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感覺身上違緣甚深,便約了我,週末一起去寺廟上上香,求個心安。結束後,我們聽聞這裡的齋飯味道不錯,決定嘗試一下。
由於週末人太多,我們排了半個小時的隊還沒進飯店,閒著無聊便與旁邊一位小姑娘聊了起來。
透過聊天我們知道小姑娘也是祈福,順帶過來吃齋飯的,她跟我們訴說這段時間的苦惱,剛畢業,涉世未深,被幾個所謂的“好朋友”騙了許多財物,煩惱之下,來寺廟求求佛,希望身邊的小人少一點。
話剛說完,身後忽然傳來聲音:“阿彌陀佛,女施主單單去求佛,佛再靈也幫不了你。”
我們回頭看見一位慈悲善目的老僧,正一臉笑意的看著我們。小姑娘也是信佛之人,對老僧突然發言並沒有介意,反而虛心向老僧請教。
老僧道:“境由心轉,你的煩惱境遇並不是身邊小人多,而是你太善良。善良本是美德,但凡事過猶不及,太過善良,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因此,再善良,也只要對人七分好,好心過頭,當心被辜負。”
01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老僧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一個人太善良,太慈悲,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災禍,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老僧與著名信徒高福來居士相熟,在這裡他還講述了居士曾經的一個故事:
“老高居士年輕時,手下一個員工家裡很窮,打算從居士手裡借二十萬元買貨車,跑運輸掙錢。居士看他工作踏實,誠懇,為人老實,就把錢借給了他。
幾年後,居士找當年員工收回借款,但那人直接翻臉了,否認了這筆借款。當年居士借款是君子之交,根本沒立借條,居士心態也好,想著吃虧是福,就當買了個教訓。
九月,員工的公司因為剋扣司機工資,發生了爭吵鬥毆,死了兩個人,員工深知自己脫不了責任,一時想不開自殺了。
居士知道這個事後非常懊惱,他覺得都是自己的慈悲惹了禍,如果不是這筆錢,員工也不會變成這樣,更不會牽連別人,還死了3個人。”
聽完老僧的故事,我們都沉默良久。
生活中確實如此,慈悲善良固然是好,但一定要得當,不然一不小心便生罪過。慈悲有分寸,要建立在健康的法度上,不能感情用事,太善良,別人要什麼就給什麼。
千金人物必有千金之德,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一個人如果德行跟不上,卻突然獲得很多財物或身處高位,而自己根本沒有約束慾望的能力,那麼只會讓自己在慾望中淪陷,無法自拔,最終會造成災禍,殃及自身。
因此,千萬不要掏心掏肺地對人好,佛的至高慈悲是無緣慈悲。
無緣慈悲就是無差別的幫助世人,不會因為誰跟自己的關係近就幫誰多些,誰求得多就幫多些,對待眾生都是一樣。這樣的慈悲才是理智的,才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02慾望像海水,越喝越口渴老僧說:“慾望像海水,越喝越口渴。”
有句古話叫做“升米恩,鬥米仇”,其中有這麼一個典故:
從前有兩戶鄰居,一家貧窮,一家富有。有一年天災導致田中顆粒無收,窮人一家好幾天沒吃飯,富人便隔幾天就送一升米接濟鄰居,窮人一家非常感激。
過了災荒年月,窮人向富人索取耕種的種子,富人又給了窮人一斗米,但窮人回家後,卻四處責罵富人,這麼有錢才給他一點糧食。富人聽後非常生氣,兩家從此不相往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自己給予別人資助太多,別人便會漸漸變得依賴,形成習慣,反而不想冒險努力。
正如荀子說:“從人之慾,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荀子認為,人的慾望,從權勢上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就物資而言是無法滿足的。
這也說明,只要滿足了對方一個慾望,又會有無窮多的慾望滋生等去滿足。於是索取就會越來越頻繁,而且會把幫助當成理所應當,一旦不幫助他,便心存怪罪和怨恨。
只要有人對他們伸出一次援手,便會把對方當成銀行,源源不斷地索取,而且不知感恩,不懂回報,掏心掏肺卻使得自己的好心被糟蹋。
03吃飯七分飽,對人七分好當我們問及如何才能使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糟蹋時,高僧說:“吃飯七分飽,對人七分好。”
飯不要吃得太撐,對身體不好;對人也不能太好,否則會成為理所當然。可能自己的善良換來別人的過河拆橋,這並不是說不該去幫助別人,而是助人要有一個度。
在人際交往中,把握好一個度,才能使彼此相互幫助,相互感激,感情越來越好。若是超過這個度,兩人的關係可能反而會走向極端,成為你死我活的仇人。
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受到別人的幫助,又和這個人反目,為了不使自己遭到鄙視,臭名遠揚,為了顧全自己的體面,這個人就會透過更加惡毒的手段來證實別人的罪過,以此來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生中無論何種情感,都不要付出太多。不是誰都會將心比心,懂得感恩的。
過於善良不是優點,容易遭到別人的傷害,所以對人一定不要掏心掏肺,七分好就行,患得患失之間,才是最好的給予。
人的慾望像海水,越飲越渴。所以對人不要太善良,不要有什麼就給什麼。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一個人的德行跟不上,過多的財富和權利會使他慢慢被慾望侵蝕,對別人的幫助形成依賴,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從而引發矛盾和仇恨。
人生在世,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沒有理所應當的付出,別動不動就道德綁架。對人的付出要理智,要適度,對自私的人更要遠離,付出雖不求回報,但也需收穫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