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01

近日港媒曝出,阿嬌鍾欣桐在接受採訪時,被問道“與賴弘國的婚姻是否有迴轉餘地”。

她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

同時,還表示自己“不適合結婚,不會再結婚了,沒有必要。”

時過境遷。卻讓人不由想起,那個曾在綜藝節目中向好友容祖兒認真訴說“好想結婚”的阿嬌。

她曾有過一次婚姻。

前夫賴弘國是一名醫生,無論從財力、背景、知名度等都與阿嬌差異懸殊。

關係剛公開時,也有一大票人唱衰,紛紛表示,“阿嬌你為什麼找一個配不上你的人?”

但是阿嬌自己感覺很好,賴弘國經常飛去探她的班,給她帶來很多驚喜和溫暖;

而且不顧自己有恐高症,陪她在夏威夷跳傘,完成了她人生list上的一大願望。

之後阿嬌在採訪中坦言,“從來沒遇到過那麼貼心、對我那麼好的人。”

但隨著親密關係的深入,阿嬌很快退縮了。

賴弘國曾髮長文,說在婚前派對中阿嬌就突然變得冷淡,表示自己後悔了。

之後又多次提出分手,賴弘國用盡全力挽回,才讓這段戀情撐到了結婚那天。

可沒想到,婚後的阿嬌還是提出來分居,並收拾行李從臺北返回香港,單方面快遞分居協議書給賴弘國,強行離婚。

賴弘國最終接受了,並對媒體表示“她不愛我”

至此,這段婚姻只維持了14個月。

從日本心理學家岡田尊司的“依戀理論”來看,阿嬌很可能屬於“逃避型依戀”

一句話來說,就是“比起親密關係,更追求距離感”

內在是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偏好在人際關係上保持距離。

親密關係與分享情緒都無法讓他們感覺舒適,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壓力。

因此,為了逃避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通常選擇拉開心理與物理上的距離。

02

那麼,“逃避型依戀”的人有哪些特點?

特點1:“不受束縛”

逃避型的人的核心願望是“不受束縛”。他們即不依賴別人,也極力避免帶給別人麻煩,重視自我負責。

這種人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獨立。

例如我的一個朋友小C。

小C和老公從戀愛到結婚,花銷上一直都是AA制,如果哪天老公給她發了個紅包,她一定也要買點什麼,給老公送回去。

如果哪天老公下班後繞路來接她,下次吃飯她就會堅持買單。

她這種態度和行為有時甚至會讓老公有點受傷,覺得彼此之間不夠親密,但小C覺得自己做得非常好,不依賴男人。

但如此“獨立”,也有背後的潛臺詞。

潛臺詞就是“我不麻煩你,我也不喜歡你來麻煩我。”

如果哪天老公生病了,要小A來照顧;

或者是他情緒不好了,想和小A撒撒嬌、讓她分擔一下壓力,小A表面上敷衍,實際上一肚子火,覺得老公不夠獨立,“很煩”。

到後來,她接受了異地一所大學的聘書,以工作原因和老公分居了。

總之,對於逃避型依戀模式的人來說,就是距離產生美。

這種人通常給人一種很“自立”的感覺,甚至能引起人的崇拜和好感。

但真正的“自立”,指的不是獨立存活、什麼都不依賴他人,而是在需要依賴別人時能夠放心依賴,但並不因此從屬於任何人。

也就是說,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才是愛。無法依賴他人、也不想讓他人依賴的,也許並沒有真正親密的能力。

特點2:無法對伴侶的痛苦感同身受

逃避型的人,往往無法理解伴侶的痛苦,有時甚至不知道傷害了對方。

因為“心”的構造不同,或者說,大腦的運作方式不一樣,所以他們無法像安全性依戀的人那樣,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對方的痛苦。

而是充其量只能當作旁人的事,以客觀的角度理解。

因為逃避型的人,腦中掌管“同理心”的部分的發展向來受到壓抑。

微博上曾有某位男性告訴我,在一次和女朋友的爭執中,他動手打了她一耳光。

後來,女朋友曾數次憤怒地向他描述自己當時是什麼感受——有多傷心、多絕望,他雖然也很後悔自己這個舉動,但他說,他確確實實感受不到女友的痛苦。

他看著她受傷的神情,流下的眼淚,頭腦中知道她很難過,但他從心底對她的痛苦沒有絲毫感覺。

這就是逃避型的人的第二個特點,缺乏同理心

如果你希望你的交往物件,能夠分擔你的焦慮和痛苦,逃避型的人應該會讓你感到鬱悶和不滿,因為你難以感受到TA的愛。

03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人形成“逃避型依戀”呢?

