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很多的闖關遊戲?
闖關成功者就會得到一份大獎,但難度似乎並不高,且獎品大都也不高。
而美國的一檔闖關真人秀節目《美國忍者勇士》,難度超高,而且闖關成功有100萬獎金!
自2009年第一季開播,一直到2019年,持續做了11季,而總冠軍則只產生了兩位。
分別是第7季的Isaac Caldiero,
以及第11季的Drew Drechsel 。
Isaac Caldiero是一名攀巖愛好者,以超強肌耐力和柔軟度,輕鬆透過《忍者勇士》的層層關卡,問鼎冠軍。
而且,他更是成為所有參加7季以來的選手中,以 「最快」速度完全,制霸王者。
當他闖到最後一關,30秒內完成終極攀繩時,全場尖叫歡呼。
完美的身體控制力讓人驚歎。
矯健的身姿就像是現實版的人猿泰山。
爬繩子比賽中他以3.6秒的優勢、問鼎冠軍,王者之姿盡顯。
他也順利抱走100萬美元的獎金,創下「極限體能王」的完美紀錄。
而11季的總冠軍叫Drew Drechsel,是一名健身房老闆。
從第3季就開始參加挑戰,直到2019年5月成功挑戰全部關卡,獲得總冠軍和100萬美金獎金。
此後更曾擔任《美國忍者勇士》名人版和《美國忍者騎士》少年版的教練。
不管是總冠軍,還是其他的挑戰者,身材都非常健壯。
而挑戰《忍者勇士》的所有關卡,不僅僅需要絕對的力量,
更需要更強大肌耐力,和身體的敏捷性、協調性。
而且對自身的控制度遊刃有餘,就像是“現實版泰山”。
肌耐力是肌力的一種,還有肌爆發力、力量等。
肌力是指肌肉組織克服或抵抗阻力時,最大努力收縮所產生單次的張力。
肌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減,一般在20至30歲時達到最高峰。
30歲以後便逐漸降低;65歲時的平均肌力約為20至30歲時的80%。
不過肌耐力可以透過阻力訓練、重量訓練、肌力訓練等增加、或者保持。
01訓練的必要性阻力訓練、重量訓練與肌力訓練等,都是訓練肌力與肌耐力的有效方法。
在這三種不同訓練型態的特性比較上,阻力訓練涵蓋的訓練型態範圍最為廣泛;
重量訓練是阻力訓練形態其中的一種;
肌力訓練則較傾向於肌肉功能的表現,如最大肌力。
阻力訓練除增進肌力和肌耐力外,對人體健康的要素也有下列的幫助:
(一)可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危險
(二)可預防運動傷害
(三)可增進靈活度(mobility),穩定性(stability)與移動性(movement)
(四)可減少或避免肌肉流失
(五)可用於復健
(六)可提升肌力,肌耐力與爆發力/動力(power)
02肌力重要性良好的肌力,不僅能更好的應對日常生活,不容易疲勞和受傷外,還有下列的好處:
一、維持肌力水準,減少肌肉量流失,提升基礎代謝率(BMR):
肌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減,適當的訓練能減緩肌力下降的速度,甚至可以逆轉。
而身體基礎代謝率( BMR)的高低與肌肉量息息相關
所以若想要避免發胖,更應做適當的肌力訓練。
二、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骨質疏鬆等的機率、延緩老化
肌力訓練也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感,避免發生摔倒或其他的意外事件。
此外,肌力訓練能提高身體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的比值、穩定血糖濃度等。
所以有效的肌力訓練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使身體的行動年齡更年輕。
