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如果說郭京飛在《都挺好》裡飾演的蘇明成厲害到“誰都打不過”。

那麼他把《我是餘歡水》中這個中年男人的“慫”演到極致了,誰,都打不過。

餘歡水這個職場失意、婚姻破裂的普通中年男人,已經成為全民同情的物件。

很多人表示在男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01.忍到“慫”的餘歡水,現實中的你

餘歡水,一個普通的中年男人,每天輾轉奔波於家庭和職場間。他的生活並不順意,充滿了憋屈、壓抑和無奈。

做了一桌子早餐,因為忘買牛奶,本就對他心懷不滿的妻子,上來就是一頓罵。

週末樓上違規裝修,他去制止卻被蠻橫的戶主趕了出來。

好心提醒鄰居別讓狗在電梯撒尿,結果對方怒懟回擊:就你話多……

到公司,強勢領導對他呼來喝去。因為下雨他想請假早點接孩子,領導一頓臭罵:“混成這樣!還有臉接孩子?”

受不了侮辱,本想轉身出門的他,聽到老闆說:“你今天要敢走出公司門,明天就別來上班。”只好再次選擇忍。

婚姻職場屢遭不順,窘迫的他去找曾經的兄弟要回借走的13萬,對方的迴應更令人不爽。不是一拖再拖,就是直接甩一句:還錢,得看我心情。

就這樣,心裡的委屈和憤懣只進不出,越積越多,餘歡水終於撐不住了。

他在夜晚的街邊脫下所有偽裝,嘶聲大哭起來。

02.人到中年,表達情緒都成為奢侈

在餘歡水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後,他決心重新活一次,奮起反抗。拆了鄰居週末施工現場、電話懟領導、闖朋友畫展討債……

他把內心積攢已久的不滿,通通發洩了出來,那種情緒酣暢淋漓的釋放,實在大快人心。

相信這些都是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想做而不敢做的。

記得之前有一則新聞。35歲的男子因陪領導應酬,喝醉後倒在街頭。民警買來水和紙巾遞給他時,他卻突然崩潰大哭起來:

“再也不喝了,這酒就是傻子水……我好難啊,我壓力好大,真的好累啊……”

這樣一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中年男人,即便是醉成這樣也沒發酒瘋,沒亂講話,只是一直哭,一個勁地對警察道歉,令誰看了,都是滿目心酸。

被生活逼得街頭崩潰大哭尚且還好,也有人硬生生被生活逼至死亡。

記得去年一位46歲的外賣騎手與家人失聯兩天,妻子惶恐不安,連夜從老家趕來,發現丈夫早已猝死在出租屋內。

妻子哭著翻看丈夫生前送外賣的工作記錄,從春節假期一直到死,即便是疫情最為兇猛的時期,一天都不曾休息過,每天至少工作十個小時以上,來回穿梭於這座城的大街小巷,最終在那一間不起眼的出租屋內,永別人世。

網上對此爆發了熱議“拿健康,甚至是生命去換錢究竟值不值得”,但妻子說了一番話後,千萬人瞬間選擇閉嘴。

“老公每天玩命的工作,都是為了這個家,家裡上有三個老人要贍養,下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才剛上初中。他為了存錢,每天的伙食都是一塊錢的辣椒和幾個饅頭,我告訴他過許多次,吃飯一定要吃好,可就是我發現他猝死的那天,桌子上還是一瓶辣椒,兩個半饅頭,一杯還沒喝完的白水……

中年不易,就像白巖松在《幸福了嗎》中寫到的:

"父母在一夜之間變老,孩子還未長大,中年人,是沒有資格說‘不’的,哪怕你私心覺得這是你的權利。但上有老,下有小,是每個中年人不得不面臨的。”

