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早幾天我去探望一個同鄉的阿姨,她兒子和我是小學同學,她老家和我老家距離很近,小時候我還去她家混過飯吃。她過來幫兒子帶孫子,已經快一年了,聽媽媽說過得並不開心,所以我才想著去看看她。

阿姨在來城裡兒子家以前,從沒有出過老家那個縣,別人替她可惜,但她自己卻很享受鄉下悠閒的生活。尤其是現在年紀大了,更加哪裡都不想去了。

她兒媳生第一胎的時候,是兒媳自己媽媽來城裡幫的忙,那時她非常感激親家母,經常託人或者快遞一些自養的雞鴨來城裡。後來兒媳的弟媳生孩子,她親家就跑去給自己媳婦帶孩子了。好在那時,她孫女已經上幼兒園了,兩口子雖然還是有點顧不上孩子,但兩個人分工合作,還能勉強應付。

後來兒媳懷上了二胎,兩口子本來想打掉,但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咬著牙齒迎接孩子的出生。

孩子出生前夕,兒子跑回老家去接她過來幫忙,她是一萬個不願意過來幫忙,可是她知道作為母親,她無法拒絕沒有其他辦法想的兒子。對兒子來說,請保姆既不放心,經濟負擔又會增重。

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她來到城市,不僅普通話說不好,一出門還不會認路。在鄉下是豁達熱情的性子,到了城市就憋屈萬分。只能每天宅在高樓上,陪著幼兒,做著家務,沒有朋友交際,也沒有娛樂消遣,甚至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晚上兒子兒媳下班後,也忙著料理孩子,忙著交際應酬,幾乎沒有時間陪她嘮嘮家常。

我建議她可以看看電視放鬆一下,可她說城裡的網路電視和鄉下的電視不一樣,她怕把它弄壞,平時也不敢看。

聽了她的故事,我特別心酸,我覺得阿姨這日子過得像個城市的“囚徒”。雖然我很想勸她開啟心胸,多去外面走走,哪怕出去看看不同的風景,和不認識的老太太瞎聊幾句都好一些。

但其實我也瞭解她的擔心和害怕,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老人家,覺得自己普通話說不好,又不認識路,怕丟面子,又怕迷路給兒子惹麻煩。

我小心地問她,能否和兒子商量讓她回鄉下去呢?

她嘆了一口氣說:“兒子其實蠻孝順的,看著我呆在這裡狀態不好,想自己節約一點,物色一個保姆,就放我回去。可兒媳卻不高興,她覺得頭胎都讓自己媽媽幫了,現在也是沒辦法才叫我來這幫忙的,如果我不幫忙,那將來我養老,她也不想出力。所以,我總結一下現在自己的狀態就是,帶孫,我成了城市的‘囚犯’,不帶孫,我是兒媳的‘眼中釘’,這日子至少還要熬兩三年啊。”說到最後,阿姨竟傷神地落下眼淚。

探望阿姨回來,我心情異常沉重。因為阿姨的心思和我自己媽媽如出一轍,她也是一個普通話不好,從不出遠門,在鄉下自得其樂的奶奶。幸運地是,我們做兒女的都理解她,自己再苦也未曾開過口讓她來城市幫忙帶孩子。

我特別同情這種辛苦了一輩子,老來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但又不得不為了兒孫背井離鄉,去適應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對於他們來說,帶孩子並不辛苦,辛苦的是適應城市的繁華。

但我又一手帶大兩個孩子,被迫成為一個全職媽媽,老公一力承擔全家經濟壓力的苦我理解,我一手養育兩個孩子,還頂著與社會脫節的壓力,我更是自知。

老人幫不幫忙帶孫,現在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說要幫的,好像很有理。

現代社會壓力山大,年輕人又要結婚,又要買房子,養孩子。如果父母身體康健,都是如此親近的人,難道真的眼睜睜的不幫麼?在如此講人情的中國似乎也說不過去。

說不幫的,好像也有道理。

父母年輕時為了孩子拼盡全力,現在總算苦盡甘來,可以安享晚年了。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了還要去幫忙帶孫子,如果雙方都在城市,可能和媳婦還只是育兒觀念有代溝,如果如故事的阿姨一樣,雙方一個在農村,一個在城市,那差的何止育兒觀念啊,城市對於一個年老的農婦簡直就是一座無形的“牢獄”。

1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現在的女人,都想讓自己漂亮,更有氣質,更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