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秦賦》自開播以來,掀起了一陣秦風,特別是服化道,大家都稱劇中人物都是兵馬俑“復活”。

此類歷史劇,演技是次要的,給觀眾展現那段歷史才是主要的,所以我們還是把目光放在歷史上。

隨著劇情的推進,《大秦賦》進入了一個高潮,嫪毐發動“蘄年宮之變”。

此次政變,不得民心,所以沒有持續多久,便被平復。

最終,嫪毐被車裂,趙姬被囚居在雍城,二人私生子被殺,相關叛亂參與者也都受到應有的懲罰,其他相關聯人物也都受到懲罰。

秦王政平復該叛亂,立功者甚多,湧現出一大批忠臣良將。

我們常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秦王政親政,必將裁撤一些舊臣,提拔一些心腹大臣,而嫪毐的叛亂,讓秦王政在人事變動上少了一些艱難,多了一些從容。

比如對呂不韋,假如沒有嫪毐的叛亂,秦王政親政的阻力會很大,即便是親政了,也會繼續受到呂氏的威脅。

想一舉拿下呂氏,對秦王政而言難度很大。

可嫪毐的叛亂,牽出了呂氏當初將嫪毐送給趙姬之事,秦王政順理成章的拿下呂氏,沒有引起任何朝臣的不滿,也沒有遭到呂氏的抵抗。

所以說,嫪毐的叛亂對秦王政親政之後對權力的掌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大秦賦》中,平復此次叛亂立功最大的武將是王翦。

他率領一萬大秦銳士在山谷設伏擊敗叛賊王竭與嬴虞率領的五萬驪山大營大秦銳士,解雍城之危,從此受秦王政重用。

正史裡的王翦受重用是因成蟜叛亂,王翦平叛有功受到重用。

《大秦賦》中也有成蟜叛亂,但此事是呂不韋的陰謀,對於武將起到的作用沒有著重刻畫。

秦王政親政後,開始了滅六國的行動,王翦功勞最大。

據歷史記載,王翦王賁爺倆滅了山東五國,當屬秦王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熟知秦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國的很多立下大功的文臣武將結局不好,比如戰神白起,最終被逼自刎而死;丞相李斯,被秦二世腰斬,等等。

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呢?下場不錯,沒被殺,急流勇退,最後善終。

他的孫子王離,早年率兵戍邊抗擊匈奴,後率部南下與起義軍作戰,被項羽所殺。

王翦能保命,急流勇退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懂得“毀”自己。

據相關史料記載,秦始皇二十一年,秦王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

秦王政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

年老,只是秦王政對外的說辭,其實是擔心立下赫赫戰功的王翦率60萬大軍自立為王。

王翦見此景,沒有怨言,直接稱病辭朝,回家養老去了。

結果令秦王失望,李信大敗。

無奈,秦王政只能親自去請王翦。

王翦識趣,見大王親自來了,自己也不能拿捏什麼了,所以答應出山。

就在出徵的時候,他向秦王政要地要宅子等,反正與日後享受有關的東西,他都要,獨獨不要權力。

秦王政也滿足了他的請求,王翦美滋滋的出征了。

出關之前,王翦又開始要了,讓秦王政賜宅子等。

王翦的做法,其部下都擔心,也有大臣笑他貪心。

在秦王政眼裡不一樣,他生性多疑,最怕的不是文臣武將要錢要地,最怕他們手握大權而不忠。

他見王翦出征在外都想著要地要宅子等,認為王翦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非常放心。

沒有了後顧之憂,王翦打了勝仗,秦王政距離統一天下又近了一步。

此後,王翦真的銷聲匿跡,回家養老了。

正是最後一次出征前後的“毀”自己,才有了後來的安享晚年,否則秦王政早晚會把秦王劍伸向王翦。

正史裡的記載,相信《大秦賦》後期也會出現,畢竟該劇還原了歷史。

就目前的劇情來看,王翦已經表現出了他的大智慧,也就是書生在本文標題中寫到的那一幕。

第46集,王翦擊敗叛將之後,率領三萬大軍到雍城勤王護駕。

從啟程到見到秦王政,王翦做過三件事,這三件事註定他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1、駐紮地點

