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少年的你》豆瓣開局8.7分(目前8.6分)驚豔四座,其票房成績更是一掃國慶檔之後的低迷,首日票房1.45億收尾,次日日票房已直逼2億。

沒有宣傳緊急定檔似乎成了《少年的你》最有力的宣傳,電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也讓同樣是撤檔再定檔的另一部港片《催眠·裁決》在幾天之內遭遇了“滅頂之災”。

01

近些年港片為了尋求突破,無論演員還是導演都紛紛北上,開始拍兩地合拍片,《催眠·裁決》就是如此。

張家輝、張翰領銜主演,黎兆鈞 、施柏林 、 劉永泰三位名不見經傳的新導演聯手編劇,並且聯手執導了這部主打懸疑的犯罪片。

不可否認,一般情況下,導演編劇人數越多,電影爛的概率就越大,比如這部電影就沒有逃出這個“定律”。

先說電影內容。

一個犯罪組織為了洗脫自己罪名,在審訊最後一天來臨前,綁架了一名國際催眠師許立生(張家輝飾)的女兒,要求他在法庭上用極致的催眠術催眠陪審團,讓陪審團裁定被告謀殺罪名成立,否則就撕票。

女兒的生命受到威脅,所以許立生只能答應,同時祕密通知了曾為國內特種部隊成員的小舅楊凱(張翰飾)前來“支援”。

其實編劇的想法已經非常大膽,設立了催眠師要在法庭上——眾目睽睽之下、不動聲色地催眠陪審團數人的局面,讓許立生這個人物來解。

其實如此面對如此難題,接下來許立生要麼以神奇的催眠術按照綁匪的要求去做,要麼是以更加神奇的催眠術“偷樑換柱”——既“催眠”陪審團拯救自己的女兒,同時又利用巧妙的催眠技術戲弄幕後黑手。

顯然,編劇的想法更傾向於後者,畢竟有三個編劇,而前者的劇情太過簡單,後者的敘事才更具挑戰性。

到目前為止,電影擁有了一個非常合理和具有發揮空間的設定,就看編劇和導演怎麼去給這個漂亮的框架填充內容,讓整個故事都變得完美。

遺憾的是,香港電影不僅演員青黃不接,導演編劇也出現了嚴重斷層,這些新面孔的導演和編劇,完全沒有把握故事細節和節奏的能力。

催眠術存在本來就是一種很具有爭議性的事情,而本故事要在法庭上讓催眠師用隔空式的眼神催眠法催眠不止一個人,設定本來很大膽,但怪就怪編劇沒有邏輯能力,把這種催眠能力安排成了催眠師的超能力——沒有與之對應的畫面和表演去說服觀眾。

於是,整體的框架就倒塌了,任憑張家輝用影帝級演技去支撐,也難以讓劇情變得合理起來。

編劇設定的框架是好的,但沒有具體的執行能力。這一點還體現在張翰這個角色的設定上。

一個在法庭上和犯罪分子鬥智,一個則在法庭外與犯罪分子鬥勇,裡應外合的想法非常有趣。

但實際上,電影是如何變現這個設定的呢?

讓張翰一人承擔起的動作戲多處顯得有些刻意,而法庭內外兩條線的氣氛和節奏也不同步,比如法庭內張家輝用眼神和語言交鋒時,是一種看似平靜實則已劍拔弩張的氣氛,在法庭外卻在一味地表現張翰的勇,各種打鬥設計,甚至直升機出動升級緊張感,其實卻與法庭內的節奏出現了嚴重的割裂感。

直白一點,張翰的動作戲其實強加的有些多餘。

當然“多餘”還是因為編劇對節奏的把握不夠完美,讓很多不必要的東西的時長安排出現了混亂。比如在交代張家輝角色父女情背景的安排上,從張家輝進門到哄女兒睡著,看似細膩實則是在拖慢節奏。

類似的問題其實不少。

總而言之,《催眠·裁決》有一個很好的創意,但在讓創意變得成一個完美的故事中間,缺少懸疑片該有的奇、劇情片該有的理。所以,縱然一眾演員發揮穩定,張家輝演技更是越發出神入化,仍舊像是一個設計師在一幢空蕩蕩的別墅中一個人空談“設計”。

02

儘管《催眠·裁決》很平庸,但至少證明了香港電影在一批新導演、新編劇中還存在創作的活力。

但這種活力又被傳統香港電影所牢牢限制,無法升級為創造力。

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近些年香港電影在題材上有些“窮途末路”,穿上黑西服就是警匪犯罪片,換上藍西服就成了反貪反腐片,幾無新意。

張家輝的電影是如此,作為當下港片半邊天的古天樂的電影亦是如此。

想想香港電影巔峰期的二十年,強烈的市場競爭下,誕生的是各種新型別、新角度的電影。

從李小龍興起的功夫片,到古裝武俠片的盛行,而後衍生出古裝奇幻,再到“時裝武俠”的演變而來的黑幫片,然後又誕生了“賭片”,每個型別的電影在“流行”時都會有新的型別電影出現,這還沒有算林正英、周星馳各自獨領風騷的殭屍片、無厘頭喜劇片。

看看現在的香港電影,幾乎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演員的青黃不接,讓現在支撐港片的只剩下古天樂、張家輝、劉德華、吳鎮宇、劉青雲等一批老演員,諸如周潤發、梁家輝早就已經開始退居二線,那麼誰來擔負起拯救港片的責任呢?

