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丨北大教授:1個章子怡勝過10000本孔子!奇葩觀點,你認可嗎
重出江湖的章子怡近段時間,隨著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的熱播,讓原本在娛樂圈中沉寂許久的國際大影星——章子怡,再次重出江湖。其實,在娛樂圈中,向來對“老藝人”不怎麼友好,用杜甫的詩句“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來形容,最為合適不過。
面對這樣的人生際遇,難道是“章子怡站的還不夠高嗎?”事實上,恰恰相反,現在章子怡最大的問題就是,站的實在是太高,導致“高不成,低不就”,處境尷尬的很。
章子怡,作為為數不多在好萊塢打出名聲的華人影星,即便是就此息影,再也不接影視作品,對於自身的地位也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依舊是對外的一張名片。
然而尷尬的是好萊塢對於華人影星,向來不怎麼友好,即便是章子怡又如何?除卻特定的大片,如《藝伎回憶錄》外,不也只能在其他影視作品裡“打醬油”嗎?可即便是“打醬油”的角色,放在國內的娛樂圈,仍然是坐在“評委席”上的大拿,人人尊稱的老師。
鑑於這樣的客觀情況,章子怡在接活的時候,肯定是再三挑選。然而,如今的章子怡,準確的說在娛樂圈中,還有挑選的餘地嗎?京圈大導演基本上都合作的差不多,西北圈的導演向來不用外人,只剩下港臺圈的影視作品強撐著,可即便是給吳宇森十萬精兵,最多也就是能夠拍出街頭火拼的黑幫片的質感來,冒充什麼大導演。
換而言之,現在的章子怡十分尷尬,沒什麼活,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會選擇接綜藝的原因,真正的不缺活的演員,有幾個幹這個?
張頤武教授的觀點那既然如此,又該要如何的客觀評價章子怡的從藝生涯呢?雖然,如今尚未到達“蓋棺定論”的程度,但也不缺乏好事者的擁簇,或是嘲諷。但不管是擁簇,還是嘲諷,作為公眾人物而言,也是需要面向大眾克服的首要問題之一。
這不北大張頤武教授,就針對於章子怡的演藝生涯和言行舉止,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個章子怡,遠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視孔子一樣重視章子怡,中國文化才會有未來……
這樣的一個觀點,筆者首先想到的是,這位北大的張頤武教授,究竟是站在自身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個人見解;還是作為粉絲而言,面對偶像章子怡情不自禁的稱讚?如若是後者,一切都好說,畢竟是“粉絲心態”,說什麼都可以理解。
怕就怕是張頤武教授,是基於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出的個人見解。既然真是如此,那麼這位北大教授的想法未免有些可笑。首先在張頤武的口中“章子怡”是個人。那麼孔子呢?字首是“本”。換而言之,這裡的《孔子》應該是指一些關於傳統文化的書籍,並非是指“孔子”本人。
那麼拿一個人和一些書籍做對比的價值和意義何在?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比如說“名畫和貓”的故事,相信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會有自己的答案,無關想法上的對錯。
對比和比較不過北大張頤武教授,既然做出了對比,何不進行一番比較?在這裡也沒有任何看不起娛樂明星的意思。然而,拿章子怡和孔子對比,即便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書籍做對比,都是遠遠不夠格的,這裡面差著境界和格局呢?
別的不說,現在的章子怡都快過氣了,空拿架子,沒啥代表性的作品,估計用不了一百年,就會被吃瓜群眾忘記。然而,孔子以及《孔子》呢?不管過去多少年,依舊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供無數後來者學習。
即便是退一萬步,重新審視章子怡的從藝生涯,除卻佔據過多的社會資源以外,究竟為社會帶來怎樣的貢獻呢?估計最為深入人心的就是“三重門”事情,由於比較負面,在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實在是有損形象,那麼正能量的表率在哪裡?
作為公眾人物而言,章子怡或許從“劣跡藝人”中逃脫,但是多少也不夠優秀,最多稱作是合格,有拿的出手的影視作品。
故而,大家在針對張頤武教授的觀點,提出個人看法的時候,還請儘可能的不要殃及池魚,對章子怡橫加苛責,這就不怎麼地道了。畢竟,自從章子怡嫁給汪峰以後的公眾形象,就越來越正面了,賢妻良母,至少沒有什麼黑料應接不暇。
這在不害人就是善良的娛樂圈中尤為難得。
章子怡不是什麼沒有作品的流量藝人,在作品這塊,不管是早期和張藝謀、陳凱歌、吳宇森等港臺大導演合作的大片,還是近些年來和程耳、張一白等新生代的合作,甭管具體的影片質量怎麼樣,至少在表演上是有口皆碑的。
換而言之,不管是孔子,還是《孔子》的價值和意義都是無可取代的,但是章子怡作為個體而言,這個時代也不會阻止她散發出閃亮的光芒,做最好的自己,比和什麼都比,要有幸福感的多。
至於北大張頤武教授的觀點,作為吃瓜群眾來說,還是作為耳旁風,刮一刮就得了,沒有什麼必要深究,常言道“語不驚人死不休”,人家就是靠這個活著的,只要有人認真就輸了。即便是再多的批評,也只能帶來熱度,轉化成金錢,源源不斷的進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