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但是三個男人要是撕起來,不是一臺戲,是一部連續劇。
於正,汪海林,譚飛,一部大男主的好戲開始了。
先是譚飛發了一條微博,一個靠抄襲起家的編劇在教別人如何演戲,一個是靠抄襲起家的導演,認定不會演戲的小鮮肉未來大有作為。
而汪海林直接稱於正為失足青年。
圈內人,也紛紛站隊。
穆小勇作為於正的前經紀人,這次公開站隊汪海林還說出帶於正是自己職業汙點的話,公開戰隊汪海林。
這部2020年度娛樂圈最好看的戲,就這樣的正式開始了。
1於正是誰呢?
他號稱自己是中國金牌的編劇,這個冠名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但是於正在江湖中最為響亮的稱號是“於媽”。
顧名思義,很娘。
同是翻拍過金庸武俠《笑傲江湖》的張紀中在金星秀上也曾經也說過於正,拍出來的東西很豔俗,因為他本人也是那個(娘)的氣質。
於正,本名餘徵,1978年出生於浙江嘉興海寧。
海寧這座人傑地靈的江南小城,走出過王國維、徐志摩,金庸這樣的大家。
小學的時候,於正就曾被同學喊過,“娘娘腔!變性人!”
在同學們眼中,大家不僅覺得於正很娘,而且行為有些出格的怪咖。
於正的同學曾經在天涯上爆料:
於媽當年在海寧中學元旦文藝演出中身著緊身健美褲演唱的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梅花三弄》!彼時,當舞臺上您以便秘狀撕心裂肺的唱出那句銷魂的“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時,後來的神馬鳳姐芙蓉姐姐等眾妖孽,與彼時的您相比,都只是浮雲!浮雲啊!!
當年於正這個表演,被全體同學一致公認是對他們青春期性心理和性認知造成摧毀性影響的事件。
時隔多年他的同學還能清晰準確的描述此事,可想而知當年這個事件,給小夥伴們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
於正的娘是由來已久。
2高中畢業之後,自認為長相不錯的,想要成為小說中男主角的於正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他堅持考了兩年,雖然文化課是滿分,但是因為專業課程沒及格,最後只能以旁聽生身份入讀上戲。
他的同班同學有佟大為,馮紹峰,嚴屹寬等。
進入上戲之後,很快他發現,自己身邊的同學都是帥哥美女,自己根本做不了男主角。
演《雷雨》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應該演周萍(男一號),可拿到的角色是魯貴。
大二彙報表演的時候,因為過度緊張,音樂還沒起,他搶先跳了出來,臺下鬨堂大笑。
他的手一直在抖。
有一次於正當群演,大冬天裡淋了四小時大雨,被導演罵:“你演得好爛!”
於正覺得自己很難在演戲上出人頭地,於是他開始轉行編劇。
那個時候他給《星空衛視》真人秀“愛情夢工廠”寫劇本,一集就能賺1000多塊,那個時候賺得是全班最多的。
這個時候,他遇到他人生中第一個“貴人”香港TVB資深監製李惠民。
執導過《新龍門客棧》的香港導演李惠民無意中看到了於正的本子,“他寫東西還蠻聰明的”。
當時,香港TVB影視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正招兵買馬。
2000年7月,於正加入李惠民的創作班子。
3那個時候,於正學習怎樣寫劇本。
“租了一間每月300元的小房子,每天打車花40塊錢到李導家”。
在上海溼冷的冬天中寫劇本,於正腳趾生凍瘡,有一次晚上睡覺,有一隻老鼠爬到了他的臉上。
沒有工資,他每天啃一個麵包或者是包子,是拼了命地寫。
所有的支出都靠著以前的積蓄。
在李惠民這裡,他學到最多的,就是扒劇本:“有時候需要看著導演以前的作品,把情節‘扒下來’,以備翻拍,或者,導演會給一些定好的劇本結構,往裡面填內容。”
