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節目裡幾位中年男星的表現被痛批“油穿了鍋”。妝容、表情、歌唱、尬舞、言論……整個節目幾乎是全方位地暴露出了中年男星們滿滿的“油膩感”,讓人不禁感慨光陰荏苒,昔日的男神也長成了油膩的中年男人。

節目中杜淳的舞蹈表演被戲稱為“五禽戲版廣播體操”

節目組的特意安排與剪輯製造槽點固然也有一定影響,但我們更想探討的是:

油膩的準確定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很多明星到中年突然就“油”起來了?還有最重要的——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人?

什麼樣的人會給你一種“油膩”的感覺?

如果我們嚴肅地與好友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其實對於“油膩”並沒有一個十分統一的判定標準。

有人覺得形象上大腹便便、油頭肥耳、禿頭、不修邊幅是油膩;有人覺得言辭上功利世故、喜歡追憶從前、對後輩說教、動不動開黃腔是油膩;更有人覺得行為上與年齡不搭,少年世故、中年裝嫩都顯得特別油膩……

清爽整潔的熒幕形象也可能因為其行為表現而會被網友戲稱“大慶油田”

“油膩”的定義不明確,主要是其詞源歷史還有詞義變化的原因。從歷史上來看,“油膩”二字被大眾用來形容人的屬性的時間很短——只有不到五年

這兩個字被組合在一起形成詞彙的時間約在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三十九中記載:“雄黃雌黃各油煎九日九夜,去油膩”。Ps:又學到一個去油小技巧(大誤)

所以在古代,“油膩”一詞最主要的意思都是含油脂多的食物或者油脂本身,這一詞義延續到現代最常見的也是醫生嘴裡的“忌油膩”。不過到了宋朝,這個詞就出現了新的延伸含義。

飲食上從不忌油膩的蘇東坡有文曰:“情愛著人如黐膠油膩,急手解雪,尚為沾染,若又反覆尋繹,便纏繞人矣。”——“油膩”在東坡先生筆下開始有了表示情愛關係的含義。Ps:普通人更可能用“蜜”來形容情愛中的黏著狀態,可能油膩就是東坡先生之蜜糖吧

這個表達其實也沿用到了現代。我們看一些瓊瑤劇之類的,那些以現在的審美看來拍得有些不夠唯美的接吻鏡頭,也常有彈幕吐槽“這也太油膩了吧”。

唐宋時期“油膩”都是中性甚至稍帶褒義的詞彙,但元代農學書籍《樹藝篇》中出現了“皂莢主治油膩汙穢”的表述,說明油膩在元朝開始有了“油汙”的意思——它自此在“汙名化”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在這些記載中,“油膩”已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清朝文人還以“清爽風”和“油膩氣”來形容、評價別人的作品,這兩者孰高孰低自然是一目瞭然。

#一個經典的油膩壞人形象

在民國至現代的白話運動中,很多詞彙繁複的不常用詞義被隱去,進而簡化成為更易用的現代詞語。“油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迴歸到了它最基本的“含油過多”的詞義。

自此“油膩”開始與“中年危機”、“猥瑣”等詞義聯絡在一起,成為一個專屬於“中年男性”的貶義形容詞

“油膩”一詞從2011年至今的百度搜索指數

但創造力驚人的網際網路一代顯然不滿足於使用這一單一詞義。

2018年,“油膩青年”一詞出現,將油膩一詞的形容範圍直接擴大了一倍。緊接著,演技浮誇、油滑世故、行為與年齡不搭等等都可能被形容為“油膩”。

短短三年間,這個詞彙的很多新義還沒有被完全確立下來,卻已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常用詞。總而言之,大家藉此形容的是一種令人不適的觀感或者體驗,就像是手指不小心浸入油脂之中那種揮之不去的不適感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娛樂媒體不會去深究這其中相同一個詞詞義的悄然變化,把明星的“油膩表演”與形象崩盤的“油膩中年”混為一談,是很容易在掀起波瀾的同時誤導吃瓜群眾的。

