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很多人抱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心態,堅信只要盡全力善待子女,將來晚年生活便會收穫子女的孝心。
從孩子呱呱落地算起,撫養長大,供他讀書,操心子女的前程和婚姻,父母大半輩子不敢鬆懈。好不容易等熬出頭,孫輩出生要照顧,老人還得繼續發揮餘熱。
父母一輩子替子女考慮,倘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真心不願麻煩子女。特別在兒媳不夠通情達理的情況下,父母情願單獨生活,不願跑去與兒子兒媳擠在同一個屋簷下,避免生出家庭矛盾,婆媳是非。
老伴健在,老夫妻倆生活上相互照應,可如果老伴先去了,剩下那個形隻影單很是孤獨,心裡會非常渴望有親情陪伴。此時的子女,是否真能承擔起關愛老人的義務?
72歲老人感悟:寧願找個人搭夥過日子,也不去看兒媳臉色。
02
72歲的秦大爺,和老伴都是教師,當年響應號召只生了一個獨生子。在夫妻倆精心培養下,兒子考取大學並早早工作,雖說工資不高,但是夫妻倆已提前給他準備好結婚買房費用。
老夫妻倆做一輩子教育工作,閱人無數,透過第一次與兒媳打交道,便感覺出對方不易相處。可是如今講究戀愛自由,兒子鐵了心非她不娶,老夫妻倆勸說無效只能同意婚事。
果不其然,婚後沒幾天,兒媳便展現出刁蠻的一面。親戚送秦大爺一些土產,他捨不得吃,特地拿去送給兒子,兒媳喊了聲爸,便躲進房間也沒說留吃飯,秦大爺見狀把東西放下就走了。
誰知門剛關上,身邊傳來兒媳的厲聲指責,說這些東西髒兮兮的又不值錢,讓兒子趕緊給扔了。最氣人的,兒子居然唯命是從,果真拎著東西要扔掉,領教到兒媳的厲害,從那過後秦大爺再沒登門。
03
一直到小孫子快出生,兒媳想讓婆婆帶孩子,這才對老兩口熱絡起來。自古隔代親,老人一看到孫子,什麼矛盾都消融了,秦大爺不但同意老伴去帶孫子,還包了2萬塊錢的滿月紅包。
兒媳很會察言觀色,看出孫子在公婆心裡的分量,於是趁機哭窮,老兩口心一軟,又每月給孩子3000奶粉錢。就這樣,老兩口出錢又出力,每天一大早去兒子家上崗,一個帶娃一個買菜做家務,晚上再雙雙回自己家休息。
在孫子8歲時,老伴突發重病走了,還沒從悲痛中緩解出來,兒媳就急催秦大爺接手接送孫子上學的任務。按說學校就在家門口,孫子完全可以自行上下學,秦大爺又不會做飯做家務,兒媳之所以急急將他召回,完全是因為他退休工資高,這些年家裡吃喝,都是公婆在負擔。
這些秦大爺自然心知肚明,但是人老了要再多的錢有啥用,以後還不是留給兒孫。如今老伴一走,秦大爺心裡更是空落落,所有心思和情感寄託都放在兒子一家,每月6000多退休工資悉數花在他們小家庭。
04
誰知兒媳並不知足,動起秦大爺存摺的心思。秦大爺和老伴曾經制定了退休後的旅遊計劃,並一直在定期存錢,因為孫子牽絆沒能實現願望。兒媳先是以換車為由,問秦大爺要10萬塊錢贊助,後又以換房為藉口,讓秦大爺交出存摺。
這筆錢是秦大爺最後的退路,他很清楚兒媳的為人,擔心過早交出經濟會失去家庭地位,便一直猶豫下不了決心。兒媳急性子,見要了幾次公公不鬆口,便失去耐心 ,整天進出對他陰沉著臉,還動輒找茬與老公吵架。
在秦大爺生病後,兒媳甚至以不照顧為要挾,問他要存摺。秦大爺見兒子不當家,一氣之下索性請了個護工,出院後徑自回到老房子,又請鄰居幫忙介紹一個保姆照顧飲食起居。
保姆66歲,也是單身,很會做家常菜。在她的精心照顧下,秦大爺身子骨一天天硬朗,笑容也多了。每天早晚,保姆都會推著秦大爺出去散步,隨著時間轉移,兩人都有了那層意思,只不過礙於面子誰也沒捅破這層窗戶紙。
兒媳聽到風聲,跑上門軟磨硬泡,要接公公回家養老。秦大爺不同意,她便罵公公不檢點,一把年紀還想找老伴,還要將保姆解僱。
05
一時間,家門口圍著裡三層外三層看熱鬧的人,見自己和保姆的聲譽受損,秦大爺決定不再隱忍,當著眾人的面說出這些年對兒子一家的付出。秦大爺的遭遇引起眾人同情,大家也終於明白,為何老人寧願找個人搭夥過日子,也不肯去兒子家,哪裡是養老,分明是看兒媳臉色。
透過兒媳這一鬧,秦大爺反倒無所顧忌了,隔天就和保姆去民政局領結婚證,雖然他72歲了,可這又何妨,過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家產如何分配,秦大爺自有主意,保姆和他雖然是半路夫妻,可也算相互陪伴,自然不會虧待,他的退休工資足夠兩人生活。至於兒子一家,那要看他們的孝心,如果表現不好,秦大爺情願將家產捐贈出去。
老伴老伴,老來作伴,老人找老伴其實是為了生活不再孤寂,有人聊天解悶逗樂,一起攜手鍛鍊,看夕陽,能相互照應,僅此而已。
然而很多年輕人不能理解老人再婚的行為,他們除了在乎流言蜚語,還擔心家產落到外人手上 。為了阻止老人再婚,子女們不惜採取各種手段,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其實,孝順父母除了盡孝,還要順從父母的意願,多考慮老人的情感需求。如果給予不了老人足夠的關愛,那就別去阻止他們尋找幸福的腳步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