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源文道不言壽,先迷後得主。為何中年以後有些禮就不要隨了?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這其中的所以然,為何中年以後有些禮就不必再隨了。我們站在謀略策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就會一目瞭然,就像三國時期的謀士論勝敗一樣,我們用更復雜的資訊詮釋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其實主要看三個方面,而時間是這裡面的關鍵點。
中年之前為何要隨禮?第一,我們踏入社會到了一個公司或者單位,我們必然會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情不瞭解,我們的資訊不足,而在一個單位能夠照顧大家,把大家聚集起來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號召力,所以我們為了工作中的事宜,多參加一些聚會是有些益處的。所以為了瞭解工作中的狀態和取得一些關於工作中的資訊,我們是要參加一些人號召的聚會。
第二,在聚會中,我們可以接觸更多人脈,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文章在批鬥人脈無用論,但是,在剛參加工作和在學校時期的時候,我們確實處在社會經驗空白期。而我們雖然在努力學習各種專業知識,但是我們的學習並沒有一個對工作和生活好的效能,所以,我們參加聚會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見識,和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師長,這是有利於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多努力作鋪墊的事情。
第三,在一個學校公司單位裡,能夠輕易就把大家招呼起來搞聚會的人,一定是有自己的影響力的,如果隨意的拒絕掉這樣的聚會,一定會讓聚會的舉辦者和參與者有不好的感覺,所以為了團結,我們應當適量的多參加這樣的聚會,本著對工作的負責,對人脈的探索,和對聚會舉辦者的面子問題,我們參加聚會的狀態就是如此。所以我們會因為這些事情參加聚會,主要還是為了工作為主線去進行社交的。
為何中年以後有些禮就不必再隨了呢?因為時間的問題,中年以後,我們在中年以前長期的摸索當中已經有了自己的人脈。我們在工作和生活裡中也有了自己可以團結起來的同事和傳道受業的師長,在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對關於工作的事情和社會上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瞭解。而最後一個原因大概就是不參加類似聚會的關鍵,那就是對舉辦聚會者的選擇。
中年以後我們還是會應邀一些人的聚會但是隻有一種聚會是不必再去的,那就是舉辦者和參與者都與自己無關的聚會我們是不必再去。譬如舉辦者和參與者不論你怎樣的給面子,都不會影響他們對你的態度,就像工作中一樣,再好的待遇也不會調動起一個人的積極性一樣,不努力工作就是一個人的常態。所以,為了規避一切混日子的狀態,中年以後有些禮就不必再隨了,畢竟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健康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