4這一年他看了王蕙玲編劇的《人間四月天》:“對我影響很大,我真正想要做編劇。”
他還喜歡席絹的《上錯花轎嫁對郎》,也開始讀瓊瑤的作品,最喜歡的是《梅花烙》,能把他看得淚流滿面。
後來,這部他最喜歡的《梅花烙》後來成為他抄襲的物件。
在李惠民工作室做學徒期間,他說寫了一個40集的《荊軻傳奇》,李惠民的妻子說,寫完給你包紅包。
交稿之後,他興高采烈地拿著紅包回家,拆開一看,裡面是五千元。
他眼淚當時就掉了下來,那時上海的行情是,20集劇本給80000塊錢,他的積蓄已經花完,於是決定離開。
2003年於正離開了李惠民工作室。
“編劇於正討要《荊軻傳奇》署名權”的訊息頻現各家都市報娛樂版,編劇糾紛的熱度一度超過了電視劇。
那個時候,於正這個名字對於大家來說是陌生的。
面對媒體採訪,於正說《荊軻傳奇》他寫了40集,自己的名字只出現在片尾不起眼的位置,正牌編劇成了李太太。
這讓他很不爽,感覺到自己被侮辱了,所以要就著作權問題狀告香港導演李惠民和出品方。
他稱自己和盧薇才是該劇的真正編劇。
但自己的名字卻被打在了片尾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署名編劇的孟蕊(李惠民太太)和王秋雨並未真正參與編寫。
但是據王秋雨編劇介紹,其實於正編寫的部分不符合李導演的要求是由編劇孟蕊重新編寫。
其實,《荊軻傳奇》是於正在影視作品上的第一次署名。
很多年之後,於正也說過《荊軻傳奇》是自己與王秋雨、孟蕊等人合作創作。
既然不是主創編劇,在片尾能給署名,也是非常良心了。
其實,說到底於正的目的不是爭取什麼署名,而是透過碰瓷李惠民,可以讓自己迅速獲得關注。
多年之後,李惠民被問及當年事件的時候,“於正很聰明,知道怎麼讓自己出名。”
於正成名之後,有媒體問他,哪些人算是你這條路上的恩人。
於正說,是李惠民,但是後半句是,“我曾經沒日沒夜給他寫劇本,交不起房租,他卻不給我錢。”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很於正。
5編劇圈不是那麼好混的。
離開李惠民的於正四處碰壁,陸陸續續被人坑了很多次。
他的第一任經紀人不幫他找好專案,卻給他降 50% 的片酬接活,寫完 20 集劇本後一分錢不給他。
還有寫 40 集劇本只給 30 集錢的,有用美元匯率賺 3 萬塊差價的,還有寫下一部才結清上一部錢的。
那些年,於正經歷了各種心酸。
2004年,於正的父親病危。
母親給他打電話,因投資方著急趕劇本,他還被導演關在房子裡寫稿。
於正想要和導演請假,可導演冷血的迴應道:“父親死了有什麼了不起,我兩千多號人還活著呢,你要一走全死了。”
被迫無奈的他從窗戶水管爬下去,趕到家父親已經去世了。這個故事另外一個版本是,他漏了一個細節:前老闆李惠民當時借給了於正2000元,勸他趕緊回家探望父親。
後來,於正自己成立了工作室,自己做獨立編劇。
直接借鑑曾經的爆款電視劇就好了。
把情節結構‘扒下來’,以備翻拍的時候用。
2004年TVB《金枝欲孽》在當時紅遍亞洲,被稱為宮鬥劇的“始祖”。
於是,2006年就有了於正的《大清後宮》。
雖然被媒體指責是抄襲,但是播出後收視一路飄紅。
《大清後宮》成為於正事業騰飛的起點,也是他抄襲的起點。
面對質疑,於正的回答:“我當初創作時就將《大清後宮》定位為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囊括了《金枝欲孽》《大長今》《冬季戀歌》等經典劇的成功之處,目的就是挑戰《金枝欲孽》創造的收視奇蹟”。
這一年,於正清楚地感覺到,自己“一下子就火了”.。
與此同時,於正也大徹大悟了,他找到了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收視率很高劇本的方法,就是透過各種借鑑然後“集大成”。
6在這樣“集大成”的思路下,於正成為了一年能出三部戲以上的高產編劇。
2009年6月,距離《美人心計》開拍還有一個月,於正把劇本給經紀人穆小勇看。
穆小勇一看就傻眼了,這哪是借鑑,這人物和故事主線一模一樣,不買是等著被告麼?
