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終於撞見小三堂而皇之躺在主臥的床上,房內又是一出扭打哭喊的大戲,但我坐在客廳心裡只有深深的厭惡。
小野得知爸爸出軌,是三年前。小野記得,那天媽媽哭了很久,嚷著絕不可能離婚,接著爸爸摔門而出。後來,爸爸回家越來越晚,給媽媽的家用也越來越少,而所有對丈夫的不滿,媽媽盡數發洩在了小野身上:
只要爸爸不回家,媽媽就站在她身後一遍遍數落丈夫的不堪和自己的不容易,罵她是討債鬼。
稍有不順心,哪怕是吃飯喝水這樣的小事,媽媽立刻暴跳如雷。
成績沒有達到要求,媽媽就用力用書打她的頭,用食指戳著她的太陽穴破口大罵。
她害怕冷冰冰的屋子,害怕爸爸看似慈愛的臉,更害怕媽媽猙獰的模樣和已經聽出繭的那句: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我忍這麼久,還不都是為你好!”
她變得焦慮易怒,也越來越不愛說話。
直到一天放學回家,進門她聽見媽媽的哭喊聲。
媽媽扯著一個陌生女人的頭髮,爸爸用力推搡著媽媽。
她本覺得自己會衝上去幫媽媽,但她沒有。
那一刻,她只覺得渾身充滿負罪感,而這個家更讓她無比厭倦。
“我恨我爸不忠,恨小三無恥,但如今,我發現更恨我媽的懦弱和自私。”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真是特別一廂情願的想法,有些家,有些家人,有不如沒有。”
深以為然。
為了孩子維持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如果婚姻不幸福,你會選擇離婚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認為,即使遍體鱗傷,也要不遺餘力地為孩子維持家庭的完整。
殊不知,湊合的婚姻,傷孩子最深。
“他不死我就不結婚!”這句話,出自三十歲的張軍之口。
十二年前,張軍撞破父親和鄰居出軌,多次警告小三無效後,他懇求母親離婚和他出去生活。
但母親為了給兒子保住房產不被小三奪去,寧願和丈夫相敬如賓。
而在母親的哀怨隱忍下,父親和鄰居繼續了長達七八年的婚外情。
父親的出軌讓張軍感到羞恥,母親的逆來順受讓他大失所望,他恨爸爸屢教不改,更恨媽媽“與世無爭”。
內心敏感,性格偏執,拒絕與父母的任何溝通,也不再考慮婚姻......
如父母所願,張軍成為了“完整家庭”中的一個工具人,卻也徹底對家人關上了心門。
所有的一切,是他對出軌父親和麻木的母親的報復。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湊合的婚姻裡,孩子看不到父母相愛。而父母之間的無盡怨恨,毀掉的是孩子對未來婚姻的嚮往。
當孩子發現父母為了自己犧牲了幸福,並不會讓他們感激,留給他們的只會是長久的惶恐和自責。
那些傷痕,將刻印在孩子心底,成為他們一生的烙印。
夫妻幸不幸福,孩子都知道
孩子總是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成年人總願意把事情藏在心裡。
但千萬別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反而是夫妻感情最直觀的觀察者和體驗者。
婚姻好不好,孩子最清楚。
作家池莉曾在《來吧,孩子》一書中談到自己的婚姻:
女兒還在襁褓時,她總因小事與前夫吵得不可開交。好幾次她衝出家門,想著絕不回頭,但最後都因為女兒選擇委曲求全。
“忍字當心,白頭到老”,這八個字,成了池莉的信念。
女兒十幾歲時,池莉終於無法將這段婚姻繼續下去。
為了不影響女兒中考,她悄悄與前夫辦了離婚,甚至與前夫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三年。
後來女兒住校,池莉搬離了這個家,但也沒有帶走任何私人物品。
週末她還要趕回前夫的家給孩子做飯,繼續給孩子偽裝一個完整的家庭。
直到女兒上了高中,池莉向女兒攤牌。殊不知,女兒早已發現藏在衣櫃的離婚協議書。
“離婚是你們兩個人的私事,我不會干涉。照我看,你們也是不合適,離了好,如果早離可能更好。”
“那你恨媽媽嗎?”
“媽媽,做你想做的事。你的快樂就是女兒的幸福。”
孩子害怕的,從不是不完整的家庭,而是仇人般的父母;他們需要的,不是父母假裝和睦,而是父母給的安全感和愛。當父母不再相愛,請不要固執地認為一個完整的家庭才是對孩子好。婚姻不該是彼此的囚籠,家庭之於孩子的意義,從不在“完整”,而是“幸福”。
你要成全的,始終是你自己
“感情出現問題,就一定要離婚嗎?”
非也。這世上,從來沒有兩個完美契合的伴侶,在漫長瑣碎的婚姻生活裡,難免會有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各人處境不同,考量自然不同。
只是當婚姻走到分岔口時,夫妻雙方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未來你們是否還能為彼此做出改變,感情是否還有轉圜的機會。
而孩子,只能成為其中參考因素之一。
不心生怨懟,不委曲求全,選擇能讓自己感受到愛的生活。
這樣,無論是放手還是重新來過,都是對自己,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十點君認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成為快樂的自己。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別讓你的孩子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願你始終擁有自己找尋幸福的能力,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