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插圖|電影《緊急救援》

昨天晚上,我去看了林超賢的新片,《緊急救援》。

作為國內少有"三重認可"的導演,林超賢拍電影,質量向來都是有保障的。

所謂"三重認可"就是:

第一,票房的保障,《湄公河行動》票房11.86億,2016年國慶檔票房冠軍,《紅海行動》票房36.5億,2018年春節檔票房冠軍——票房代表著大眾的認可;

第二,《湄公河行動》豆瓣8.0分,《紅海行動》豆瓣8.3分——豆瓣評分向來代表小眾的認可;

第三,《湄公河行動》第31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紅海行動》第32屆金雞獎最佳導演——金雞獎代表著專業的認可。

這就是三重認可,能做到這三者都兼顧的導演,著實不多。

我去看《緊急救援》,其實只想去看看燃片,欣賞欣賞畫面,刺激刺激得了。如果達到這些目的,就不算白來。

但是,這部電影,給到我的,遠比我期待的要多得多——真沒想到,它居然引起了我一整天的思考。

這部電影不僅繼承並發展了前面兩部電影的優良傳統,還開創性地做了很多人文思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回答了一個的問題:人人都知道我們需要英雄,我們推崇英雄,但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讚揚和歌頌英雄?

這個問題往深了聊,它的本質是,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私的,這沒什麼錯,但為什麼我們還要推崇利他主義?

這讓我想起早些時候,我在網上衝浪,看到幾張圖片,是英國一家養老院的幾個老人,給年輕人的一些建議。

這些建議也沒什麼特別的,比如什麼做自己啦、好好學習啦、不要懼怕嘗試啦等等,還是老生常談,這不難理解,似乎外國的老頭老太太都喜歡這麼說。

但有幾位老人,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點——樂於助人。

樂於助人?這我就不太能理解了,為什麼你們活了八九十歲,最後只是得出了一個"樂於助人"的建議?就沒有更深刻更高明的想法嗎?

"樂於助人"有那麼重要嗎?我天天幫助別人,我能得到啥呢?

我聽你們的建議,想聽到的是如何讓我變得更有錢、更優秀,說得矯情一點,是如何讓我變得更好,而不是要讓別人變得更好。我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別人變得更好跟我有啥關係,他們會把錢給我花嗎?

我想不通這個問題。

而這部電影,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它的答案是:助人為樂是因為——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這是一個滿分答案。

電影的男主,是彭于晏飾演的高謙,他的身份是個救援隊長,具體點說叫"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隊長",他是個單親爸爸,妻子早年患癌去世,自己撫養一個有腦瘤的兒子。

他的搭檔,是辛芷蕾飾演的機長方宇凌、王彥霖飾演的絞車手趙呈,他們每一次救援,都在與死神共舞,每一次都是在用生命去挽救生命,用體力腦力、人心人膽去對抗人禍天災。

與天災人禍的無情相對比,人與人之間的"利他"屬性,讓人感受到了人的力量、愛的力量、奉獻的力量,也讓人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高謙雖然工作兇險與繁忙,但還要親力親為陪伴兒子——這是作為父親對兒子的利他;

高謙的兒子聰聰,天天在慫恿他爸爸向宇凌姐姐表白,還找準時機撮合爸爸的姻緣——這是作為兒子對父親的利他;

高謙與趙呈在水下救援,生死時刻,他們都執意要把氧氣給對方——這是作為隊友的利他;

他們的每次救援,都是衝在前頭、走在後頭——這是作為救援人員對普通百姓的利他。

因為利他,所以高謙雖然是單親爸爸,但他們父子二人過得很溫馨愉快;因為利他,救援隊每次作業都互相信任、儘可能地完成任務並保全彼此;因為利他,那麼多陷入絕望的人,才重獲新生。

電影的最後一次救援,把利他這一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完美地回答了"人為什麼要利他"這個哲學命題。

