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04年的戛納電影節真的是話題十足。

《低俗小說》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作為評審團主席,在他的影響下,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硬是頒給了美國紀錄片《華氏911》。這與戛納一貫的審美有所出入;

瑪麗昂·歌迪亞拿到了最佳新人女演員獎,4年後她在奧斯卡稱後;

張曼玉加冕影后,但不是靠王家衛入圍主競賽的《2046》,而是外國電影《清潔》

鞏俐和瑞典的傳奇演員馬克斯·馮·敘多夫一起獲得“Festival Trophy”特別紀念大獎。後者於2020年逝世,享年90歲;

還有就是年僅14歲的日本小夥柳樂優彌破天荒地拿下影帝,是至今最年輕的獲獎者,複製了夏雨在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的神蹟。

為了突出他獲獎的牛X程度,中國媒體都愛拿梁朝偉來說事。說14歲柳樂優彌打敗41歲梁朝偉稱帝。

幫助柳樂優彌稱帝的作品,是《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無人知曉》

豆瓣評分高達9.1,入選Top250榜單;在IMDb也有著8.1的高分。

經過十多年時間驗證的高分精品。

有資料說,是枝裕和認為,柳樂優彌獲獎的關鍵,是眼神。

不巧,梁朝偉正是以眼神的戲著稱。

所以柳樂優彌就是天才,比梁朝偉的演技厲害了?

一個肯定的答案,不是。

他演《無人知曉》的時候還沒有14歲,表演經驗有限,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表演需要技術,人生經驗也同樣重要。

作為一個演員,梁朝偉的綜合實力要強很多,他比不過一個孩子是荒謬的。

戛納把獎頒給柳樂優彌,是對他個人表演的一種鼓勵,更是對整部電影的嘉獎。

沒有是枝裕和在後方操辦一切,他沒機會實現奇蹟。

自古以來表演是應該更依賴技術,還是“沒有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電影界一直沒有定論。

各大獎項有時重“技術”,有時重“感覺”。

昆汀率領的評審團想必是給是枝裕和所營造的感覺所征服。

怎麼說呢?

真的是太過於真實了。

柳樂優彌贏就贏在,他幾乎沒有任何表演的痕跡。

你可以說他只是在鏡頭前隨便做做動作罷了,是枝裕和只是發揮了紀錄片導演的長處,“記錄”了他的神情動作,偶爾調教一下,達到想要的戲劇效果,這樣換一個人也能夠做影帝。

但幕後花絮證明,柳樂優彌並不只是隨便玩玩。

戲份殺青後,他抽搐哭泣。

若非投入了真情實感,時間催生眼淚。

為了追求真實感,是枝裕和大膽採用了現實與故事同步的拍攝方案。

也就是演員演了多久,故事裡的時間就進行了多久。

足足花了一年多,《無人知曉》才完成了拍攝任務。

電影裡的故事時間,也橫跨了一年多。

講述了四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在一間出租屋,身為長子的福島明,如何被迫肩負起家庭責任,成為全新的一家之主。

故事改編自發生於1988年的一起日本真實新聞事件。

當年是枝裕和聽聞有這種駭人聽聞的事,立馬就著手開始構思一個相關的劇本。

一直到2003年,經歷了15年的時間,他終於將劇本帶到了片場,將曾經那個真實存在的家庭,還原到膠片當中。

那起事件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一位單親媽媽養育了4個孩子。

這些孩子是她和不同的男人所生,無一例外,這些孩子的父親都沒和母親結婚。

這位媽媽的人生可真的是倒黴至極。

所遇到的男人要麼被家長反對,要麼不負責任,要麼出了嚴重的意外。

有一種可能性是,她試圖用懷孕去逼迫男人娶她,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個孩子。

可幸福是勉強不來的,婚事沒有成,孩子卻越來越多,這讓本來就收入有限的她難堪重負。

她沒有放棄,還是想要找到一個男人來依靠,為她分擔包袱,由此陷入了惡性迴圈。

電影中的母親惠子被設定成一位還算善良盡責的角色。她則是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希望那個物件,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更優越的環境。

