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彼得堡人(胡不鬼)
(劇透慎入)
一部有誠意卻有瑕疵的影片,跟毫無誠意堆出的爛片,顯然有本質上的區別——和一位朋友討論這部影片時,我得出上述觀點——前者就像有各種缺點你卻依然鐘意的朋友,後者就像內心醜惡變著花樣各種討好你的衣冠禽獸,不是劫財就為謀色。
這當然不是什麼多新鮮的觀點,因為它簡直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少年的你》自然屬於前者,那些明顯的敘事上的某些節奏失衡與鏡頭缺失,剪輯上的小凌亂,不知道是否和影片之前的種種特殊經歷有關。
無論如何,這是一部近年少見讓人感動在心並淚盈於外的中國產影片,上一部有這種影院療效的還是《藥神》。《藥神》賣了30多個億,足見現在的國內觀眾對“電影良藥”的飢渴程度。
《少年的你》講的是校園霸凌引發的激烈反抗與慘烈後果,但校園霸凌顯然不是導演曾國祥要講述的核心。
多年前同為香港導演的林嶺東拍攝過類似題材作品《學校風雲》,那部影片講述的同樣是校園霸凌,一名問題學生被人毆打致死在學校門口,良家女生在警察的循循鼓勵下,鼓足勇氣出面指證幫派分子,從此便陷入了黑幫圍剿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地獄生活模式。《學校風雲》顯然講的也不是淺層次的校園霸凌(那已經是病入膏肓又釋出在膚的表徵了),而是香港社會90年代黑社會猖獗,加速青少年墮落,家庭和社會拯救無力的社會問題。
因為揭露了真實的社會問題,擊中了港英政府的某些心病,林嶺東導演跟筆者曾說自己這部心愛的影片,被電檢處“活活砍了30多刀”,刀刀像砍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最後就差下跪,才算給通過一個閹割版。
我想說的是——當創作者對自己所要表達的東西非常清晰,理解透徹,表達精準並融會貫通揮灑自如的時候,即使面臨審查,依然能找到逃出生天跟觀眾接上頭,並讓觀眾心知肚明的機會。
終於說到正題了。《少年的你》到底要說的是什麼?校園霸凌?成長之痛?青春殘酷?階層崩離?教育問題?
是又都不是。
片中,尹昉飾演的年輕警察鄭易在車裡跟周冬雨飾演的陳念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長大就像跳水,當你害怕的時候,乾脆就閉上眼睛不管不顧,往下一跳,水裡有泥沙,有石頭,還有蚌殼……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在此之前,陳念一直最盼望的就是快點長大,快點變成大人,她認為只有長大之後,自己才能走出這無望的生活,逃出地獄一般的殘酷青春。
後來,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跟陳念撕扯決定誰要出去面對警察的時候,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答應我,長大後,我們依然會再見。
“長大”,事關作品真正要說的話。
而長大的對應面,就是“少年”。
二者相加,影片的核心主題其實很明白,藉助一對因為校園霸凌事件而險象環生的少男少女的故事,演說了成長的代價和青春的堅持。用大白話說,就是即使你變成大人,心中依然要住著一位少年,即使被迫接受各種規則,內裡依然要永遠熱血沸騰,永遠熱淚盈眶。
要做到這些,除了善良,還需要勇氣。
每個人生下來時想必都是善良的,但要一直保有呵護那份善良,人還需要一份勇氣,特別是在這樣的一個社會。
影片一開始,同學胡小蝶跳樓自殺,全校同學拍照狂歡的手機天幕下,只有陳念一人默默脫下衣服蓋住她的屍體。警察質問她,你和她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這麼做時,我不禁有似曾相識之感,很多人可能也會想到南京法官的那句光宗耀祖的名言,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
陳唸的回答是,我雖然跟她沒什麼關係,但我想她一定不想讓大家記住她最後的樣子是這樣的。
我想她的那幫汲汲於高考以及出人頭地的同學們,很多人未必不曾做過此想,但從想法到行動,需要巨大的勇氣。但也許,其實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勇氣,只要像王陽明說的那樣,發揮你的本能就行(良知良能)。
但到底是什麼遏制了人的本能?到底是什麼讓本來很正常的想法和舉動變成了異類一樣的舉動?又是什麼讓人依靠本性就能做出的選擇變成了需要莫大的勇氣而未必能完成的舉動?
對不起,藝術作品只負責提出問題。(那如何解決問題?)