總體來說,就是養育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包括父母嚴重缺席、頻繁更換主要養育人及變換養育環境等。

阿嬌的父親在她一歲的時候去世,而媽媽生她的時候只有十八、九歲,沒有獨立撫養她的能力。

為了賺錢去養她,只能把她寄養到各個親戚家。

多年來,沒有人能給她真正穩定、完整的愛,她就像一個不起眼的皮球般,被大家踢來踢去。

前段時間,被男友PUA而自殺的美女畫師“玫瑰機關槍”,也曾在微博上說過:

我小時候是在各個親戚家裡長大的,一直都表現得很乖,成績很好主動洗碗做清潔有禮貌。但是親戚家野蠻任性的小孩即使一點也不乖,依然才是被愛的那個。”

瑪麗蓮·夢露,幼年時也曾輾轉流落於多個寄養家庭,一次次重複被拋棄的命運。

以上這些女性,都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傷痕累累。

在以色列,曾有一群抱著改革理想的人,思考是否能以更有效率的方法來育兒。

他們的結論是,一對父母只照顧一個孩子太沒有效率,不如讓多對雙親共同分攤時間,輪流公平地照顧每一個孩子。如此一來不但更有效率,還能培養出不依賴父母、更獨立出色的孩子。

這種方法很快被付諸行動。

不料,幾十年後,人們發現以這種方式養大的孩子身上出現了重大缺陷。

他們對親密關係抱消極態度,人際關係也不穩定,他們的下一代更是明顯表現出對周遭事物冷漠與疏離的傾向。

這個實驗的結果顯示了依戀中不可忽略的一種特性:孩子與特定物件間的關係才是形成穩定依戀的關鍵。頻繁更換養育人或養育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造成TA日後依戀障礙的重大因素。

04

阿嬌曾在一次採訪中坦言:

“想改變家庭,想從頭再成長過,我好像沒有童年一樣,我希望有一個開心的童年。”

但遺憾的是,童年是造成我們不安全依戀的源頭,我們卻無法將它從頭再來一遍。

那麼,那些已經形成“逃避型依戀”的人,該怎樣做呢?

1. 不再執著於親密關係,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這也是阿嬌當下的選擇。

想要克服依戀障礙,一味追求穩定的依戀形式,有時未必是個好方法。

倒不如善盡自己在社會中應盡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累積面對人群的經驗,適度增加與他人的親密關係。

2. 擺脫負面認知:無論多麼糟糕的事,都有其積極意義

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之所以要與人保持距離,是因為我們在童年時無法信賴一個人。我們不知道那種無憂無懼地、全身心地相信並依靠著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如果小時候的經歷太痛苦,我們就會生出種種心理防禦機制,比如忘記或扭曲真相等,目的是保護弱小的我們活下來。

但隨著我們長大,生命變得有力量,這些塵封的痛苦往往會再次浮現出來,這並不全是壞事,它只是提醒你——童年的模式已經不適合你了,你的內在該更新升級了。

如果我們以此為契機,努力學習,保持覺察,這對我們的生命將是一次穿越時光的饋贈。

3. 沒有安全堡壘的孩子,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

你一定聽過這個詞:“重新養育”。

這是真的,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

這一次,請不要對自己苛責,請對自己多些耐心。

你需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所有改變,都只發生在你全心全意接納自己之後。

“我就是這麼喪,這麼不積極,這麼沒熱情,這麼給不出愛……”

沒關係,當你完全地從內心接納這樣的自己的時候,改變就已經發生了。

愛自己,有時不是做更好的自己,而是允許現在的自己。

3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楊麗萍為何十年都戴帽子,本以為是愛美,摘下帽子令人心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