首頁>情感>

作者 | 張婷

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一個人一定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也一定會影響身邊的人。

一直以來,“事情好幹,人難處”,是許多職場人士的共同心聲。在生活中,我們不時地耳聞目睹:

有的人常常陷入關係的泥淖,無奈掙扎;

有的人常常和家人、朋友、同事衝突不斷,腹背受擊;

有的人總是抱怨自己被爛人、爛事纏身,心裡憤憤不平……

那麼,面對這重重的“關係屏障”,如何穿越,實現躍遷呢?

資深心理學導師黃啟團的《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一書,可以幫助你開啟心結,讓你看清“關係屏障”的根源。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句至理名言,它適合任何關係。

面對人際關係的處處困局,黃啟團分享說:一個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模式,他才會自然地做出改變。

“人生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性格”或“習慣”。這些模式的背後,就是一個人的信念。信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會導致結果。

所以,要想穿越重重“關係屏障”,活出全新的自己,第一步應該從覺察並看見我們的內在模式開始。因為只有看到後,你才會重新選擇,自然做出改變。

01ONE 關係如何,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幸福程度

一位從醫的好朋友老是抱怨,醫患關係很是糟糕,每天上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下班後,迎接她的又是令她頭疼的婆媳關係親密關係。她調侃說她的生活就是不停地轉換戰場。

把日子過成了戰爭片,在外跟別人打,在家跟家人打,這樣的日子的確毫無幸福感可言。

前不久,老父親住院,偶遇一位姓王的女醫者,讓我終於明白了朋友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

王醫生接診了一位年輕的乳腺癌患者,她告訴患者說,沒事,保持好心情,跟醫生搞好配合。之後,王醫生避開患者,向家屬坦言說病情已到晚期,以現在的醫療水平,已是無法醫治了。但是現在的醫學技術每天在發展著,患者這麼年輕,只要積極配合用藥物治療,先控制住病情,一切皆有可能。

我把這些分享給朋友,朋友不假思索地迴應說,長痛不如短痛,科學麵前不需要虛偽,誰也改變不了事實。再說病人有知情權,沒必要回避。

朋友的話沒錯,但是這個王醫生的話卻給患者以希望,讓人覺得很溫暖,因為,他看到了一個患者對求生的渴望以及對生命的熱愛。他的眼中不只是病情,還有活生生的人。

哈佛大學的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在TED上曾分享過一個持續進行了75年的實驗。

實驗的結論是:生活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中,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這個研究成果,也印證了大部分心理學流派持有的關係理論。

也就是說,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直接影響他的人生幸福程度。

據此,我深信,一個人即使擁有常人沒有的財富、權力、名聲、地位,但他的親密關係緊張,與周圍的人相處不來,他的幸福感是要大打折扣的。當然,他所取得的這些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黃啟團說:“關係並不是人生的某一個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關係就是人生本身,因為我們就是在關係中體驗生命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關係,就很難有好的人生體驗。正如布林·布朗說的那樣,“關係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

02TWO關係緊張,只因“目中無人”

“對事不對人”,向來被人們奉為一種很好的處事原則。特別是一些老闆,更是以此來顯示自己管理的公正性。

殊不知,一段關係之所以會緊張,恰恰是因為我們“目中無人”——對事不對人。

“對事”時,我們就會把焦點放在事情上,這樣,就容易忽略了人,看不見人的情感、人的需求。再說,只是對事的話,事情就一定會有對錯。而且,這個對錯,都是由人的標準與立場決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就算是同一個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他的評判標準也不一樣,對於“對與錯”的定義也完全不同。

作為醫生,像從醫的朋友主張的一樣,診斷清楚病情,坦言相告,從醫學角度來說,並沒有錯。可是,站在患者的角度來說,你的坦言,完全忽略了他的人生、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你的坦言,讓患者沒了希望,心死如灰。你的事情是做對了,但是對面的這個人卻被你忽略了。關係能不緊張嗎?

夫妻關係也是如此。無論男女,當你聚焦於事情本身的時候,針對事情的討論就一定會有對錯。立場不同,你的對錯評判標準就不同。也許你會贏了一場爭吵,但是你很可能會傷了一段感情,輸了一段關係。因為“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時,往往會習慣性地去證明對方是錯的,但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所以,當別人說自己錯了的時候,他就會反抗。反抗就會產生對抗,就會導致關係緊張。當然,事情是一定要談的,只是在談之前,我們可不可以先對人的價值給予肯定呢?在談事情前,先看到人的價值,做到目中有人。事情有對錯,可人沒有。

如此看來,緩解緊張的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事先對人,一切從人開始,讓他在你面前是有價值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當人的價值被看到了,人與人才會產生連線,關係才會變得更親密。不管是夫妻關係、醫患關係、婆媳關係,還是合作伙伴關係、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只要目中有人,事情就好辦了,因為,事在人為。

03T H R E E 給人希望,是最好的禮物

人際關係中,有一種關係是人與自己的關係。

黃啟團的朋友何西,在商界打拼多年,他的公司因資金鍊斷裂而破產,欠下了3 000多萬元債務。

當黃啟團試圖安慰朋友時,何西卻笑著說:“團長,請放心,我沒事,你不是經常跟我說,沒有失敗,只有回饋嘛!我只是暫時投資失利而已,只要生命還在,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唯一的不同是,以前能坐頭等艙,現在只能坐火車了;以前住五星級酒店,現在只能住旅館。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但我還是我啊,並沒有什麼改變。”

誰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還有褚時健老先生,他曾經是有名的“中國菸草大王”,把紅塔集團做到了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大型菸草企業。後來,他因受賄被判無期徒刑,獲得保釋後,75歲高齡重新創業,和妻子承包了一片荒山,種起了橙子,以“褚橙”紅遍大江南北,再一次成為傳奇,走出了一條令人驚歎的“V型”反轉人生路。

不難看出:他們身處低谷,卻自信滿滿,能量爆滿,都是建立在對自己本身價值的充分認可上。他們作為人的價值並沒有受事情成敗的影響。

是呀,只要生命還在,就沒有所謂的失敗。假如還有明天,事情還沒有結束,一切皆有可能,何談失敗?未來有的只是回饋而已。所以,一次登頂,並不意味著你贏得了眾星捧月般的人生;一次墜落,也不註定你掉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到這裡,我們也就能正確解讀,前不久大連理工研究生自殺事件了。顯然,這樁悲劇給“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一記響亮的耳光。光有知識,沒有將知識轉化為促使自己成長的能力有何用?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培養好的“性格模式”,提升自我價值感。

實驗一次次失敗,論文有可能不被透過,畢業有可能延遲,這些外在的事情不能隨你心願,你就無助地無望地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嗎?自己人生的價值,怎能透過自己所幹事情的成敗去衡量?“目中有事,目中無人”這是誰在孩子的“心田”撒下的種子?

孩子呀,你應該懂得,人的一生會做很多事,失敗只是其中的一件!

孩子呀,未來還沒到來,你為什麼卻早早地放棄了珍惜現在?

孩子呀,困難是暫時的,人是會成長的;暫時的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你不該讓困難遮蔽了所有的希望!

結束語:

關係緊張,只因“目中無人”。

那就選擇“目中有人”的人生模式,專注於“人”的成長,與時俱進地學習吧!

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願你:跟自己和解,跟關係和解,走出心靈困境,活出生命的美好!

END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傻人有傻福,做到這4點,福報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