三、提升運動能力、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或再生
運動技術的發揮,在於身體相關部位的肌肉能在適當的時機下產生適宜的力量。
一個好的肌力訓練計劃,不僅能提升身體的基礎體能、使關節的穩定性增加,
也可以增進神經傳導的效率,使身體機能得以有效地發揮,運動時也較不會發生運動傷害。
此外,當肌肉骨骼系統受傷時,除了用醫療手段,肌力復健也是一個要項。
四、增進自信心、提升生活品質
肌力訓練除了有生理上的優點外,也因為身體機能的提升,使體態優美、精神旺盛,因此自信心提升了,身體活動的良性迴圈建立了,生活的品質自然日漸提升。
03肌耐力訓練的原則和注意事項進行肌力訓練時,應遵循下列的基本原則:
一、超負荷原則:
當我們的肌群受到比原本的肌力水準還高的訓練強度或訓練量時,
會刺激組織的成長,因而能增進肌力水準。
所以,若要達到超負荷的水準(卻又不會造成過度訓練),
就應完整地評估日常的體能活動情況和運動能力。
二、漸進性原則:
身體各方面的進步絕對不會因為幾次的訓練就大幅地成長,
所以不應急躁或好高騖遠,以免受傷。
此外,在肌力訓練的過程中,肌力會逐漸進步,
使得最初的設定已達不到超負荷的標準,
因此,需逐步調高訓練變數(如阻力大小),才能使肌力持續不斷地進步。
三、特殊化原則:
肌耐力的訓練多是以“低強度高反覆次數”的方式來實施。
四、個別化原則:
每個人的肌肉生理適應能力和生活型態等皆不盡相同,需求也不一樣,
所以不同的個體應有不同的訓練計劃。
因此,訓練前完整的評估是很重要的,訓練計劃不當,
不僅事倍功半,還可能造成運動傷害的問題。
通常在實施肌力(含肌耐力)訓練時,
通常會能做反覆12次以上的負荷(約最大肌力的40-70%重量),
訓練3-6回合,最好是二天實施一次。
其他應注意的事項包括:
一、完整的熱身與緩和運動絕不可省略。
二、應瞭解器材(或伸手動作)的正確操作方式。
三、訓練過程中應配合呼吸,不可閉氣。
四、身體的各肌群應保持均衡的發展,所以訓練的內容應兼顧各大肌群。
五、訓練時使用相似肌群的動作應加以間隔,讓剛訓練過的肌群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六、在安排訓練動作時,應先大肌群后小肌群,因為小肌群 較容易疲勞,若先訓練小肌群,可能造成之後的大肌群訓練雖然還沒達到超負荷的程度,卻已無法完成動作的現象。
七、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很重要,例如在做某些動作時(如仰臥推舉),應有人護槓。
04肌耐力運動推薦根據肌耐力訓練原則,訓練計劃中建議加入動態訓練(等張訓練)和靜態訓練(等長訓練)動作。
此外,建議一週最多2~3次的訓練頻次,以貫穿肌耐力訓練的原則。
即「相同肌群的動作要有間隔,讓肌肉有休息的時間」,
並透過課表規化、均衡訓練身體各大肌群。
2個肌耐力經典動作:
動作一,平板支撐
雙手前臂貼地,雙腳腳尖撐起點地,屁股用力、腹部收緊懸空;身體平平地撐起,維持平板不動時,就像一塊板子hold住不動感覺脊椎、肋骨和骨盆穩定住身體;呼吸一吐一吸之間,人體感受核心肌群的基礎訓練;提高全身從雙臂、腹部核心、臀部大腿、雙腳撐地的穩定度。動作二,深蹲
要點1、上半身
頭部與頸椎呈一直線,手自然地向前伸直,
並將背部打直、下背部自然地隨著臀腿移動。
注意呼吸的迴圈與流暢度,不須刻意憋氣。
不要駝背或拱背,避免傷害上半身的骨骼及關節。
要點2、下半身
足部微微地外張,並且注意由臀腿部的肌肉來引導動作,將臀部緩緩地如坐姿般向後挪放;
蹲下時讓膝蓋沿著雙足的夾角向前,回升時也由原本的路徑,讓臀部肌肉使力將身體拉回站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