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個人步入婚姻,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履行社會責任的象徵。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男女選擇了單身。

男女朋友們單身,並不是他們想單身,而是圈子太小,不容易找到心儀的人,時間久了,也就一個人了。

單身男女想要脫單,大多數都會走上相親這條路,而相親基本上都是透過熟人牽線搭橋,然後再進一步撮合。

這是因為,熟人對彼此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背景瞭解的比較透徹,相對來講產生不安全因素的風險要降低很多。

至於成與不成,那就要看緣分和造化了。

現在的男女相親,無非就是吃飯、聊天,或者逛公園、逛遊樂園。

一番相處之後,行與不行,心裡基本上就已經有眉目了;當然了,如果心儀的人連約會都約不出來,那就更加沒戲了,趁早死心。

然而,在古代的封建社會,男女之間相親卻不似現代人這樣。

儘管古人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選擇相親。

畢竟,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幸福,如果連面都沒見,萬一對方是個畜生,那就慘了。

那麼,究竟古人是怎麼相親的呢?主要還是透過這四種方式。

第一種、相親大會

很多人不明白,在古代社會,女子社會地位較低,怎麼能在外拋頭露面參加相親大會呢?

其實,抱有這種疑問的人,多數是不瞭解歷史的。

古代女子社會地位低下,是從北宋開始的。宋代理學的興起,產生了封建禮教,直接拉低了女子的社會地位。

在宋代以前,女子的社會地位並不比男子低,且不受世俗約束,甚至女子還可以做官。像西漢時期的卓文君、東漢時期的蔡文姬、唐朝時期的魚玄機、薛濤、李冶之類的女子,他們都是那個出類拔萃的女子。

在世風開放的時代,男女之間的相識,是可以透過相親大會認識的。

周朝就是這樣一個世風開放的時代。

周朝時期,官方為了促進社會發展,會在每年春天的二月二龍抬頭時,舉辦相親會,男女都可以參加。

在這樣的相親會上,男女各拿一束芍藥,只要是遇到對眼的人,就以手中的芍藥相贈,既文雅又不失情調。

第二種、外出踏青

其實,外出踏青也跟相親大會差不多,只不過比相親大會要簡單有趣得多。

這種相親方式流行於唐朝。

每年的三月初三,妙齡男女們都會外出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男女們會選擇在河渠邊就坐,然後在河渠的上游放置托盤,托盤上放著酒杯,托盤載著酒杯順水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把杯中的酒喝掉。

男女們就是以這種方式吸引意中人的注意,如果兩人都有意,就可以提前離場,一起出去單獨相處。

為了表示愛意,男女一般都會到橋邊折下柳枝相贈,柳的諧音是留,有留下之意,他們用含蓄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綿綿情意。

第三種、媒人說親

這樣一種相親方式在唐朝是比較常見的。

因為,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剛剛成熟,每到科舉考試放榜的日子,很多富家小姐紛紛低調外出,在發榜的地方偷偷觀察那些中了榜的科舉士子。

當富家女子們遇到有眼緣的,他們就會偷偷的記下名字,然後回家彙報父母,讓父母找媒人去說親。

由於唐代社會發達,官方也很重視男女的婚姻,所以就把三媒六聘寫進了律法。這一規章的興起,讓媒人越來越多,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職業。

到了宋代,社會高度發達,媒人這一職業也越來越盛行,大大促進了男女婚姻,帶動了社會發展。

第四種、家中約見

家中約見這種相親方式並不是直接跑到別人家裡,而是在媒人的帶領下,男子去女子家裡相親。

這種相親方式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比較流行,具體就是,由媒人帶著男子去女方家裡,先經過女方父母及親朋的考證。

這個時候,男子是見不到女子的,女子只能在暗處偷偷觀察男子的相貌、舉止、談吐、氣質,總而言之,就是要看與這個男子有沒有眼緣。

如果女子在暗中觀察一番之後,覺得這個男子是自己的菜,就會主動從房間裡走出來,給男子倒水端茶;如果女子感覺這男的不是她的菜,就不用出來了,這也就意味著相親失敗。

所以,媒人以及女方父母就以女子出不出來倒水端茶判斷這門親事成還是不成。

如果女方不出來,男子就禮貌的走了,也不失尊嚴。

無論是古代也好,現代也罷,人人都有拒絕的權利,也都有選擇的權利。

古人的相親方式可謂是充滿了智慧,真可謂大開眼界。

如果現代的男女朋友們能學習古人相親中的這些智慧,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脫單方法。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其實,夫妻間的“緣盡”,往往都有跡可循,別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