高謙的兒子聰聰查出腦瘤,要做手術,手術的成功率只有30%,高謙在醫院陪兒子準備手術,可就在這個時候,海上有艘輪船著火了,情況非常緊急,他猶豫片刻之後,馬上出發,留下兒子一個人去做手術,因為他有他的戰場,他有他的使命。

"同時救援"的畫面就出現了——高謙在大火蔓延、生還機率非常低的船上救他人的性命;而醫生們堅守屬於醫生的陣地,拼盡全力去拯救他兒子的性命。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主題,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詮釋。

每個人都為別人著想,這其實不是我們關於美好世界的終極幻想,而是我們之所以能存活而且還能感受到幸福的基礎。

反過來講,如果大家都自私,情況會怎麼樣?

就像電影裡,對於高謙而言,那麼大的火,情況瞬息萬變,隨時都有可能送命,那誰還會去救人呢?或者就是把救人當混飯吃的工作,隨便救救,意思一下就行,救不了就算了。

如果醫生們也這麼想,當醫生嘛,救人,就隨便救救,行就行,不行就拉倒,沒必要拼死拼活、熬更守夜地救人、自己的休息要緊,如果這樣,高謙兒子的命還能保住嗎?往極端了想——如果所有人都只想著自己,人類估計早已毀滅在上萬年以前了。

這個時代,利己主義又開始抬頭了,很多人甚至不再相信以前教科書上講的那些捨己為人的故事,連那些先烈的故事都要否認,因為他們已經完完全全相信人是100%自私的、是不可能為別人犧牲的——這太可悲了。

事實上,利他不只是一種道德信仰,它更是一種極為"有用"的生存思維。

兩千年前的老子,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你看,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是為了別人而不是自己,聖人也一樣,聖人都是先為別人著想,最終他們才成就了自己。就像有個人寫了"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在一千年以後,人們還能記得他的名字叫范仲淹。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而言,我們需要利他。

而英雄,就是利他的終極表現。

我們需要英雄,是因為我們能力有限、膽識有限,面對巨大的困難自己一個人或者一群人都解決不了,這個時候,英雄出面,幫我們解決問題。

這是英雄在為我們考慮,反過來講,我們也不能只顧自己,我們也該為英雄考慮,儘自己的能力,讓英雄得到該有的回報,比如獻上我們的尊敬、認可、感激,讓英雄過上體面的生活,這樣才會湧現更多的英雄,社會才會朝著更良性的方向發展。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我們也需要利他。

比如,我是個寫文章的,我就要利他,儘可能地為讀者著想、為讀者服務,儘可能輸出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搞震驚體、胡編亂造博眼球——我利他,做好了,讀者就會給到我正面的回饋;反過來講,如果我利己,只為了自己那點流量,那麼我早晚也會被讀者拋棄;

比如,你是個做生意的,你就要利他,儘可能地讓客戶滿意,只有客戶滿意而且不斷地滿意了,你的生意才會做大做久,坑蒙拐騙的自私行為,是肯定不長遠的;

比如,你談戀愛了、結婚了,你就要利他,不能光想著對方該怎麼對你好、別老是糾結他到底愛不愛你,你得想一想該怎麼愛他,你有沒有讓他感到幸福——一般而言,你讓他舒服了,他也會讓你舒服。如果你一天糾結的東西都是自己得到了多少,你只會越來越痛苦。現在離婚率不斷高升,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妻倆,利己的想法大於利他,所以婚姻才會崩潰。

利他是一種思想、價值導向、生存方法,具體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想要從別人滿足你,那麼你先得滿足他;如果別人滿足了你,那你得在語言和行動上做積極的回饋,這樣人家才會不斷地滿足你。

當然了,我的文章比起大導演的大製作,感染力還是遜色太多,去電影院親自看看《緊急救援》,你可能感觸會更深,你能領悟到的,興許比我還多。

2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馬來西亞版《夏洛特煩惱》, 一部精細到造型都沒變化的翻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