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曳廣帶,漂浮昇天行”,這是唐朝詩人李白對敦煌飛天的詠贊。《大敦煌》中陳好飾演的梅朵公主,舉手投足中充滿異域風情,夜宴那段飛天舞、藏經洞的獨舞,美輪美奐奪人心魄,與翰林院畫師方天佑那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更是讓人傷感惋惜。
空將好夢付明月,
未許長恨寄今朝。
芳容鏡裡照花落,
誰解春風過良宵。
這是方天佑為梅朵繪製的“于闐公主出嫁圖”壁畫的題詩,也是他在梅朵出嫁旺榮後的內心真實寫照。兩個原本相愛的人,為了敦煌、為了民族,迫於無奈,兩人都捨棄了愛情,梅朵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最後為了救心上人,選擇跳崖結束生命,方天佑則為了保護藏寶圖被大漠風沙吞噬。
馬背上初次亮相的梅朵公主,已然是國破家亡的落難公主,看著身形嬌小,但她極美的眼睛裡透出一股看破塵世的滄桑和揮之不去的淡淡的感傷。正如梅朵自己所說“我原本是樂觀的,只是看過太多生離死別,心中難免感傷。”作為一個身份高貴的公主,雖是亡國落難之人,仍舊大膽果敢,堅定大方,就算環境改變也不曾丟掉骨子裡的那份尊嚴。
都說西域女子熱情奔放,梅朵小公主正值妙齡,有著少女特有的天真爛漫,一顰一笑彰顯小女兒心性,讓人歡喜,惹人憐愛。命運多舛的公主,小小年紀就看破塵世,雖然表面光鮮,內心卻孤苦無依,在那個時局動盪的年代,女子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古代,就算公主也得屈從命運。梅朵最後選擇跳崖結束生命,雖是生無可戀,也是對命運抗爭的一種方式。寧可捨棄生命,也不願意苟活人世。
初到敦煌的梅朵耐不住寂寞,在繁華的大街上遇到朝廷派來敦煌的護經使。浩浩蕩蕩的大隊人馬遠遠行來,那個騎在馬背上英姿勃發,眉宇間氣質不凡,兩人目光相交,愛情的氣息緩緩流淌。
在節度使府外的偶遇以及兩人的策馬之行,使小公主對這個年輕的護經使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好奇。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互相調侃,虛虛實實,在雙方不斷地推拉攻勢下,不知不覺在兩人的心中都種下一顆情種。
不同的是,梅朵任由自己的情根深種,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生根發芽,而方天佑,則不得壓抑自己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向那情種撒上敦煌那漫天的黃沙。
隨著劇情的發展,矛盾地不斷升級,陳好的演技漸入佳境,幾場悲情戲都演繹地動人心絃。比如追問方天佑“我嫁還是不嫁”、拜祭于闐王、淚灑婚車、懸崖殉情都令人心碎無比。還有梅朵與方天佑的幾場愛情戲,兩人的眼神交流,羞澀的情感,躲閃的悸動,都讓人心動不已。相比梅朵的熱烈奔放,敢愛敢恨,方天佑更多的是隱忍的深情。
“如果敦煌因為我而遭受滅頂之災,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的!” ——梅朵
一個異域公主,因為亡國逃難來到敦煌,投奔姐姐,最後卻要放棄自己的幸福來保全敦煌,她的身上有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敦煌的命運不該由一個女子來承擔,世事無常,命運輪轉,梅朵不得不揹負上這個沉重的負擔。
梅朵向著賀蘭山的方向縱身一跳,珍娘為李元昊獻上一支“死亡之舞”換來敦煌免遭屠城的劫難。在這個悽美的故事裡,敦煌保住了,莫高窟守住了,大藏經保住了,江山無損,而那一個個令人敬佩的生命,如厚重的歷史般埋進了滾滾黃沙之中。朝廷無事,依舊享樂,他們看不到赴死的將士和僧人,看不到被迫出嫁的女兒淚,更看不到為了敦煌靜靜埋葬起來的愛情——捨生取義,到底為了誰的江山?或許不是,只是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傳承。
梅朵和方天佑悲劇愛情的根源,除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還有旺榮這個卑鄙推手。
旺榮空有一腔熱情,只是垂涎梅朵的美貌,卻不懂“愛”究竟為何,況且梅朵對他並無男女之情,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梅朵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他,他卻不曾想過要蠃得美人心,想的都是威逼、利誘抱得美人歸,簡直是小人一個。他只想得到梅朵,至於梅朵的想法他絲毫不理,簡單來說,他就是饞梅朵的身子。他搶得走她的人卻搶不走她的心,註定是空悲切一場。
我在想:如果當初方天佑當初帶了梅朵走,會是怎樣的呢?如果他沒有被大漠風沙吞噬,而是回到了汴梁,他以後的人生又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