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這個名字,在中國普通觀眾看來很陌生,但對於喜愛電影的影迷來說,這個名字也算是如雷貫耳。因為它代表的是一名韓國著名導演,而這名導演的作品在電影界享有盛譽,他的多部作品更是入圍了柏林、戛納、威尼斯等國際頂級電影節,本人及作品所獲的權威大獎無數。
可近日,這個鮮少出現在中國網路熱搜榜的名字突然衝上了榜首,而與此名相關聯的詞語是"死亡"。根據新聞報道,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不幸去世了。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電影導演去世,可以說是韓國影壇的巨大損失。但誰都沒想到,金基德去世後,韓國電影界竟沒有公開為其悼念,反而陷入了一片尷尬的沉默。而這,與金基德的私德有極大的關係。
金基德雖然才華不俗,但他的私生活卻飽受詬病,他生前曾捲入過多起性侵、脅迫、毆打女演員的醜聞之中,甚至還被法院宣判毆打事實成立。不過也有一些人,他們認為金基德成就巨大,為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一生不應該被緋聞、被訴訟所定義,人們應該嘗試著重新解讀和理解他。如果說金基德的一生是一部電影,那麼這部電影可以說譭譽參半。
比如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他曾捲入性侵幼女案的案件之中。又比如著名影人伍迪·艾倫,圍繞在他身上的,是性侵養女和迎娶養女的爭議。這些名人的成就是真的巨大,對領域的貢獻也非常巨大,那麼人們到底應不應該因為他們的成就而選擇包容他們的私德呢?
而在這場討論中,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種是瑕不掩瑜,一種是無法包容。持"瑕不掩瑜"觀點的人認為,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私德有虧並不能抹掉其在領域上的輝煌。而持"無法包容"的人則認為,名人、名人,再有名他還是個人,一個人在道德人品上都做不到清清白白、乾乾淨淨,那麼其再有名又有何意義?
甚至還有人說,如果因為名人的成就而原諒了侵犯、原諒了傷害,那這背後的邏輯則意味著:與名人那驚才絕豔的成就相比,他對別人的傷害不足掛齒,與被他感動和震撼了的數千萬人相比,一個切實的受害者也無關緊要。這樣的邏輯是非常恐怖的。
從現實發生的事例來看,不少人對名人還是比較包容的。就拿娛樂圈來說,那麼多私德有虧的明星在醜聞曝光後,依然能夠得到眾多粉絲的保駕護航和包容支援。其實說白了,那是因為人類本身存在"慕強"心理,人們會因為某人的成就和功績而陷入崇拜和愛慕,那麼對其私德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講真,即使成就巨大,私德難道就不重要嗎?不是的,社會並沒有墮落到無條件容忍名人醜行的那一步。前文提到的私德有虧的名人,他們的醜聞一被曝光,即使有部分人為其吶喊和支援,但更多人選擇的是譴責和唾棄。這些私德有虧的名人,他們的醜聞也會伴隨一生,甚至有可能會對其事業和生活造成一定的打擊。
比如羅曼·波蘭斯基,即使他性侵幼女的醜聞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即使案件的受害者也表示早已原諒了他,但這個醜聞多年來仍被人津津樂道,甚至影響到羅曼·波蘭斯基所執導的影片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中國人常說"要做事,先做人"、"德為才之帥,才為德輔",這都說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道德作為基礎,那麼他的才能就很有可能用錯方向。所以,一個人在提高個人能力的同時,更應該重視自身道德的修養,使得個人能力有所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