但無論如何,一想到這幫曾舉著手機圍著苦難狂歡的少年,跟結尾那些因為高考而激動得猶如天使般的孩子是同一撥人的時候,還是有些不寒而慄。
希望他們長大後,還能記得自己那生命永遠定格在18歲的同學吧。
片尾慶祝高考結束的撕書狂歡,那漫天紙屑織成的天幕,跟那密密麻麻的手機鏡頭組成的鐵幕一樣,讓人窒息,也讓人明白,改變和成長很難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也許在陳唸的眼中,那分明不過是憑弔青春與昨日的漫天紙錢。
說說片中的“反派”。
魏萊那幫霸凌者的原生之惡,自然有型別片豎立反派的必要設定在,比如小小年紀深入骨髓的邪惡,完全意識不到自己邪惡的邪惡,以及懦弱與邪惡並置的那種瘋狂。
筆者在學生時代曾無恥地霸凌過別人,也有血債血償的被霸凌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當我嘲笑、毆打或戲弄比自己弱小者的時候,確實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可怕創傷,這種殘暴,有幼稚和頑劣的成分在,但也絕對有父母管教和學校相關教育缺失的因素在內。
魏萊之死,相信讓不少觀眾大呼解恨,一方面這符合型別片的創作準則,反派必須得到應有的懲罰,否則觀眾的鬱結之氣無法釋放,會轉而發洩到影片身上;另外一方面,魏萊之死構成了影片後半部分戲肉的組成要件,霸凌至此已經結束,但它留下的結果痛苦而漫長,這也是為什麼說批判校園霸凌不是影片深層主題的原因所在。
影片中,陳念和小北兩人的患難真情讓人淚目,這是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之間的相濡以沫,是一種完全不講求回報的付出與犧牲。二人背靠背接受審訊的不謀而合,源自於二人靈魂的深度契合,而這恰與霸凌者們面對審訊時的分崩離析胡亂指認,形成鮮明對照。
警察鄭易(這個名字的諧音不言自明)在型別片的框架內,擔當了追查真相的職責,在普通觀眾那裡是滿足想象的規定筆觸。但審訊過程中,當他終於徹悟到陳念和小北之間的這種感天動地的情義時(恰如《白夜行》裡,面對在自己面前摔死的愛人亮司,眉頭都不眨一下的雪穗所懷的情感),瞬間被喚起了少年的自己。此時導演曾國祥給出了一個鄭易沉吟思索的近景鏡頭,很明顯,曾國祥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思路清晰,表達精準。而尹昉也給出了符合導演用意的精確表演。
表層來看,鄭易要找出真凶,乃警察職責所在,深層而言,他認為如果任由小北為陳念頂罪,她的一輩子就真的毀了,更別提也毀了小北的一生。所以他後面毅然查詢真相的行為,既符合型別的規定,同時也充滿救贖主角的勇氣,而這種救贖,不消說也符合主管部門對影片正向價值表達的要求。
很巧妙的,在這一點上,現實表達的和諧需求,與故事人物的命運需求,以及導演表達的主題正當性,做到了讓人信服的邏輯自洽。
那些只知道一味憤世嫉俗,將自己的創作困境與表達殘缺,一味歸結於創作環境的導演們,你們真應該好好學學曾國祥。
影片結尾,同坐在警車裡的陳念問小北,如果再來一次的話,你還會選擇這樣(替我頂罪)嗎?小北迴答道,生活哪有什麼如果。
他的意思,我想不外兩層,一,人生不可能有第二次選擇,要相信,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再者,如果真的能有選擇,我希望我們的人生都能有更好的開始,而我們依然可以相遇相愛。話裡話外都指向無怨無悔和那依稀可以更好的理想中的現實。
《少你的你》雖然沉鬱慘痛,看起來卻並不壓抑乏味,相反卻能讓人看得興味盎然,在不知不覺中,代入到人物的經歷和情節的推進之中。
那是因為導演明確地貼合了型別片的創作規律。
陳念和小北第一次異榻共眠時,當她問他你硬不硬的時候,相信每個觀眾都會被逗樂,青春愛情的橋段安插的恰到好處。
兩人分開被審訊並被警察氣急敗壞的威脅逼供,雙方周旋鬥智鬥勇的時候,觀眾也能get到這是這類影片應該有的分內橋段。
魏萊死無葬身之地的時候,觀眾會大呼過癮,反派受到應有的懲罰,也是型別片的題中之旨。
但好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真實的,即使是天馬行空的奇幻科幻片,依然能折射出某種生活本身的況味雜陳與人性可感可觸的維度。
真實本身是曖昧多義的,可以容納各種理解與闡釋。
因此能在型別的框架之內,做出具有個性的完整表述,才是高階商業片應該走的路。
這一點上,雖然可能經過你刪改,但《少年的你》還是做到了。
因為作者留出了足夠開闊的空間,足以讓每個觀眾在裡面馳騁自己的想象與理解。
影片的結尾是開放性的,長大後一身良善的小北依然一路跟隨做了英語老師的陳念身後,默默護她周全。也許兩人已經重逢並確定關係。
也許兩人再未相遇,這只是一種電影化的美好祝願(恰如《藥神》結尾人群中早已不在人世的黃毛與呂受益),代表了小北守護在陳唸的心頭。
而當鏡頭收縮回監視器畫面的時候(代表一種客觀紀錄的視點),似乎又說明這一切都是真是的。
其中的可供闡釋的含義曖昧不清,而又豐富充實。
最後,回答一下上文自己提出的問題。
答案就是,真正解決問題靠的是每個人自己。
靠每一個開始覺醒逐漸長大但心中依然住著一個少年的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