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大秦賦》開播之處,因為對於《大秦帝國》前三部曲的喜愛,誤以為這部也會一如既往的精彩。
於是,在開播兩集還算不錯的情況下,就給人推薦了這部劇,但當初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慮,畢竟,七十多集的篇幅,真的無法保證質量。
果然,從8分跌到6分,短短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過山車一樣的口碑,讓《大秦賦》徹底成為了一個笑話,而張魯一這個年紀最大的嬴政,也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當《國家寶藏》裡富大龍飾演的嬴政一出場,本來慢慢平息下去的張魯一演技話題,又再次被拖了出來。
對比之下,嬴政形象氣質全然不同,一個霸氣,一個羸弱,富大龍的嬴政獲得大多數觀眾認可,而張魯一突破人們認識常規的嬴政性格,確實無法讓人認同。
為此,富大龍特意發了微博,以朋友的口吻來讓觀眾理性看劇,不要拿他對嬴政的理解對比張魯一的嬴政。
演員從來對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而富大龍自己塑造的贏駟,也曾被人質疑過,演員是份職業,能夠受到觀眾的喜愛,是榮幸,但不必過度解讀。
富大龍言辭誠懇,且對張魯一深感抱歉,但我想說的是,我從來沒有否定過張魯一的演技,相反,無論是初識他的《紅色》,還是對他印象加深的《新世界》,甚至是那部《嫌疑人X的獻身》,他的演技都在提高。
說實話,最應該為《大秦賦》背鍋的,不是演員,而是被資本綁架了的編劇,畢竟,編劇給出的故事框架和內容細節,決定了演員對於整部劇的理解,從而也就決定了演員塑造角色的方向。
據說,《大秦賦》其實是和孫皓暉原著沒有關係的,它可以說是另一個全新的故事,只不過藉助了前三部的名氣罷了,說白了,它就是一部蹭熱度的電視劇。
那回到這部電視劇,除了人物性格單薄,更多的,是劇中把大國之爭當成了過家家的兒戲,很多時候,解決問題的不是謀略,而是嘴巴,空有紙上談兵的內容,缺乏大開大合的謀略規劃。
比如,最開始趙姬和華陽夫人的見面便是劍拔弩張,而嬴政和華陽夫人的過招,卻更多的流於你來我往的嘴上挑釁,最可笑的就是,嬴政對於自己身份的懷疑總是被他人所左右。
別人說,你是呂不韋得兒子,他就哭哭啼啼地想讓呂不韋帶他浪跡江湖,呂不韋否認後,他又請求呂不韋輔助他。
就這麼,他誰的話都信了,毫無主見的嬴政,難道真的就是歷史上的嬴政?
再比如,整天把統一天下掛在嘴邊,可電視劇裡頭,卻沒有一件事情,是真的為統一天下做準備的,光知道喊口號,轉頭就去搞宮鬥了。
就趙姬和嫪毐那點破事,婆婆媽媽地居然用了將近二十多集的集數來訴說,好好的《大秦賦》搞成了《大秦後宮傳》。
趙姬和嬴政躲貓貓,嫪毐和嬴政躲貓貓,即便嬴政知道了自己母親的醜聞,即便嬴政看到嫪毐和母親躺在一起,可他居然只是在他們頭頂掛了一把劍。
我不知道歷史上的嬴政什麼樣子,但我知道,編劇想讓嬴政成為什麼樣子。
怯懦,膽小,毫無主見,優柔寡斷,每一樣都符合狗血劇情的人設,只有這樣的嬴政存在,嫪毐和趙姬才一時半會不會死,統一六國的事情才會被推遲,也才能把劇集拉的長長的,這樣方便這部劇掙錢。
我好懷念由孫皓暉老師親自編劇的《大秦帝國之裂變》,這也是三部曲中評分最高的。
嬴渠梁和商鞅的生死之交,嬴渠梁為秦國的鞠躬盡瘁,商鞅為秦國的出謀劃策,這可都是貨真價實的謀略戲份。
當然,這部劇裡也是有感情戲的,王志飛飾演的商鞅和高圓圓飾演的白雪之間的感情戲,沒有磨磨唧唧,都是為整體劇情的發展做鋪墊,沒有喧賓奪主,只有錦上添花,這種點到為止的愛情,卻也感動我了。
還有就是,《大秦賦》這部劇裡,所有人沒完沒了地都在強調統一這件事,好像秦國就都知道自己能夠統一六國。
我想,這種強行把現代人已知的結局塞給古代人,你確定是對的?難道當時的秦國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發展壯大自己?不應該是如何與六國相處?
張嘴閉嘴的統一,從開頭嬴政攀爬臺階開始,統一就只停留在每個人的嘴上,很少有實際的行動發生。
別忘了秦異人逃回秦國,是被人家追著屁股的,別忘了邯鄲之戰的慘痛教訓,別忘了六國還在虎視眈眈盯著秦國,所以,發展自己並且處理好六國關係才是重點。
如果看過前三部,無論是商鞅,還是張儀、或是白起,他們都有真材實料的謀略獻出來,可再看看呂不韋和李斯,好歹呂不韋還幫過秦異人,可李斯麼,除了覺得自己很牛逼,就是想方設法做丞相,而且說的基本都是廢話。
所以,嫪毐和趙姬用了二十多集來宮鬥,李斯和呂不韋也基本差不多也在宮鬥,六國都洗乾淨脖子等著了,你還忙著沒完沒了的宮鬥。
本來,第四部是屬於最精彩的,統一六國能不精彩嗎?可是,它小了,格局小了,用四十多集來宮鬥,估計,再用十幾集爭權,最後滅六國能有十集就不錯了。
編劇,我真想和你聊聊人生,嬴政做了那麼多大事你裝作看不見,偏偏專攻那些民間野史或是正史犄角旮旯的獵奇事情,你要是被資本綁架了,你就眨眨眼!
所以,不要總是盯著張魯一,他只是個演員,編劇請接過這個鍋吧,或者,你可以把鍋再交給幕後出錢還指手畫腳的大佬,好好揹著,《大秦賦》口碑能有6分就算燒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