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等了好久好久,終於等來了《大秦賦》劇情高轉折:嬴政加冠

加冠當日,他平定了嫪毐謀逆,又借嫪毐之亂拉相邦呂不韋下臺,把王權掌握到自己手裡,成為秦國真正的王,統一六國程序正式展開。

這三集高光劇情對決場面拍得相對不錯,過程中秦國百姓的同心、渭文君等人的壯烈、戰神王翦的忠君與分寸,都有一定的感染力。

但同時,這段戲也有頗多瑕疵,最為糟糕的是沒有展現出嬴政的謀略有多麼突出,他與李斯謀劃多日,不惜放縱嫪毐禍亂朝綱,卻仍舊嬴得不爽利。

到了最後關頭,嬴政還要靠秦國百姓與王翦回師救援方才解困,這樣看似謀略精密實則需要運氣才能完成的佈置,讓帝王謀略瞬間降了好幾個層次。

乍看壯觀,卻經不起細細咀嚼,是這段高光戲份的整體觀感,而這一觀感,恰巧也是《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遺憾之處。

該劇系大秦系列的收官之作,故事背景是秦國在歷史上的巔峰時刻,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人的積累,終於讓秦等到了嬴政的大一統。

有了前三部的鋪墊與嬴政的“流量”,《大秦賦》自帶光環,開局便引發大量關注,嬴異人主導的前期鋪墊劇那,也拿到了豆瓣8.9的高分。

然而,好久不長,隨著劇情的更新,《大秦賦》評分一路下滑,如今已經跌到了6.6分,走勢與張魯一年初的《新世界》頗為相似。

年代諜戰劇的口碑崩塌已經很常見,但自帶美顏光環且當下比較稀缺的歷史正劇,拿到七分以下的成績,還是比較罕見的。

究其原因,還是作品硬傷太多。

選角與人設

《大秦賦》第一個出圈的嘲點是40張魯一從登基前不足13歲的嬴政開始演起,這讓他陷入“男孩教”爭議,引發網友吐槽。

本劇迷幻的選角也由此而來,相差七歲的辛柏青、張魯一演父子,因為嬴異人的造型年齡是按角色歷史設定來的,導致兩人看起來更似兄弟。

比張魯一小四歲的朱珠飾演趙姬,兩人同框更像一對中年夫妻,秦王撞破趙姬與嫪毐私情時,給觀眾的感受反而更像丈夫捉了妻子的奸。

年齡感的錯亂影響了觀眾體驗,但客觀來說,真正讓觀眾失去對包容心的,是劇本人設,它的問題讓演員裝嫩更加違和了。

以男主嬴政為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權力世界的頂級傳奇,在本劇卻有著國產瑪麗蘇劇的創作套路:我本純善,爾等莫逼我。

當有謠言說嬴政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時,他在大雨中與呂不韋對拜,一番“浪跡天涯”的赤誠表白,驚呆了權謀歷史劇觀眾。