在面對港片如此慘淡的局面時,我們其實忽略了一個問題,一個不僅僅關乎港片的問題——電影的核心是劇本,電影的執行靠導演,演員做的是實現劇本設定,並努力用表演讓劇本錦上添花,讓劇本如虎添翼。

所以,港片,甚至上升到整個華語電影,缺的不是好演員,缺的是好劇本、好編劇。

比起《犯罪現場》在傳統港片套路上的“掙扎”,《催眠·裁決》的出彩在於它的創意很獨特,在傳統警匪片中加入了“全新”的元素,但這不該成為港片復興路程重點的曇花一現,而應該讓這一點火花積攢成為推動港片復興的力量。

遺憾的是,新導演們還是被禁錮在了傳統港片的套路之中,就好比《催眠·裁決》,警匪片不一定需要動作戲,節奏也不一定要用動作場面來襯托,而在鋪墊內容的取捨上也一定要敢於割捨,即使你覺得一個長鏡頭很優美,但當它很拖節奏的時候就必須裁掉。

因此,港片培育不出年輕演員接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是沒有好的實踐機會讓演員們去尋找自己的戲路,至於為什麼電影創作者們寫不出好劇本,則與香港電影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係。

新世紀到來,內地電影迅速崛起,香港電影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而面對內地巨大的市場,香港的許多演員和導演紛紛北上,內地的電影文化開始迅速融入到香港電影文化當中,兩者沒有產生火花,而是在新環境下,老一代創作者開始無從下手陷入迷茫,新一代創作者又無以為師只能誤打誤撞。

03

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與內地電影崛起有一個明顯的交匯期。

誰也無法否認電影的發展是在一定的利益推動下前進的。在新世紀初,香港電影迎來最後的高光時期就是《無間道》的問世,而內地電影開啟全新商業片模式則是以《英雄》為起點。

兩部電影的交點不僅在演員上,而且在商業性上。

港片的最大特點是滲透香港獨特的地區文化和反映時代背景,訴說濃烈的中華氣息,這個特點在《無間道》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用有限的時間空間包含無限的“風景”,這是香港電影。

但《無間道》只是成了香港電影步入深淵前的迴光返照,並沒有引領起香港電影的全新時代,因為香港電影的區域性讓電影的商業價值受到了侷限。

反觀同時期由內地主導的香港內地兩地合拍片《英雄》在全球票房上卻獲得極大成功,僅內地票房就高達2.5億人民幣,全球票房1.77億美元。而《無間道》呢,雖然在香港地區奇蹟般地砍下超過5500萬元港幣票房,但也僅僅只是在香港地區的成功。

所以《英雄》雖然在當時評價並不高,甚至不能和《無間道》相提並論,但它的劃時代意義是真正讓電影進入商業大片時代,也進一步讓已經在文化交融期迷茫的香港電影看到了“希望”。

這“希望”就是北上。

利益驅動下的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甚至演員“北上”的原因,首先看中的是內地的市場,但他們沒有革新自己的“技術”。

停留在香港電影巔峰期的創作方向和手法,其本質就是“撈錢”電影。真正認真去做文化交融電影的人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之類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王晶、劉鎮偉等毫不遮掩的“工作”。

於是,香港電影在最緊要的時候,沒有培育出下一代接班人,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創作者就匆匆北上,這才是香港電影演員、編劇、導演青黃不接的重要原因,他們失去了創作的引導者,空有一片創作的沃土和一腔創作熱血。

留下的也只能是苦苦支撐中,卻難以阻止一步步走向衰亡的香港電影。

口碑為王的時代,大部分觀眾已經對“爛”了很久的港片失去了興趣,即使它是zhazha輝的電影,《催眠·裁決》代表的新“品種”香港電影也正在慢慢走向無底深淵,這深淵底部可怕的不是黑暗,不是被遺忘,而是看不到走出深淵的希望。

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

我想終有一天,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完全交融的時候,再看當初港片,討論的不會再是港片的消亡史,而是稱讚它作為華語電影開創者的香港電影的輝煌。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31歲倪妮 | 別再消費高階感,大家對你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