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PK臺#
01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婆婆和你的關係不好,不僅在帶孩子一事上從未幫過你,而且還時不時的“挑事兒”,那麼,她生病需要照顧、或者是晚年的養老,作為唯一的兒媳,你是否願意伸手幫一下她?
倘若不管婆婆怎麼刁鑽、刻薄的待你,但你的丈夫至始至終都維護你、對你掏心掏肺,那麼,你是否可以看在丈夫的面子上,對婆婆大度一些呢?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做不到大度、無法原諒,可能會選擇和婆婆老死不再往來;也有人或許會一笑而過、不再計較,對婆婆“以德報怨”。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婆媳關係,很多人都會秉承著“你對我沒有盡過一絲情分,那到時就別怪我對你不管不問”的態度,畢竟,人與人之間終是要以心換心的。
很多人都說,婆媳矛盾的調和,主要看中間的那個男人,只要他拎得清、不偏頗,兩個女人就不會上演太過激烈的“婆媳大戰”,家庭也相對會安寧一些。
這種說法,對,但也不完全對。
遇到一位性格強勢的婆婆,和兒媳發生矛盾時,男人倘若維護她,她會更加得寸進尺,但若不維護她,她又會處處找事兒,長此以往,再公平、公正的男人也會支撐不住,只會想辦法逃避。
對於這種男人,如果他解決不了你和婆婆的矛盾,但就是對你不可挑剔的好,你會在婆婆癱瘓在床時,不計前嫌,悉心照料她嗎?
02
老家的鄰居劉姐就是大家口中公認的“以德報怨”的好兒媳。
三年前,劉姐的婆婆癱瘓在床、無法自理,因為丈夫在外務工,一時也顧不上,劉姐便毅然關掉了縣城裡開的小店,回到了婆婆家,寸步不離的照顧她。
劉姐的丈夫有一個姐姐,考慮到大姑子嫁的不算太遠,劉姐和她經過商量,決定每人三個月輪流一次照看婆婆,最初,大姑子還會準時回到家幫忙,然而,過了大半年後,她便開始以各種理由推脫,從陸陸續續來幾天到最終不再出力、只是拿一些錢。
好在劉姐想得開,再加上兩個女兒沒課時(大女兒高二,小女兒初三)會回來幫她,她便一個人把照顧婆婆的重任擔了下來。
這三年,她吃住都在婆婆家,很少過問兩個女兒的學習,一心撲在了照顧婆婆上:她不僅把婆婆的幾塊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把婆婆伺候的也面面俱到,甚至,為了讓婆婆可以出門透透氣、有一個好心情,她還特地買了一個輪椅。
誠然,也正是在她的細心呵護下,她的婆婆,一直到今年九月份去世,身上都是乾乾淨淨,沒有一絲骯髒的地方,也沒有一塊褥瘡。
村子裡很多人只要一提起劉姐,就會豎起大拇指誇她人好、心善,在大家的認知裡,婆婆以前對她的態度那麼惡劣,她都能不計前嫌地貼身照顧了三年,這份氣度不是輕易能裝出來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會擁有的。
不過,人們的稱讚對劉姐來說無足輕重,她之所以會照顧婆婆,完全是看在丈夫的份兒上,她曾說,如果不是因為丈夫,她或許也會對婆婆不管不問,畢竟,她和婆婆之間的恩怨不是過了這些年就可以化解的,她其實對婆婆也是恨之入骨。
劉姐的婆婆對她不好是村子裡人盡皆知的事情。
劉姐的性子文靜、為人老實,她婆婆則是急脾氣、還有些強勢,自從她嫁了過來,就一直被婆婆各種嫌棄和刁難。
沒有孩子的時候,劉姐就像是一個免費的勞動力,全家人的吃飯、洗衣都被她一個人包完,甚至她臨產前的幾天,也都要早出晚歸去田裡勞作。
劉姐生下大女兒的時候,婆婆聽說是女孩,原本去醫院走到半路的她又折返回了家,暫且不說整個月子期間,婆婆對劉姐、小孫女不管不問,一直到孩子長大,她幾乎都沒有正眼看過。
大女兒即將三歲的時候,二女兒出生,大出血從醫院回來的劉姐,因為被婆婆嫌棄“不吉利”,不讓她進正屋,讓她住在放柴火、雜物的一間破屋子裡,平時除了催她接著生之外,再無任何關心的話。
就這樣,因為接連生下了兩個女兒,劉姐的婆婆沒給過她好臉色,不僅在家對她惡語相向、罵罵咧咧,而且還時不時當著鄉里鄉親的面兒罵她“不爭氣、沒用、生兩個賠錢貨給家裡人丟臉!”