來不及質問,穆小勇趕緊聯絡了該書作者,先付了款,再補的合同。
《胭脂雪》抄襲《鳳凰四重奏》。
《賢妻良母》抄襲《溏心風暴之花好月圓》
《鎖清秋》被扒出抄襲李豔芳的《恨鎖金瓶》。
2011年《宮鎖心玉》這部劇卻火得一塌糊塗。
當時就有媒體稱這部戲火就是因為它是集大成的山寨之作。
《宮》從內容到演員的演繹方式無不像一鍋亂燉的大餐,什麼熱門有什麼,晴川猶如《還珠格格》“小燕子”上身,還有《流星花園》的折騰,更有《金枝欲孽》的後宮鬥法大戲。
於正,因此也走紅。“我在《宮》最好的時候,每天會接到五六十個電話,很多人都捧著我。”
並且,於正在媒體上洋洋自得,說自己不是抄襲只是借鑑。
2014年,編劇瓊瑤以公開信的形式,向廣電總局舉報於正《宮鎖連城》抄襲自己的《梅花烙》。
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的編劇李亞玲在瓊瑤發出公開信當天就爆料於正曾要求她抄襲《梅花烙》,並將她所寫的電視劇《大丫鬟》劇本付完稿酬後,署上於正的名字。
內地139名編劇發表聯署宣告聲援瓊瑤。
小說《帝王業》的作者寐語者髮長微博宣告,宣告中指出“《宮鎖連城》一劇,不但涉嫌抄襲瓊瑤女士作品《梅花烙》,也盜用了《帝王業》書中重要橋段”,“於正製作的《像火花像蝴蝶》一劇,涉嫌抄襲我另一部作品《衣香鬢影》的人物設定。 ”
六六更是坦言,於正又貪錢又不要臉。
瓊瑤的律師在法庭上舉證“《宮鎖連城》涉嫌抄襲《梅花烙》”的橋段有21處:包括偷龍轉鳳、次子告狀親信遭殃、皇上賜婚多日不圓房、面聖陳情、公主求和遭誤解等情節都一模一樣!
法院宣判後,於正方面第一時間發出宣告表示“證據不足,不服判決,將提起上訴”。
但最終敗訴,被判賠償款項共計500萬元,並向瓊瑤賠禮道歉。
汪海林,就是這個官司中瓊瑤找的專家輔助人。
而自稱在圈內有無數好友的於正,聯絡了很多人,竟然無一有人願意給他做專家輔助人。
在一審結束後,人民日報曾對此事做出過評價,直接用“文賊”稱呼於正:“以抄發家,以炒博名,縱然舉世皆知,也逃不過法律制裁。”
這件事情給於正帶來了很大的重創個,他對媒體說,借鑑不是問題,瓊瑤告我是前輩對後輩打壓。
對於抄襲,於正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這個人有個習慣,看過大量的電視劇和大量的書,看到經典的句子橋段或者好的東西就會記下來,寫的時候就會融會貫通,腦海的記憶就會跑出來。哪個作家敢說自己寫的橋段是別人從來沒用過的?哪篇文章沒引用過別人的東西?這樣來說,那麼大家要說《京華煙雲》抄襲《紅樓夢》嗎?李碧華的《青蛇和白蛇》抄襲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嗎?難道只有韓國的《大長今》和日本的《阿信》是原創的嗎?其實韓國的《人魚小姐》和瓊瑤劇《情深深雨濛濛》也很像。”
編劇宋方金評價於正的作品:“他什麼手段都敢用,比如聽牆角,或者伸過耳朵就能聽到旁邊的人怎麼說。這些喜劇手段在現代作品中已經絕跡,或者要重新考慮它的合理性,但於正老師非常大膽,直接拿來用。"
此次,汪海林再次提及於正抄襲瓊瑤的事情,是新仇舊恨一起算了。
汪海林直接回應一句“不起訴,你就是個弟弟”。
此次,三個男人的正式開戰。
吃瓜群眾紛紛站隊。
於正這麼多年捧紅了很多人,但是很多人也都離他而去。
無人願意為他發聲。
於正參加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被問:“你有過追求名利的階段嗎?”
於正回答:“我從來沒追求過名,只追求過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