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家好,我是快樂育兒的王榮輝Grace。

前不久,年僅23歲的郭麒麟入選了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人們常說星二代一輩子都要在名字前掛上父母的字首,但郭麒麟彷彿從未被

親的光環困住,從“郭德綱的兒子”到“郭麒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

如今他涉足相聲、影視、綜藝,都頗受好評,做到了父親沒做到的事情。有

人問他能不能分享郭德綱的教育秘訣,他卻只是搖搖頭,說:

“家裡這種挫折教育就讓我明白一件事,就是別把自己當回事兒,你什麼也不

是。”

很多人感嘆他謙虛,全然沒有星二代的鋒芒,但看過他的成長經歷後,我卻由衷地心疼這個“被迫懂事”地孩子。

4歲父母離婚,7歲還沒適應單親,父親郭德綱就去北京闖蕩,他被迫成了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一起呆在天津。

有一天回家,客廳裡坐著一個陌生男人,他問爺爺奶奶那是誰?爺爺奶奶說這是你爸爸。

那時候德雲社剛創立,他終於被接去了北京,原以為是去當“少爺”的,沒想到是去當“下人”的。

茶師兄先喝,飯師兄先吃。他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他不喜歡吃蔬菜,於是郭德綱給他盛了一碗白菜,讓他蹲到樓梯口去吃,而其他人,都坐在椅子上吃。

難以想象,這種被親人當成外人的感覺,到底有多難受?。

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打羽毛球,不小心摔到地上,郭德綱斜瞅了他一眼,說“連球都打不好”,然後繼續和別的小孩子玩。

演出失誤,他誠懇反省道歉,但郭德綱並沒有饒過他,八個大字“蠢子無知,糊塗之極”,撕下了他最後一塊遮羞布。

大概所有孩子都理解不了,為什麼父親對別人永遠比對自己好?為什麼自己做什麼父親都不滿意?

久而久之,他也習慣了郭德綱對他的打擊和貶低。

甚至十歲生日那天,當郭德綱給他五塊錢零花錢的時候,他第一反應是爸爸是不是要跟自己斷絕父子關係?

從沒被認可過的孩子,總是打心底覺得自己不夠好。偶爾給一顆糖,他會預設後面還有一巴掌。

然而,談起教育的初衷,郭德綱振振有詞地說:“天下父母沒有不疼孩子的,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有人再罵他了,你說你罵他好,還是讓外人罵他好?”

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思索就會發現,這樣的道理實質站不住腳:難道只有父母只有靠罵孩子,才能養出好孩子嗎?

更何況,郭德綱的“罵”,不僅是就事論事的責備,更是一種對孩子人格的貶低。就連他自己都承認,自己“打碎了孩子的自尊”。

有這麼一個強勢的父親,孩子一般走極端:要不很乖要不很壞很叛逆,人見人愛的郭麒麟,顯然成了第一種。

因為他的生活裡除了父親的嚴苛,還有後媽和師父的甜和曖。

父母從小離異,親生母親遠走異國,他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後來來了後媽。

王慧是郭麒麟的後媽,在她身上,看不到“惡毒後媽”的人設,更多的是視如己出、母子情深,郭麒麟曾說:“我和我媽(王慧)的關係比我爸親。”

王慧把郭麒麟接到身邊生活後,沒有急著生孩子,相反尊重郭麒麟的意願,也沒有當媽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選擇和他當朋友。

一手操辦郭麒麟的衣食住行,不管郭麒麟去哪做什麼,都堅持每天打電話。

除了這份暖暖的難得的母愛,還有一份潤物細無聲的師父于謙的大愛。

2019年,郭麒麟受邀參加《一封家書》的錄製,本要求寫信給郭德綱的的他,卻寫下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家書送于謙。這封家書中的每一句話都飽含了徒弟對於師父的敬仰和深情。

這封家書備受好評,也讓于謙很感動,于謙在路演的火車上給大林回了封信,言辭懇切,給了徒弟很高的評價,更對其未來有著極大的期望。

許多網友看到兩人的書信往來,紛紛被二人的師徒情打動,師徒間的有愛的書信互動也迅速引起了網友關注,“郭麒麟父親們”成為微博熱搜話題!

你看,我們不否認郭麒麟現在的成功,但他的成功是一種幸運,因為拋卻郭德綱的家世及成功經驗,不是所有備受打擊的孩子,還能同時擁有這樣的無私母愛和師父大暖。

更何況郭麒麟人見人愛的背後,何嘗不是一種自我長期被父親強制犧牲成自我習慣成自然的結果?

想起《奔跑吧,兄弟》中,有一個環節需要沙溢說出對每個嘉賓的印象,輪到郭麒麟時,沙溢對他的評價是:

“最寂寞的人。”

而這個最寂寞的人,到了戀愛結婚的日子,卻坦承最享受一個人的日子,因為那個時候最爽。

有人說,高情商的人童年都不會特別幸福;至少在父愛母愛上得到的很少。

想想人見人愛的郭麒麟,也許不難理解,他為何覺得一個人的時候最爽!因為也許只有那個時候,他不用總是排在別人後面,不用時刻照顧別人的情緒,不用處處展現自己的高情商……

然而,放眼周圍,被打壓懂事的郭麒麟並非少數。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釋出《青少年藍皮書》,整理出了“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5句話”,27.8萬人投票,12.8萬人選擇了“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也許初衷是為了激勵,但話繞了個彎說出來,在孩子心中就是挖苦。

微博大V @飯飯不吃飯了 曾分享過她和媽媽的故事。

小時候,她快要考試,在家複習的時候,媽媽總會冷嘲熱諷:“你就別複習啊,到時候抄抄同學的卷子,多抄幾分。”

出門之前,她想聽媽媽為她加油,結果媽媽只是瞟了她一眼說:“切,多抄幾分,省得家長會我丟人。”

她至今都不能理解媽媽說話的方式:“你說你一片好意,為什麼非要因為說話方式而得到相反的效果?”