好在劉姐的丈夫還算拎得清,他看不慣自己母親的跋扈,每次都會維護劉姐,但,不管他怎樣苦口婆心地規勸、調和,全都無濟於事,有時,甚至會被訓斥是“娶了媳婦忘了孃的窩囊廢。”
03
小女兒滿月的時候,因為受不了母親無休止的“嘮叨”,劉姐的丈夫提出分家的要求,執意要帶著老婆、孩子過。
婆婆見自己的兒子心意已決,把不滿發洩在了劉姐的身上,稱是她挑唆、挑撥離間,不但狠狠的扇了她幾個耳光,而且坐在村口罵了她整整一天。
不過,儘管分家的過程曲折、心酸,但最終還是如願,而且為了防止不必要的糾纏,劉姐的丈夫刻意選擇了一塊偏遠的田地,建了一間小房子。
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擋不住婆婆的故意找茬兒,她總會時不時地跑到劉姐家,有時會譏諷劉姐幾句,稱她“太裝、太有心機”,有時則表示要讓自己的兒子和劉姐離婚,讓劉姐帶著兩個女兒滾出去。
小女兒剛上小學的那年冬天,一家人差點煤氣中毒,婆婆得知後,不由分說地打了劉姐,說她是掃把星,自己不想活就算了,還想害死孩子和丈夫。
劉姐不堪忍受婆婆的打罵,憤起反抗,自此,她和婆婆的關係徹底決裂。
後來,大女兒上四年級的時候,丈夫帶著劉姐去到了縣城,給她們母女三人租了房子、安定下來後,他便南下務工,而劉姐也在縣城找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
這些年,夫妻倆靠著肯吃苦的韌勁兒,慢慢在縣城買了房,很少再回老家,即便是每年春節回去,丈夫也是先徵得劉姐的同意,從不勉強她。
不僅如此,為了補償劉姐和女兒,丈夫對她們是有求必應,不僅從沒有說過一句狠話、氣話,而且在吃穿用方面,全都緊著她們母女三人花。
只要想起這些往事,再想起村裡人對她的讚揚,劉姐總會搖頭嘆息:“其實,時至今日,我自己做夢時依舊對婆婆充滿了恨……我所受的委屈、兩個女兒所受的苦,只要一有觸點我都忍不住流淚。不過,好在丈夫還知道心疼我,這些年,婆婆沒有給過的溫情,沒有做過的事情,他全都做了!而且他是真心的把女兒們當寶貝一樣寵愛。所以,為了不讓他為難,也為了我們娘仨還有經濟來源,我就當作是替他盡點孝心吧。”
04
劉姐的經歷讓我想起塗磊老師說的一番話:
“女人,如果愛你的丈夫,那就愛屋及烏吧,受點委屈又何妨,那是你愛人的媽媽啊。”
很多時候,女人們之所以會在婆媳關係中“忍辱負重”,的確是看在自己所愛之人的面子上,只是,如果不想讓她在一味的退讓中寒心,也需要男人懂得感恩和包容。
婆媳矛盾,是每個家庭少不了要面對的一道難題,有些人處理得當,一家人其樂融融;而有些人調解不好,親人就猶如仇人。
世人常說:女人只要嫁了人,就必須得承擔起照顧男方父母的責任。
其實,沒有誰就必須得一味的容忍、付出,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還是以心換心。
大多時候,不管男人是偏袒自己的母親,還是維護妻子,只要他對女人多一點關心和疼愛,那麼,當他的母親遇到難處時,女人還是會不計前嫌的“以德報怨”。
照顧了癱瘓婆婆三年的劉姐,其實也曾對婆婆恨之入骨……只是因為丈夫的愛,她選擇了寬容。
有句話叫:愛人者,人恆愛之。
給對方的愛,其實都是間接給自己積攢的善。
所以,男人們,與其在母親生病需要有人幫忙照顧時,責備妻子“無情”,不如想一想,在母親為難她時,你又做了什麼。
是否,曾給了她足夠的溫情和愛。
去,足以彌補她所受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