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年代太過於久遠,很多的觀眾對於1942年的那一段歷史不是非常的瞭解。
即使是在教科書上,也只是寥寥數筆,似乎是缺少準確而有力的資料,亦或許是想要回避這一段痛苦的歲月。
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這件事,大多都是從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瞭解的。
不知道是該慶幸呢還是該諷刺呢?
毫無疑問,電影《一九四二》是不遑多讓的經典片子。
儘管它有些許的“不合時宜”;
儘管它為了迎合稽核而做出了巨大的讓步;
儘管它歷時18年,稽核3次仍然虧損了9000萬......
然而,能夠透過一部電影,認識和熟悉一段歷史,這部電影的意義還是很深遠的。
01,這部電影的誕生歷經了極其艱難的過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馮小剛就讀到了劉震雲的紀實文學《溫故1942》,他看了以後,覺得對自己觸動極大。
“完全不敢想象,當時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餓死了那麼多的人”,但是這一段歷史卻很少被人提及。
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馮小剛,他決定必須要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
苦於當時的時機並不成熟,從2000年到2011年,這11年的時間,馮小剛先後把劇本送去審查了3次。
但是前兩次都被“打了回來”,因為題材的敏感,都沒有被批下來。
“震雲在不斷地修改,甚至推翻重寫。”
這期間的糾結和痛苦,可想而知。
直到了2011年,劉震雲按照規定,重新修訂了劇本。
“表現民族苦難,也釋放溫暖”,才得到了“同意拍攝”的批覆。
前前後後,這個劇本和電影中的內容一樣,讓人糾結。
在經過了9個月的準備之後,這部電影終於開機。
電影斥資了2.1億,最終的票房只收了3.6億。
按照分賬票房來計算的話,虧損9000萬。
為了真實而客觀的還原當時的場景,馮小剛,劉震雲攜主創幾乎走遍了饑荒路。
輾轉了河南,陝西,重慶,等地方,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將一切的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
02,在電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之後,馮小剛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還寫了這樣的一段話:
“人要知道感恩戴德,2012年11月2日,這一夜我和中軍、國立、中磊醉了,遠在外地的震雲也醉了,所有一起奔戰的弟兄們都瘋了......我的好兄弟,下輩子給你們當牛做馬。”
喜悅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電影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幾千萬民眾逃荒的歷程。體現苦難中迎難而上,堅強不屈的精神。
也反映了那一段時間複雜多變的人性,以極為剋制和冷靜的態度,試圖引起觀眾的反思。
故事發生在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
河南地區還爆發了災荒,幾千萬民眾相繼逃出。
男一號張國立飾演的是一個老東家範殿元,在戰爭逼近的時候,他帶著自己的家人,拉著馬,趕著車子,加入到了逃亡陝西的的人流中。
範殿元老謀深算,機敏狡黠,同時,也有著俠義古道的心腸。
在三個月之後,車馬都沒有了,車子上的人也沒有了。
可以說是妻離子散,拋屍荒野。
於是他萬念俱灰,不決定逃荒了,而此時只想著能夠死得離家裡近一些。
他說,“別人有活路,我沒有了……我只是想死的離家近一點。”
讓人感慨。
03,民眾的逃亡是一條線,另外一條線則是政治方面的。
他們的冷漠和自私,加劇了這一場災難,而他們卻在重慶大張旗鼓的迎接外賓。
一前一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這也是電影想要諷刺的主題。
刺蝟帶著老百姓來到了寨牆之下,蠻橫的如同暴徒。
本應該是淳樸而善良的民眾去,卻做出了這樣的舉動,發人深思。
對於人們來說,飽受戰亂之苦,身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年的征戰和飢苦,已經讓他們喪失了最為質樸的人性。
可是誰又想這樣做呢?為了活命,他們也有著深深的無奈和苦痛。
災難可以讓人變得堅強,但更多的是摧毀人的意志,讓人失去理性。
04,馮小剛的這部電影,有對於苦難的反思和苦難意識的重現。
然而,更為可貴的是,在這部電影中,觀眾們看到的,並不是在苦難中的毀滅,而是在苦難中的重生和崛起。
痛苦中有生的喜悅和永恆的希望,這才是真正完整而立體的人性。
很慶幸,我們都是“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