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李連杰、成龍、吳京、張晉等“打星”,初入行時曾擔任武行和替身,憑著一拳一腳打出今天的成就。

聯合早報訪問新中兩地三名武打演員,暢談這個行業的艱辛,以及他們永不言棄的精神。

演藝圈中擁有真功夫的藝人不多,像李連杰、成龍、吳京、張晉等以“打”聞名的演員,初入行時曾擔任武行和替身,有一段在幕前盡顯身手卻不能露臉的歲月,摸爬滾打了多年,一拳一腳打出今天的成就。

如今,在中國大陸的外圍武行約一兩萬人,有不少像張晉一樣,入行時懷有功夫明星夢,卻不是每一個人“星運”如張晉,能打出一片天。

出生於中國山西呂梁市的李家慶從小喜歡武術,13歲離家到河南許昌念武校,畢業後原本能報讀警校或留下來當教練,他卻一心想闖演藝圈。

為了送他到北京念一年影視武打特技學校,父親跟朋友借了1萬6000元人民幣(約3130新元)。25歲的李家慶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武校學打拳和基本功,影視學校學拍戲會用到的,像武行如何被演員‘踩’一下,‘摔’一下,學怎麼摔得漂亮等套招。”

期間他經常在校方安排下外出拍戲,接的第一部戲是孫紅雷和海清主演的電視劇《二炮手》,“學校有資源,能接到戲,我們學習之餘也為學校賺錢。”雖然拍戲沒有酬勞,但吃住都在學校,拍戲時則有飯盒。他除了趁機累積經驗,同時建立自己的人脈,2014年離校後立刻“跟組”有工開,18歲接下第一部離校後擔任武行的作品——抗戰劇《我叫劉傳說》。

初入行,李家慶的月薪約5000元人民幣(約978新元),沒有固定開工和收工時間,有時沒日沒夜,最高紀錄曾連拍36小時的武打戲。

他說,一旦經驗足,工作能力有所提升,工資也會跟著加,但酬勞多少有個行價,也取決於武術指導和動作導演如何分配。

一般,拍電影的工資會比電視劇高,且都按月算;有的電影預算高,會加碼動作費,李家慶說:“像拍攝時要從高處摔下,把桌子牆壁砸爛,或演員真打你一拳,是有動作費的,單獨再給幾百塊(人民幣)。”

武行分外圍和跟組

在中國,武行分外圍武行和跟組武行。

外圍武行類似臨時工,哪個劇組有零活就過去;跟組武行則由開機到殺青都跟著同個劇組,相比之下工作比較穩定。

武行主要是在拍攝時“負責”捱打、挨摔,有了資歷和能力便有機會當替身,而替身則是替演員“代打”;不管是武行或替身,都不能在鏡頭前露臉。

許多武行始終無法“晉級”當替身,能跟組或持續開工的也不多。李家慶說:“我跟組也五六年了。如果表現好,別人願意用你,就會帶著你。”

他直言:“這個行業吃的是青春飯,幾年過去了,如果依舊是武行,沒有任何發展,很多人會轉行,所以更替比較快。”

劇組拍到哪兒,李家慶就跟到哪兒,幾年來戲幾乎一部接一部,一年回老家的時間頂多半個月,受傷也從不跟父母提起。

從北京影視特技學校畢業之後,李家慶一直是跟組武行,憑著願意吃苦打拼的精神,兩三年後轉當替身。

至今他替過的藝人有迪麗熱巴、李一桐、白鹿、張彬彬和張哲瀚等,“一些演員身材方面符合的,會替一下。現在也很少做替身了,因為演員都很高。”

兩年前,李家慶當上副武術指導(副武指),月薪約1萬5000元人民幣(約2935新元),作品有《陳情令》《招搖》等,工作範疇包括設計動作、招數和武戲的套招,“我現在主要是當替身、副武指,也學剪輯,做前期動作剪輯。”

他的下一個目標:30歲前當上武術指導。

武打戲只是“配菜”

不是每一個武行、替身都能走到幕前,事實上,中國演藝圈很難再捧出下一個成龍或張晉。

李家慶從小看李連杰的武打戲長大,視李連杰為偶像,他從未憧憬當演員,直到接觸這個圈子以後,才漸漸有了嚮往。

不過,從幕後轉當演員,人脈關係、資源和伯樂缺一不可,談何容易。他也很快認清現實,“其實有想過(當演員),但在這個基礎上還得生存,就當它是一個夢想,但很難實現。很多武行想當動作演員,但認清一些事情,就比較清楚武術指導更適合自己的發展,也只能盡力做好幕後工作。”

他認為,武打在戲裡的地位不同往日,如今不再是“主角”,往往只是劇情裡的一道“配菜”。

此外,李家慶自認1.7米的身高是“缺陷”,“現在大家都喜歡身材好一點,個子高一點,長相也可以的……現在女生都很高,更別說是男生,身高方面我有很大侷限。”

在流量明星、小鮮肉當道的演藝圈,即使沒有真功夫也無所謂,李家慶指出:“替身完成動作,演員只須近景特寫動兩下,不會打也能拍到很會打。整場武戲剪下來一氣呵成,看似演員自己完成的,所以現在也沒有公司會籤動作演員了。”