父母的贍養費、子女的學費、一個月大幾千的房貸,直逼35歲的職場瓶頸,都在期待男性站出來承擔一切、解決一切。

人到中年沒有得到憧憬中的成功,反而等來了中年危機。

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人,表達一下情緒真的太奢侈了。

為了維護自己的“強壯”、“吃苦耐勞”、“自信”等社會屬性,中年人需要付出更多。

短期的失敗經歷可能使他們感到“毫無陽剛之氣”,導致消極情緒和低自尊體驗(Chu,Porche,&Tolman,2005),甚至感到社會地位的喪失(Pollack,1998)。

長時間被這種男性意識限制住的男性,可能會出現情緒功能失調和暴力(Smiler,2006;Tager,Good,&Brammer,2010)。

而且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示弱,男性可能會羞於尋求諮詢,可能會對人際關係不滿意、述情障礙等等等等。

中年就一定要遭遇危機嗎?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把人生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殊矛盾,都有需要學習的核心內容和課題,這就是所謂的發展任務。

如果以現行對中年的廣泛定義為例,那麼艾瑞克森認為20-39歲屬於「成人早期。」

但在國內,似乎對於中年的定義較為嚴苛,某些媒體將30歲視為中年的門坎。

撇除年齡因素,中年危機主要是「心理」上失去自信和自我認同的感受。

人們彷佛在進入第二次的青春期,充滿對未來的迷茫感,內心不再穩健。好比對自己原本建立的認識,彷佛都是一場誤會,急需重新認識自己。

但這個人生的二次迷茫期,就像艾瑞克森的學說,挑戰本身就是成長的機遇。

故我們要了解,中年不等於危機,即使你開始感受到危機,但這個危機不是毫無希望的喪鐘,而是終身成長的必經之路。

有部電影經常被當成案例,就是《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

這部電影的劇情講述:人到中年的男主角,一方面事業不順遂。另一方面,老婆瞧不起他,還跟別人外遇。家裡的女兒叛逆又古怪,讓他無所適從。

就在事業低谷、婚姻不順、親子關係冷淡之際,男主對女兒的同學有了愛慕之情,讓他決心改變自己。

他辭了工作,並且拿出前所未有的硬氣跟主管拿了筆離職金。

他開始健身,要甩掉身上的肥肉,給自己更多吸引年輕女孩的條件。

終於,他開始感覺到生活的快樂,即使這些事情在別人看來好像開倒車,就像一個大叔突然返老還童。

重點是,男主角過得很快樂,他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把定義生活的權力留給自己。

有趣的是,最早中年危機指稱的物件是男性,如今卻彷佛成了男女都必須面對的人生關卡。

無論男女,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把中年生活過好呢?遭遇中年危機的時候,最好可以需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者先自我調整:

接受危機與年齡無關

中年危機是一種令人焦慮、不安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需要我們重新認識「中年是什麼」,好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到底面對的是什麼。如發展心理學的分析,其實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

中年不是危機的代名詞,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詞,比如「中年轉機」更符合真實的中年意義。

或者我們更進一步,去掉中年或其他的標籤,我們更直接了當的面對自己。

如臺灣政治大學心理系李良哲教授所言,人邁入中年的特徵之一,就是喜歡進行「自我評估」。

馬薩諸塞大學心理暨特腦科學系教授惠特伯爾尼(Susan Whitborne),她透過始自1965年,數百人的追蹤研究,結論道:「每個人都需要經歷『自我反省』的人生階段,這和年齡無關。」

自我評價要適時改變了

試著接受自己並非全能的。有時候中年人只是被自己的自戀傷害到了,接受不完美,可能就是接受中年危機的開始。

當我們在省思自身,我們重新對自己評價。我們的驕傲自大,我們試著承認;我們的軟弱怯懦,我們慢慢接納自身的不完美。

省思的目的是讓我們更瞭解自己,做出更趨近現實,避免過度完美的自我欺騙。

接受我們對失去的無能為力

接受人到中年的喪失,這種喪失感包括青春流逝,親友去世,以及職場上某些無能為力的時刻。我們都是凡胎肉體的存在,只要活著,不可避免要不斷失去。

不再想著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精英,而是隻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20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微博之夜各家棄投,楊紫肖戰雙第一,回顧一年熱搜話題誰會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