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花木蘭》因疫情的原因,最終沒能在國內上線,為了挽回損失,某公司不得不集中大量的槍手在網路上造勢,試圖讓國人在網路上掏錢觀看該影片,而引導的“水手”們無一不帶著兩個話題,一這部電影講的是一箇中國女人花木蘭的故事,二是該劇的演員大多都是中國明星,劇情更是精彩異常,還獲得了各種各樣的獎項,比如什麼“人民選擇獎”,什麼“最佳動作獎”等等。意思就很明確了,這部電影很好看,希望大家出錢去支援一下,高階的網路乞討,也不過如此罷了。
但這部《花木蘭》真的好看嗎?我看就是未必了,畢竟該劇在某瓣評分上,分數已經無限接近底線了,口碑更是低到了地裡。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其實也可以理解,首先第一點,該劇無論從電影的劇情,服裝,道具,細節,妝容上來看,人物性格,都跟國內的花木蘭沒有多大的聯絡,如此一群抄著英語的演員,還帶著各種不知名“氣”貫穿整部片子的劇,想讓國內觀眾買賬,那幾乎就是痴人說夢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既然迪士尼敢拍這部電影,自然就是奔著中國人的錢袋子來的,那他們為何會有如此信心敢賭自己能掙到我們中國人的錢呢?
其實不外乎在於盲目和演員身份之上發,隨著中國晉升為國際第二大經濟體,電影市場崛起,很多在外國賣不到票的電影都是靠著國內市場救活的,因此誰都想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而最簡單的操作是什麼呢?以前呢,就是安排兩個,三個中國面孔的演員參演其中就行了。這方面景甜是最有發言權的,作為好萊塢各種大片裡晃臉的熟客,她最清楚不過。只是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崛起,慢慢的這一套就吃不香了,對此還是老朋友景田最有發言權,混的再多也沒人給面子,自己佔據那麼大資源到頭來還是什麼也不是。於是乎,好萊塢的導演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大撈一筆呢?簡單,把人數加大,然後掛個中國人熟悉的名字,應該能行。
於是新加坡的李連杰,美國人的劉亦菲,新加坡的鞏俐,美國的鄭佩佩,美國的馬志,美國的趙家玲等人就組成了《花木蘭》的主要演員,這些亞洲面孔的外國人,一口英語腔調,出演著不倫不類的所謂《花木蘭》,就這麼華麗麗的出現了,開始大勢宣傳了,開始說業界良心了,但好像就侮辱我們沒有智商一樣,如此舉動最終還是搬起了石頭砸到自己腳了。估計經過這部《花木蘭》之後,外國導演應該就能明白了,隨便掛個《XXXX》中國名字安排幾個亞洲面孔的演員就能圈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