苦盡甘來成立特技隊

從90年代默默無名的武行和臨時演員,馮推守熬過低潮走到幕前,還曾提名獎項獲肯定。

90年代,他在本地電視臺擔任武行和臨時演員,過了五六年始終沒有遇到能發揮的角色,於是轉行當保安、保鏢和酒保。

離開演藝圈後,他仍跟一些圈內人有聯絡,在一次機緣下接演第一部電影《血濺芽籠紅燈區》(Perth),正式以演員身份重返演藝圈。他說,在《血》中沒有打戲,直到好幾年後拍攝馬來西亞電影《收爛賬》,才開始在幕前“大顯身手”。

馮推守以為拍了《血》之後會成名,當酒保的同時一直在等新戲找上門。新戲沒等到,他任職酒保的夜店卻結業了,他也因此陷入人生低潮。

有一陣子,他騙太太說去開工,實際上是跑到佛牙寺睡覺,“我很狼狽,不知道怎麼走下去,之後發生一點狀況,差點離婚。那段日子挺苦的。”

熬過來之後,馮推守和太太的感情更勝從前。

為了養家,馮推守做過售貨員、侍應生等兼職工,但從未放棄星夢。

在2003至2004年的低潮期間,他看了許多電影,閱讀相關書籍,自我進修,並積極爭取演出機會,接拍了不少本地短片,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名聲在行內漸漸傳開。

提升本地特技水平

他感謝香港已故導演兼恩師石立暉的提點教誨,也感激馬來西亞導演李添興給予他參演電影《黑夜行路》(Call If You Need Me)的機會,鼓勵他到國外拍戲。

馮推守近年的作品包括本地電影《鑽石狗》《燒臘》,印度尼西亞動作驚悚片《爆頭》(Headshot),5頻道劇《律政精英》(Code Of Law),8頻道劇《警徽天職4》等。2009年,他憑主演的電影《七影篇》(Lucky 7)在新加坡電影獎獲最佳演出的提名。

2014年,馮推守成立特技隊“浪人動作組”(Ronin Action Group),旨在提攜後輩,提升本地特技水平,明星學生包括陳邦鋆、宗子傑等。

多年來,他向偶像洪金寶和成龍看齊,李小龍的名言“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現在,他不再接武行的工作,更多是參與幕前演出或擔任武術指導,接下來他計劃嘗試執導演筒,預計六年後“封拳”退居幕後,將棒子交給後輩。

武打演員能演可加分

比起恩師馮推守,現年28歲的“Kungfu Girl”(功夫女孩)張嘉軒從幕後走到幕前的時間不算長。

出生於馬來西亞新山的張嘉軒五歲開始學武術,精通武術、合氣道、馬來西亞武術“席拉”(Silat)、拳擊和綜合格鬥(Mixed Martial Arts)。她接受早報訪問時笑說:“也不知道是誰給我取的綽號,我在《警徽天職4》中有打戲,可能他們沒有看過女生這麼會打,所以印象深刻,後來每次去新傳媒大家都叫我Kungfu Girl。”

雖然封號是一道光環,但張嘉軒不希望被定型,她想當一名全方位的演員。

2015年,“第2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主辦的電影交流會,邀請國際影星楊紫瓊擔任主講嘉賓。現場開放提問,初入行的張嘉軒欲發問時,竟激動得灑淚觀眾席。“我問楊紫瓊,特技女演員的身份對她來說是不是一個stigma(負面標籤)?她說不要限制自己只當武打演員,也要讓人家知道你會演,能打是bonus。那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本地武打片不多,如果想要往影視界發展,最好能打也能演。”

與其說嚮往成為下一個楊紫瓊,張嘉軒更希望有朝一日能跟偶像一起拍戲。

在馬國唸完高中後,張嘉軒到本地念拉薩爾藝術學院,表演系畢業後曾多次試鏡,也給新傳媒發了多封電郵爭取拍戲機會,但次次失望而返。

五六年前,她在朋友的牽線下遇到了演藝事業上的伯樂——馮推守。剛加入“浪人動作組”時,她不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後來接下武行的工作,將“第一次”獻給本地電影《燒臘》,在片中擔任兩位女主角的替身,隨後在本地劇中替過花旦林慧玲、劉子絢等。

不輕言放棄

不到兩年時間,張嘉軒成功走到幕前,2016年首次於本地劇《警徽天職4》中露臉演出反派角色。她坦言一開始面對鏡頭時感到尷尬,在恩師的提點下邊拍邊克服,也多看電影觀摩參考,出鏡機會隨之越來越多。

她說,一路走來吃了不少悶虧,遭遇不少挫折,“最重要是堅持。如果受一些流言蜚語影響,很快會放棄。”

馮推守也聽說愛徒曾被欺負,“當他們知道她加入‘浪人’後就不敢了,因為我這看門狗很大隻,哈哈,我很保護自己的人。”

前年,張嘉軒接拍本地首部驚悚怪獸電影《生死環線》(Circle Line),去年則參演本地網路劇《伺機》,武行工作反而接得比較少了。

目前,浪人動作組有近20名武行、特技演員,女生佔約三分之一。馮推守說,張嘉軒是新馬地區唯一一名華人女武打演員,還贊她態度好又不怕吃苦,點名她為接班人,“如果她有機會到國外發展,我一定鼓勵她去。她沒跟我們簽約,大家都是一家人,互相幫忙。”

3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儘管首日播放量破1.5億,我卻說這部劇拖累了趙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