就,統一六國的抱負呢?為王稱帝的野心呢?王公貴族的認知呢?這樣的瑪麗蘇設定,放在大女主劇裡,都已經過時了。

本劇中編劇明顯沒有調節好嬴政的野心與仁心。

他的統一六國抱負是透過師傅的指導,與父親嬴異人灌輸的秦人精神,關鍵時刻就會拿秦人團結、尚武、國家強大來述說抱負。

但在細節操作上,嬴政又頻繁成被動者,把自己拘泥在父母輩的糾葛與情義中,野心、性格特點與一代帝王的功績很背離。

嬴政的人設不夠有魅力,一些配角的人設,才敗於邏輯不夠嚴謹,經常讓觀眾摸不到人物的動機與目的,呂不韋、樊於期便是典型。

呂不韋前期扶植異人的野心,中期的膨脹,後期對秦王的畏懼遞進很模糊,導致人物對王權是覬覦還是守護,沒有一個明確的調性。

戲份不多的樊於期創作漏洞更多,前期沒有鋪墊出他與呂不韋的情義,給觀眾更多的印象是他對秦王的忠誠,導致中期受命呂不韋陷害成蛟特別倉促。

後期又因為編劇沒有鋪墊秦律以及嬴政性格里的暴戾一面,導致樊於期突然間逃走讓不熟悉歷史的觀眾莫名其妙,熟悉歷史的也需要自己努力找補。

當一部電視劇角色設定魅力不夠強大,又在還一些邏輯、個性上的瑕疵時,演員的缺點會更加被放大起來,越來越容易乏味。

當然,《大秦賦》的人物並不是毫無可圈可點之處,主角們某個階段也會有一些光輝亮點,而且,很多配角寫的頗為出色。

嫪毐之亂時短短几場戲,編劇便把戰神王翦的睿智、高情商與忠誠刻畫的淋漓盡致,武將的忠義勇振奮又催淚,給故事加了很多分。

可惜,這樣的人設加分項遠遠不夠中和人設減分項。

節奏與戲點

改編自真實歷史的《大秦賦》,在節奏上缺乏一些創作戲的起承轉合遞進,故事敘述風格時常進入流水賬模式。

客觀來說,嬴異人稱王前的故事線節奏要更突出一些,由呂不韋安排歸秦、籠絡華陽夫子、對抗公子傒,戲點足,緊迫不錯。

再到五國聯軍談判時嬴異人的隱忍與大義,讓觀眾真正感受到被呂不韋“操縱”的公子異人,身上也有著秦王先輩留下的風骨。

在異人的故事裡,其他國家沒有完全淪為背景,意難平的趙王丹、名存實亡的周天子等人都是漂亮的調味劑,讓觀眾看到了戰國群像,而不是一家之言。

但當嬴政故事線正式展開後,節奏明顯進入平鋪直敘,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一個個襲來,卻沒有什麼讓觀眾緊迫的高光戲點。

連非常重要的成蛟之亂,都因為改編成了呂不韋的謀略而變得失去對抗性,故事線一直沉浸如何讓嬴政對呂不韋、趙姬狠心。

呂不韋的膨脹與趙姬的放縱撐起太多時長,其他國家君王名將大多被弱化,如果不是因為演員多是觀眾熟悉的老戲骨,都很難透過特性分清人物。

這便導致嬴政從登基到加冠之間的故事主題非常單一。

而且,78集的電視劇有近一半劇情都停在嬴政與“父母”的撕扯中,更一度被吐槽劇名應該叫是《大情婦》,很多觀眾都忍不住直接跳到加冠再看。

嬴政一生最重要的階段是統一六國,秦與六國的戰爭對抗,嬴政的野心、秦國的強大與六國的抗衡,才是大秦的華章,是很多可創作的空間。

但編劇把重心都給了小兒嬴政與他的“父母”故事,創作方向便已經先錯一步了,在父母故事裡又缺乏高光戲點影響觀眾,更容易導致觀眾中途棄劇。

《大秦賦》評分下滑最嚴重的,也正是這個週期。後續30餘集的滅六國戲份如果能迴歸前作水準,給到足夠的張力,可能口碑還會有迴旋空間。

立意與情懷

人物與敘述節奏是戲劇創作的失敗之處,導致這部劇電視劇噱頭多卻缺乏吸引力,甚至連大秦系列的老粉才漸漸有了“反水”趨勢。

戲劇性之外,個人覺得《大秦賦》還缺少了一份底蘊,立意不夠有衝擊力,故事精神多是透過嬴政在關鍵時刻來了幾句秦人血性傳遞。

秦人血性又到底是什麼?

沒有看過大秦系列前作的觀眾,可能大多不會因這四個字而激動,因為他們沒有透過劇中感受到類似孝公與商鞅、惠文王與張儀時期的觸動。

甚至,戰國末期的歷史格局,大一統前的先輩軌跡,也很難從本劇感受到,從劇中得到的震撼,有時可能還不如讀文字記載來的有感情。

這種感覺最初讓七話很迷茫,不知問題出在哪裡,直到後來在《國家寶藏》中看到文物工作者講述與兵馬俑的故事,才突然意識到《大秦賦》缺了什麼。

它缺了一份情懷,或者沒有展現出對歷史的敬畏。

先祖們有溫度的故事,空前的大一統,被當成了簡單的戲劇背景,而非活生生的人與他們走過的歷史軌跡,缺了真實的震撼,也缺了跨越時空的共情。

在這部劇裡,沒有孝公與商鞅的情誼,也沒有惠文王與張儀的縱橫天下,看不到漢武帝的籌謀與康熙的勵精圖治,論史劇,它欠太多火侯。

很欣賞《大秦賦》製作班底能夠在浮躁的影視環境下堅持做史劇,但不是所有稀缺題材都能成功,想要做好一部劇,還需要多方位的努力。

34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撒貝南花樣百出趕鴿子,還嘲笑沈夢辰的提議,現場金句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