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情感PK臺#

提起“喪偶人群”,大概,大部分人的思維認知裡,是一種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對待方式,畢竟——“還沒輪到我身上”。

“喪偶人群”這種沒有“人情味”的稱呼“文化”什麼時候開始的,大概,沒人能給個有力的證實,但,有點你必須承認——當你的戶口本“婚姻狀況”一欄從“已婚”變更成“喪偶”時,那麼,你也是“喪偶人群”裡的一員了。

當然,每個人的認知性、理念、觀念、學識底蘊不同,對於“喪偶人群”的感知肯定沒有一個統一、固定的理解與解讀。

但,要明白,各位。再相濡以沫的婚姻伴侶也離不開“生老病死”的陰晴圓缺——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員,你只是在路上而已。

所以,我希望你能抽出一點時間,把這篇文章閱讀完——因為,這是很多“當事人”的心聲。

“ 喪偶”的不幸居然成了“消遣文化”?

“寡婦”、“鰥夫 ”、“守菜容易,守寡難”……的所謂“梗”成了娛樂大眾的方式——是的,你以為的“樂趣”與掌聲,事實上,對於很多“當事人”而言,是一種心理、精神的蹂躪、嘲笑、歧視。

現實生活裡,很多“意外”都是不可抗力的存在,而這些存在,讓許多“當事人”可能、甚至不到“而立”、“中年”就失去了最愛的人,只是,生活必須得繼續——因此,把這份苦難藏了起來,不願意想起、提及而已。

但,“寡婦”、“鰥夫”這類的“玩笑”與“梗”卻成了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卻頻頻出現在各種小品、相聲之類的綜藝、晚會上,大都是拿“寡婦”做“段子”、“包袱”、“梗”——這可能也是因為“鰥”這個字許多人不知道讀什麼,解釋什麼,無法符合大眾的認知性。

這種“文化娛樂”的傳遞方式,事實上,傳播的不僅僅是娛樂還會下意識的傳遞這樣一種認知性——“寡婦”、“鰥夫”……是用來被大家“取悅”的,是一種社會認可的——“消遣文化”。

這種不顧及他人情感、心理、精神的“消遣文化”,已經成了工作、職場、社交的一種常態,如圖:

你“喪偶”與我何干,跟我沒半毛錢關係,事實上,是沒半毛錢關係。

但,你“嘴巴”噴“糞”,而且“噴”到我身上,就和我有關係了,最重要的,是你噴“糞”的動機、出發點,只是為了僅僅的要“取悅”他人,尤其是在公眾、社交場合。

是的,這種“消遣文化”的認知性,對於部分“當事人”而言肯定是敏感的,甚至是惡意、嘲笑、歧視的。

“當事人”的心理狀況對於這種不幸的磨難是能承受的,但,對於“喪偶”這個詞彙,在情感意識裡,是無法接受,甚至是抗拒的

人類意識裡,無法摒棄的是“情感”,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綱之一,事實上,“情感”是信仰與寄託的價值觀呈現,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格、傳承的認知方式。

“喪偶”這個詞彙,我想問一下,是不是冰冷的沒有稜角,很不舒服,甚至絲毫沒有人文關懷,甚至你還會聯想——社會發展的這麼迅速,觀念,學識提升的那麼快,漢字的文化底蘊傳承如此深奧有弘揚寓意,是哪個“知識分子”,把漢字運用的這麼“冷酷無情”,一點“變通”性都沒有。

是的,沒有“人性化”的理解力,如圖:

是的,我們不需要更多的關懷,我們只需要一份微不足道的理解,而這份理解,僅僅是對於去世愛人的經歷、風雨、信賴的情感。

我們所要面對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個人資訊欄:村委會、街道辦事處、履歷、單位……的資訊採集、確認。

問你們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一個上小學的孩子,如果他(她)在學校裡被小夥伴天真的稱呼成“寡婦的孩子”、“鰥夫的孩子”時,對於他(她)的成長及心理而言,意味著什麼?

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面對的最大問題。

——END——

作者簡歷:我只是生活在路上的一箇中年人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為什麼“大齡單身女人”越來越多?四個原因是關鍵,需要理解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