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事實上,這部電影與《博物館奇妙夜》頗有相識之處,情節和故事都出人意料。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奇妙的情書”。2011年,第64屆戛納電影節選擇了這部《午夜巴黎》作為自己的揭幕影片,組委會負責人如此評價這部電影。

“伍迪·艾倫他描繪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巴黎,明信片上的巴黎,而不是現實的巴黎”,當年的法國《衛報》也如是說。

那麼,“明信片上的巴黎”究竟是怎樣的呢?用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話說,就是:“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這句話是他的隨筆《流動的盛宴》扉頁上的題獻。“流動的盛宴”已經成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世人廣為傳頌。

海明威的形象和這句話也在這部電影中出現。

那麼,伍迪·艾倫倒地是怎樣呈現這“一席流動的盛宴”的呢?

先說下伍迪·艾倫,《午夜巴黎》的導演,美國藝術文學院榮譽成員。他導演的《安妮·霍爾》獲得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百老匯的丹尼·羅斯》獲得第5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2012年,本片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伍迪·艾倫是其他電影節獎項的當然常客。作為在美國紐約橫著走的大導演,本片是他第一次完全在巴黎拍攝的電影。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好萊塢電影編劇吉爾在同未婚妻伊內茲及家人到訪巴黎時,深深地愛上了這座浪漫文藝的文化名城,並夢想定居巴黎從事寫作。但是,伊內茲卻並無留意。深夜,獨自一人的吉爾竟意外地“穿越”到了他夢想中的巴黎。隨後幾夜,他遇到了海明威、畢加索、達利等許多他仰慕的名人,甚至還迷上了畢加索的情人。最後,吉爾回到了現實,但他依然選擇留在巴黎。

這部電影很奇幻,奇幻的情節就體現在“穿越”到1920年代的巴黎,這是準備成為作家的吉爾認為的“黃金時代”。這裡有海明威、畢加索、達利、菲茲傑拉德、TS艾略特等這些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在巴黎,這個流光溢彩的文藝聖地,他可以和他們喝酒、聊天談寫作,以成就他的作家夢。

事實上,整部電影也如夢似幻,從頭到尾的爵士樂在巴黎明信片一樣的風光中,似乎讓人在巴黎左岸的酒吧之內,醉生夢死。

你聽過那首歌曲《北京一夜》嗎?電影的整個基調就好像是你閉著眼睛聽這首歌一樣的迷離。而那歌詞,似乎也是情景交融:

One Night in 北京

我留下許多情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處

人說百花地深處

住著老情人 縫著繡花鞋

這首歌據說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陳昇從臺灣到北京為一部電影做配樂,情急之中寫下的一首歌。京腔京調,配合著北京深遠厚重的的歷史文化,深入人心,讓人恍惚一夢千年。雖然,音調上和《午夜巴黎》的爵士毫不搭嘎,但兩城在歷史、文化方面又有著諸多相通的地方:午夜街頭,酒醒何處?

因此,在這裡,你可以把北京換成巴黎,“老情人”是吉爾心中的作家和藝術家,而那“繡花鞋”,則是畢加索筆下的畫而已。

繼續回來。儘管這部電影帶有玄幻色彩,影片也將巴黎描摹得天上人間般的夢幻,但從影片的完整度上,導演還是從夢幻中進,從玄幻中出,最後回到現實的這一電影手法。而且進出的結構很巧妙:影片以將近4分鐘的巴黎風光開始,之後以情侶對巴黎的感知對話開始:

男:你能想象這座城市在雨中是有多光彩奪目嗎?想象一下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這座城市 ,二十年代的巴黎,朦朧在雨中,還有藝術家和作家們。

女:為什麼一說到城市,就都要在雨中?淋溼了有什麼好處?

這段對話,體現了情侶之間在生活態度、審美情趣甚至文化素養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差異,他們的分手已是必然;另外,提及到了1920年代在吉爾心中的地位,為以後“穿越”情節埋下了伏筆。影片最後,吉爾和伊內茲分手,開始定居巴黎。又是午夜,他漫步街頭,遇到了曾在音像店購買唱片時認識的法國女孩加布裡埃爾。其實,那女孩對他已經是一見鍾情。這時,巴黎下雨了,她說:

沒關係,我不介意淋雨,實際上雨中的巴黎最美。

之後,兩人結伴離去。

結局自然不言自明。

前後呼應。

伍迪·艾倫的電影風格特點,大體都有絮絮叨叨的對白、敏感而又有些神經質的主角,影片常充滿反諷和批判。本片也不例外:那些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都是話癆,主角吉爾天真而謙遜,對伊內茲同學那種偽知識分子進行了極其腹黑的諷刺等等。

影片依然繼續了伍迪·艾倫的全明星陣容,如出演過《博物館奇妙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拜見岳父大人》等影片的歐文·威爾遜、在《戀戀筆記本》、《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大偵探福爾摩斯》、《紅眼航班》、《遊戲之夜》等影片光彩照人的瑞秋·麥克亞當斯和法國影后瑪麗昂·歌迪亞。其實,影片中還有一位演員不能不提,就是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夫人卡拉·布呂尼。影片中,法國第一夫人扮演了羅丹博物館的導遊。她的表演有目共睹,顯然,她獲得這一角色絕非靠地主之利。

影片是伍迪·艾倫致敬巴黎的作品,通片體現著對巴黎“生活在別處”的嚮往。事實上,這種“生活在別處”的想法,在整個片中,是矛盾交織在一起的。就像吉爾,一直嚮往著巴黎,卻又沉迷於生活在不可能的1920年代的巴黎;他指責畢加索的情人已經生活在1920年代——黃金時代卻不自知,還向往著“生活在別處”——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因此,人只有生活在現實之中,才能感受到時代的恩賜。

影片的最後,吉爾離開美國定居到他心心念唸的巴黎。

難道,這只是為了討好巴黎,抑或是嚮往著心中那個“生活在別處”的巴黎:

One Night in 北京

我留下許多情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觸動了傷心的魂

15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德雲瓦舍》正式籌備,導演曾執導《武林外傳》,編劇來頭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