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龍字科,即將開始招生,幾百萬人預約報名,達到了相聲界的一個前所未有的盛況,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此時令人惋惜的就是退出德雲社的那幾位,如果留在德雲社,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歷程。
用人各有志來形容他們最為貼切,不過也不能否認,當時郭德綱在管理水平上有一些差異和偏見,直到現在,李菁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和立場:在相聲上郭德綱是聰明的人,但在企業管理上存在諸多的瑕疵。
退出德雲社是個人的選擇,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處事方式。
李菁被稱作丐幫幫主,這是郭德綱給他的頭銜,也因為這個標籤而大紅大紫,逐漸被觀眾熟知。倒不如將其稱作人設,郭德綱立起來的人設,成為李菁道路上的墊腳石。
李菁算是娃娃腿,開始的時候,學的是快板,老師是曲藝名家梁厚民先生。其實有時候,快板書和相聲可以歸為一類,相聲演員打快板算是一項基本功力,快板演員能說相聲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之後,趁著郭德綱收徒何雲偉,侯耀文、師勝傑等悉數到場,于謙做起了說客,使得李菁拜在了師勝傑先生門下。
拜師後,李菁的相聲事業進一步攀升,在德雲社小劇場攢底,參與了多檔衛視節目的拍攝。
何雲偉和李菁於2004年開始搭檔,在八月風波之後,一起退出德雲社,退出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因為當時郭德綱惹的是北京衛視,當時何雲偉,李菁與北京衛視還有演出合同存在,為了利益,離開德雲社。
但據李菁先生自己的說法,即便當時不離開,之後也會離開德雲社,他將原因歸咎於創作觀上,也可以說是相聲觀。
由德雲社的創始人到黯然離開德雲社,李菁將十餘年的光陰和熱血都灑在了這個舞臺上。
退出德雲社後,他和何雲偉一起創辦了星夜相聲會館。和德雲社等大多數相聲團體不同,星夜相聲會館是一個俱樂部性質,演員大多數有自己的工作單位,只是在閒暇時間參與演出,有一種玩票的性質。
到如今,何雲偉和李菁這對搭檔也出現了裂隙,基本上看不到他們合作的身影,只有在過春節時,能在地方衛視看到他們合作的影子,但據李菁介紹,那也是曲藝團領導的要求。
對於兩個人不在合作的原因,也可以歸因在創作觀的問題上,現在何雲偉的主業並不是相聲,也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相聲之中。
曾經優秀的年輕相聲演員,沒有了往日的一種激情,也很少出新活。對於新節目也不會下太多的心思,而是看兩遍,憑感覺登臺,演出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何雲偉鍾情於傳統相聲,李菁對此表示很無奈;王玥波鍾情傳統評書,他給王玥波的建議是要出新活。
和在舞臺上所演繹的呆板不同,李菁有自己清晰的思想,至少對相聲的感覺上,有自己的見解。
不做過多的解釋和評價,也許是自保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