常常聽到父母們為自己找理由:“這是刀子嘴,豆腐心。”

可你的豆腐心,孩子看不到;你的刀子嘴,卻傷了孩子的心。

看過一個影片,影片中的小女孩噙著眼淚對爸爸說:

“爸爸,你有一點點缺點,知道是什麼嗎?就是有時候你老是讓別人不開心,這是一個缺點。”

然後她小心翼翼地問爸爸:“你能改掉嗎?”

可爸爸立馬回絕,還順便教育了她一番:

“其實我是為了你好,要知道,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雨。所以我現在就要讓你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

諷刺的是,當孩子此刻正因為他的挖苦而崩潰流淚時,他卻在擔心孩子的以後。事實上,很多孩子根本“撐”不了那麼久。

看過一則新聞:

一個小女孩,因為不能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民警在火車站找到她後,開導了很久,她才說出了第一句話。

原來,她是考試沒達到媽媽的要求,而被媽媽指著鼻子指責了一通,實在無法忍受,才不得不選擇逃出家裡。

和民警的對話中,女孩總是沒有自信,重複著自己“成績很差”,可事實是,她的成績在班級裡排名中上游。

父母的貶低,帶給孩子最可怕的後果,是失去“價值感”。

他們以為自己是父母口中的那個一無是處的孩子,在日復一日的貶低中,失去拼搏的勇氣。

他們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一位33歲的女士,大學畢業10年,不工作在家啃老,父母向媒體求助,女兒卻說出了真相。

因為無論她說想要做什麼,父母的迴應永遠是:

“你喜歡啥你啥也幹不了!”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要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上初中時,她喜歡設計,經常畫一些衣服、鞋子的草圖,歡喜地給媽媽看,沒想到媽媽對她說:“有啥用啊,有用嗎?”

從此,她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中毒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有多少把“刀子嘴”當愛的父母,就有多少被貶低到“碎成渣”的孩子。

作為快樂育兒的倡導者,我堅信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快樂的,因此我們首先應該

把孩子的情緒調到快樂,然後才能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愛上生活。

廣佛深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帶寶寶來我創辦的不鼓勵乖孩子的紐諾體驗下我的快樂育兒理念哦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和教育工作者,我對於自己的孩子是這樣做的,對於我創辦的紐諾教育園的老師,也是這樣要求的。

所以,Grace建議,各位父母不要把狠話當成鼓勵,也不要把指責當成關心,孩子很小,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有說出口的愛。

面對孩子,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盡如意,我們不妨換一種形式來引導孩子朝我們希望的方向去:

1、換一種方式表達

看過臺灣的一則公益廣告,至今仍覺得感動。

黑白的畫面中站著兩排拿著字牌的人,拼成一句話:“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可改變一下站位,這句話就變成了:“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同樣,那些常常因為孩子作業而崩潰的父母,在脫口而出“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之前,可以重新組織一下語言:

“你不笨,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僅僅只是換一下語序,就能從扎心變得格外溫暖。想敦促孩子並沒有錯,換一種方式表達,也許能事半功倍。

2、設定“記功本”

心理學家尹建莉,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育兒經驗,讓許多父母受益匪淺。

她為女兒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女兒做的好事,不需要太詳細,只要簡簡單單的幾個字:

例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學會了切土豆”等等。

然後,她會在每一頁都畫上一朵小紅花,作為給女兒的獎勵。

尹建莉發現,每次給女兒“記功”的時候,她都會特別開心,總是抱著本子,數數自己一共得了多少小紅花。

記功本的本質,其實是肯定孩子,你的努力沒有白費,你的進步爸媽都看在眼裡。

3、正向引導,用獎勵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孫儷曾分享過和孩子兒子等等的一段小故事。

她和兒子約定,週一到週五不能玩電子遊戲,但等等週一下午沒忍住,偷偷玩了一會兒。自責的他,想了又想,決定向媽媽坦白。

他以為會遭到一頓嚴厲的批評,沒想到孫儷反而獎勵了他再多玩20分鐘:“與結果相比,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她完全可以狠批孩子一頓,讓他不敢再犯,但她選擇看到孩子的優點,用鼓勵的方式告

訴孩子:媽媽究竟想讓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世界上沒有“罪不可赦”的孩子,如果說貶低式教育是把孩子貶到地獄,那麼鼓勵式教育,則是告訴孩子一種美好的可能。

被獎勵後的等等,開心得不得了,不僅保證不會再犯,還主動要為妹妹小花做一個榜樣。

有人曾提問:“如果拼不過別人家的爹媽,你還能給孩子什麼?”

一個高贊回答說:“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善於支援、肯定的父母,這樣的家庭就是孩子心靈成長的聖殿和源泉。”

貶低不一定能激勵孩子,但鼓勵一定能。

我相信父母批評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教育的本意也絕不是為了傷害,沒有不想讓孩子變好的父母,只有不懂得如何表達的父母。

用正面鼓勵代替諷刺,肯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武器。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鼓起勇氣,也許前路佈滿荊棘,但相信自己總能過去!

2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身高不夠顏值來湊!盤點那些160以下的女明星,誰最讓你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