舉個正面例子,不能因為範偉演活了很多油膩人物形象,我們就說他是個油膩的人

說範偉是正面例子,是因為他的表演是“合時宜”的演出。他演出的“油膩感”是劇情需要的,能夠帶觀眾入戲的內容。所以一般不會有人指責說“範偉這個演出好油膩啊受不了”,我們只會說他演得真好。

現在眾多男藝人們鋪天蓋地襲來的“油膩感”,明顯是不合時宜的。或是在其影視作品中的角色扮演,或是在綜藝節目上的個人表演,都有令人感到不適的油膩感。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了?

根據2016年的一份統計報告,中國電視劇市場上情感劇和偶像劇的收視率偏好達到了50%以上。保守估計,我們現在整個影視行業中,青春型別的劇作佔比肯定超過了50%。

也就是說,大量步入中年的演員根本找不到適合他們年齡段的角色。資源集中在青春偶像劇這一塊市場上,導致稍上年紀的演員們只能“易容上陣”。在基數這麼大的情況下,翻車的油膩角色頻出也就不出奇了。

造成這一畸形市場的根源不僅有資方的問題,消費者的反應也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一個職場劇主角都得是剛畢業的小年輕,連戰爭劇都要小鮮肉們抹上髮膠來演的影視圈裡,哪個藝人敢大大咧咧地表現自己的真實年齡反應呢?於是從影視劇內捲到綜藝圈,幾乎所有人都在“裝嫩”、“賣萌”。

在這種情況下,步入中年的藝人們該如何自處?是要頂著被罵“演技油膩”的風險接一個浮誇又裝嫩的角色在頂流中搶口飯吃,還是要堅持一個到點回家睡覺的真實自我?

另一方面,在市場中資方的行動是取決於消費者的需求和反應的。我們真的有那麼多人在看甜甜的青春劇,在追一個接一個冒出來的新生“愛豆”麼?有的。

一個成熟的影視行業 應該讓任何型別的好演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娛樂產業是生活的調節劑,缺什麼就給你補什麼。從心理角度分析,當前娛樂產業最主要的一批年輕受眾,是從性壓抑還有情感壓抑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超過八成的90後在青春期中沒有真正的戀愛經歷。

人類成長過程中自然萌生的愛意被現實環境強行抑制下去了,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需要補上的缺口。怎麼補呢?看青春劇嘛,劇裡什麼都有。不能愛慕身邊的人?就追星嘛,最完美的形象都提前給你打造好了。

一個好的劇組和劇本 會為新人演員找到合適的位置

最後,資方判斷既然主流受眾是涉世未深的學生黨,還有很多是衝著自家偶像來的粉絲。

較為誇張的表演、不夠成熟的劇情、不合理的選角就都來了,讓新入行的藝人耍帥裝成熟,讓老演員陪跑賣萌裝嫩,最後自然是油上加油,膩得讓人眼睛都糊住了。

說到底,男藝人想要光靠自己的努力“去油”,力量是十分有限的。

但在當前我們教育行業蓬勃發展,文藝領域日漸成熟的大背景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個市場正在往越來越好的方向走,藝人的“油膩值”也會日漸下降。

對於藝人個人來說,保證自己的業務水平永遠是最關鍵的一點。演戲的演好戲,唱歌的唱好歌,跳舞的跳好舞……只要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負責,大家對於“鮮肉狀態”的病態追求總會慢慢消失的。

對於觀眾來說,娛樂圈“去油”工作尚任重而道遠。

畢竟,當油鍋沸騰的時候,沒有一塊用腳投票的柴火是無辜的。

劉鑫源,“油膩中年”在中國:中年刻板印象與中青年代際溝通,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杜瑋,新媒體環境下國產電視劇受眾收視行為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14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為何從韓國回來的男藝人都成為了頂流,而女藝人卻不溫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