在距離雍城三里的地方,王翦下令部隊駐紮,沒有王詔不得擅自行動,違令者斬,之後與騫盾騎馬到雍城,面見大王。

這一做法,非常正確。

假如已有叛軍攻打雍城,那王翦必須率領部下前去平亂。

雍城沒有戰事,說明叛軍已經消滅,王翦若是率領部隊浩浩蕩蕩的到了雍城城下,那他就會被誤會為叛軍。

當時雍城已經人人自危,王翦率領大部隊到城下,那是嚇唬大王,不是勤王護駕了。

真要那樣做,即便入得城去,秦王政事後也會懷疑王翦是不是想著率部攻城,只是見大王已經順利親政,他馬上掉轉矛頭成了勤王護駕。

所以,王翦在離城三里的地方命部隊駐紮,自己與副將兩騎前去彙報,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2、下馬跌倒

入城之後,面見大王之前,王翦下馬後跌倒,被攙扶著前去面見大王。

旁邊的將軍說:大王,王翦將軍為救駕,日夜狂奔,現已無法站立。

好傢伙,這就像小孩子見了媽,無屈也能哭三聲啊。

設伏時的王翦,生龍活虎;雍城三里處的王翦,聲如洪鐘;入城之後的王翦,下馬跌倒,說話有氣無力。

大家信不信?

反正我不信。

看看騫盾就知道了,他在體力上的消耗比王翦大,而他沒有任何有氣無力的表現。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聽到秦王說“有王翦,大秦之幸”的時候,他歪倒在秦王懷裡。

此情此景,把在場善謀略的文臣看的目瞪口呆,特別是李斯那樣深諳帝王之術的人都看的呆了。

這,簡直了,秦王身上一定很暖和,王翦感到了溫暖。

下馬跌倒,其實不至於,這是王翦故意而為,以體現自己勤王救駕的不易,體現自己的忠心。

話,可以有謊言,可身體做假難,所以王翦用行動證明自己。

不得不佩服,王翦比秦王政的演技厲害(不是演員的演技)。

3、先報其罪

面見秦王之前,王翦有罪也有功。

罪在無詔班師回朝,功在成功擊敗叛軍。

“只說功勞,不說罪過,還是都說”,這個選擇很關鍵;“先說功勞,還是先說罪過”,這個選擇也很關鍵。

王翦選擇了兩個都說,且先說罪過。

因此,面見秦王時,王翦先說自己有罪,無詔班師回朝,接著說自己殺死了叛賊王竭與嬴虞等事。

此事,體現出王翦的情商,一位武將有此情商,很是難得。

假如先說功勞,後說罪過,或者不說罪過,那秦王政就會認為王翦功高自傲,連規矩都忘了,日後用他的時候,也會懷疑,丁點兒小事都會拿下王翦。

先說罪過,讓秦王知道自己懂規矩。

後說功勞,表示自己的功勞是因有罪而順帶立功。

這樣說,秦王所有懷疑都沒了,王翦是忠心不二的大功臣。

三件事,樁樁件件都體現出王翦的高情商。

正是他的高情商,才讓他有了好的結局。

秦王政多疑的性格是很多因素造成的,雍城時的秦王政還沒有那麼多疑,但當時的心靈已經非常脆弱了,經不起打擊,王翦所做安撫了秦王脆弱的心。

這件事,正史可能沒有,但《大秦賦》中的劇情讓正史裡王翦有好結局一事過少的記載變得更加充分,讓大家看到了更加全面的王翦。

王翦下馬跌倒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他的結局,春秋戰國時期的權謀家也不過如此。

參考文獻:

1、《史記》

2、《東周列國傳》

3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老好人和鷹鉤鼻爭男寵?函式報復眨眼女星?死丫頭被鮮肉拒絕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