世界上的好男人難找,願意啃下四個非親生孩子的男人,更是寥若晨星。

無論現實還是電影,母親的想法都太過天真。

她尋找著一個偉大的男人,為她支付孩子上戶口和上學的費用。一直等到長子讀六年級的年紀都沒找到。

結果孩子們就一直無法上戶口,淪為“黑戶”。

更悲劇的是,其中一個孩子不幸夭折,她為了向外界隱瞞,直接把孩子的屍體放在了行李箱。而且這一切,長子是看在眼裡。

行李箱,也成為了連線電影開篇兩個時空的關鍵道具。

是枝裕和選擇把最高潮的部分作為序幕,再倒敘回到一年多以前,故事開始的時候。

沒有任何旁白和字幕說明時間的變換。

觀眾只能透過行李箱的新舊程度,判斷時間的前後順序。

時間《無人知曉》的一個重點。

並非是枝裕和用了什麼高超的非線性敘事,序幕過後,故事都是按著時間順序進行。

高超的是,他用各種可以看見的細節,來表現時間的變化。

不是時鐘。

而是越長越茂盛的盆栽;

孩子們剪短後又長長的頭髮;

越用越短的蠟筆。

等等等等。

能發現,看懂這些視聽語言,《無人知曉》就沒有白看。

電影沒有還原出母親有夭折小孩的事情,而是把劇情的重點放在了比悲劇更悲劇的事情上。

現實中那位母親決定不再回來,甚至沒有再寄錢,任由幾個小孩自生自滅。

最大的長子也才14歲,又怎麼能奢望他成為一位“新父親”呢?

他沒有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照顧三位妹妹們,他也想出去玩,擁有自己的天地。

他在外面結交了朋友,並帶朋友回家。沒有大人的出租屋成為了幾位無知少年的小天地。

好景不長,由於經濟有限,食物不夠。大家就規定一天只能吃多少的泡麵,年紀較小的小妹妹哪有自制力,偷吃不帶眨眼的。

結果長子的朋友發現,憤怒地一頓暴打。

幾個十多歲的小孩,也哪有自制力。直接就把小妹妹給打死了。

不知長子對妹妹的死作何感想,反正他的處理方式是,學媽媽那樣,把屍體放進箱子,以為就此完事。

結果屍體腐爛散發出惡臭,他又不得不把箱子給埋到了土裡。

等到警察發現這間出租屋的糟糕狀況,那真的是嚇死不償命了。

警方在屋子發現了母親藏起來的,夭折的孩子的屍首,已經變成了乾屍。等母親投案自首,才發現原來四個孩子少了一個。

一番調查之後才查出,妹妹被打死的事情。

之後挖出那個行李箱,開啟,畫面有多驚悚,請自行腦補。

就是這麼一個可以拍成驚悚片的故事,到了是枝裕和手上,卻變成了一部極為溫情的電影。

就算知道了真實事件也不必害怕,是枝裕和做了較大幅度的改編。

電影的劇情是有很大不同的。

一方面是因為真實拍攝時,他會根據小演員們的表現,按實際情況修改劇本;

另一方面,是他不想把原本的悲劇重演一遍,用慘劇來換取觀眾的同情和反思。

他只是還原了那個一家五口單親家庭可能的樣子,用冷靜,平淡的方式。

相比那些廉價的煽情,他的電影更加地真實可信,

有的觀眾是會看得昏昏欲睡,但一旦投入進去,所衍生出來的感情就是極為真切的,而不是經過人工編制的。

《無人知曉》,就像是穿越走進了那個發生慘劇的家庭。

因為母親的隱瞞,幾個孩子的存在,無人知曉。

那肯定是很悲慘很可憐吧。

是枝裕和卻想說,不一定。

快樂和童真並未在這個家庭缺席,而悲傷與死亡,在這些孩子的世界裡,並不那麼沉重。

男主角明,他從始至終都沒流過一滴眼淚。

他們已不再無人知曉。

也願他們不再可憐。

17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她是周星馳的初戀,因戲生情,主動求婚反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