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啥是裝臺?不就是搭臺的嗎?

裝臺不是搭臺,裝臺是藝術!

12月16日,電視劇《裝臺》於收官前一天舉行創作研討會,現場彙集主創人員、平臺代表、業界專家等,與會嘉賓就“文學藝術如何轉化為影視藝術”展開交流。

“電視劇《裝臺》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城中村的裝臺工人的故事,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深度和廣度的精品力作。”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周繼紅表示,《裝臺》在創作上有三個特點值得關注:在主題立意上,劇集秉承了原著小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在藝術表達上,劇集追求真實的生活氣息;在藝術轉化上,劇集可以稱之為文學作品轉化為影視作品的一次成功案例。

敘寫小人物生活的“一地雞毛”

“好多裝臺的,不僅受不了苦,而且受不了氣,幹著幹著就去尋了別的活路,唯有順子堅持了下來,並且有了名聲。”電視劇《裝臺》講述的是以順子為代表的裝臺工人的故事:工作中,順子帶領裝臺隊伍在各種舞臺演出幕後勤勤懇懇勞動;生活中,他和溫柔賢惠的妻子素芬相互攙扶,與一眾“不省心”的家人上演一幕幕笑與淚的故事。

劇中,順子和裝臺工人一地雞毛的生活狀態和故事恰恰切中了諸多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從平臺佈局角度出發,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積軍提到,在總檯深入改革的過程中,《裝臺》這樣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電視劇可以稱之為一次突破性的進展。

“他們平凡又真實,他們經常缺錢,他們遇到事無法逆襲只能自己扛,這就是生活中的我們。”《裝臺》播出後,有網友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在《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看來,《裝臺》中對人的悲憫、關切,以及對一個個具體的人飽含感情的刻畫和描摹,恰恰是打動觀眾的關鍵所在。

湖南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彭國元表示,《裝臺》將鏡頭對準裝臺人這個特殊人群,以別具一格和細膩真實的煙火氣,表現了陝西濃郁的地域風情和風貌,呈現出普通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聚光燈外,卸掉妝容的生活本色,處處隱藏著眼淚和惆悵——儘管如此,人們依然堅強地面對。《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談到,《裝臺》既有對普通人物群像的深度再現,更有對現實生活的美好詮釋。

在真實基礎上做好“加法”

隨著劇情進入尾聲,《裝臺》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都有了各自的歸宿——酸甜苦辣,串聯起實實在在的世間百態。也正因此,“真實”構成了劇整合色的重要關鍵詞,而“真實”背後則透視出該劇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

回到創作初期,如何將《裝臺》從文學藝術轉化為影視藝術,成為擺在創作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裝臺》導演李少飛表示,“原著作者陳彥為小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對改編提出了不小的考驗。”

開啟《裝臺》,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地方特色,西安美食、秦腔文化、地域方言無一不是三秦之地的真實再現。“這部劇就像劇中順子說的,生活就是你給我裝臺,我給你裝臺,從而形成良性迴圈。”《裝臺》編劇馬曉勇坦言,為了最大程度還原陝西地域風貌,他曾多次前往劇中所呈現的城中村採風,“編劇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給劇組裝臺。”

從文學藝術到影視藝術,轉換的過程中除了“真實再現”,還應注重“二度創作”。據申積軍介紹,《裝臺》在後期修改環節摒棄和矯正了原著創作中的一些內容,使整個人物線和故事線更加正向、積極和完整。

“如何將文學文字轉化為戲劇文字是這部戲成功的前提。”《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解釋說,“文學當中冷峻的眼光、深刻的探尋,可能在電視劇裡表現不出來。但是電視劇也可以做一些加法,比如《裝臺》增加了戲劇性、暖色調、趣味性,使得作品更加好看。”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評價《裝臺》是一部“兼顧文學性和戲劇性”的作品——一方面,劇集保持了文學應該具備的品質,是為普普通通勞動者獻上的一首讚歌;另一方面,作品充滿戲劇性,對諷刺者和被諷刺者的態度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劇本創作之外,角色塑造同樣重要。《裝臺》中憨厚正直的順子、溫柔賢惠的素芬、仗義勤勞的大雀、刀子嘴豆腐心的刁菊花等一眾小人物都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刁菊花的扮演者凌孜說,在正式拍攝之前,劇組花費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圍讀劇本,而這為演員理解角色、塑造角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想要有一個有生命力的角色,首先要給它土壤。有了土壤,角色才能紮根,有了根基才能生長出有血有肉的生命。”劇中大雀兒的扮演者姬他在談到創作心得時說,“土壤從何而來?我覺得必須要從生活中來,演員跟生活一定要有觸及靈魂的碰撞。”

編輯 | 葉晨瑋 侯雯慧

19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裝臺》作者:與刁順子原型見面,為張嘉譯流淚,同鄉賈平凹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