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今年70歲了。如果說張藝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估計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但要問張藝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估計很多人可能一時還答不上來。
40年來,張藝謀導演過的電影有《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等,導演過的大型活動有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APEC峰會燈光秀、G20峰會文藝演出、國慶70週年聯歡活動等。毫無疑問,張藝謀是見過大場面的人,也是導過大場面的人。
然而,盛名之下,張藝謀又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不作不裝,沒什麼派頭,也不擺什麼架子,在哪裡都是一副本來的樣子。他做人一直是循規蹈矩,很低調,從不張揚。
他自己曾說,他保持普通人的心態不是裝的,要裝也裝不了這麼長時間。“我這種世界觀差不多是在我28歲以前就形成了的,在此之前一直很坎坷,沒敢想過一步登天”。
如果以為他的作品也像他做人一樣本分,那就錯了。事實上,張藝謀骨子裡是一個永遠在追求創新、不斷在挑戰自己的人。“我這個人內心和外表反差很大,外表很隨和,但內心卻極不安分。”他說。
他的作品風格非常鮮明,場面大,畫面感十足,大紅、大綠、大黃、大青等都曾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追求的是一種極致的美,一種與中國文化元素若即若離的美。
在電影《影》中,他就選擇了一個近乎黑白、水墨式的視覺呈現,結合中國文化中的太極、陰陽等,來講述一個跟“替身”有關的故事——這與他早年的獲獎作品相比,在視覺呈現上走向另一種極致。
張藝謀表示,“我也是借這樣一個結構,傳遞中國文化的一種美學的概念,從美學的角度,對人性做一個開掘。”
由此可見,張藝謀創作上一直創新求變。“這跟我做人是相反的。我做人是很循規蹈矩的,但創作上我始終願意拓展自己的空間。”張藝謀說。
“我迄今為止還是希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狀態,包括做各種大型活動,總是希望有所創新,在方方面面都能表現出獨特性來,有時候也會體現為一種不顧一切的勇氣。”他說,他不太愛惜自己,也不裝大師,還是希望自己保持心態的年輕。“因為拍一個成熟的、完美的作品談何容易,還不如追求一個特點,追求自己想表達的感覺。”
張藝謀很願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挑戰新的東西,包括做舞臺劇、高科技,甚至拍網劇或連續劇,他都不排斥。“我好像一直是喜歡這樣子,儘量嘗試讓自己的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姿態”。
《180臺DV的故事》被張藝謀稱為他“執導的最獨特的片子”。其實這部公益紀錄片90%的鏡頭來自四川蒼溪縣72所學校的2000多名學生。在張藝謀的指導下,這些學生在6個月的時間裡,自由地去拍攝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身邊的人,最終彙集剪輯成一部40分鐘的紀錄片。
張藝謀說,他很願意嘗試不同的作品,跟不同的團隊合作,電影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為稻粱謀,也不為追求名利,就是喜歡電影”。
張藝謀的座右銘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最敬重的電影大師之一就是黑澤明。這個人80多歲時領取戛納電影節終身成就獎,還說自己至今還在學習如何拍電影。這也一直是張藝謀不斷創新挑戰的動力。“我想試一下,如果一個人殫精竭慮地去做一件事,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
比如拿到一個故事,他會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坐下來想這個故事拍出來是什麼樣,在腦子裡想象出畫面。他還透露,他看電影時總是跟著把好的構圖畫下來,有時一場電影會畫上百張,完全忘了故事是什麼。
張藝謀相信“天道酬勤”。在他看來,命運是等待機會和抓住機會的能力。有時候,機會對很多人都是均等的。一個人能抓住機會,並且利用,他就有可能成功,慢慢的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也許就變成了命運。“所以,我認為機會你可以等待,那是被動的;但能力是主動的,你要鍛鍊。不僅僅是鍛鍊專業技術的能力,還有心態、意志。意志非常重要,即所謂的勝不驕,敗不餒,榮辱不驚,不迷失,不彷徨,完全有自己執著的認識追求。這個意志非常重要,需要鍛鍊。”
“我認為我是一個幸運者,是時代給了我許多機會和可能,包括執導奧運會開幕式。人就是這樣的,在一次一次時代給你的機會中,你不斷地驗證了自己的能力,你就多了一份自信,也許就多了一份機會,所以它是滾雪球一樣累積的一種成就。我從不高看自己的成就,自我評價就是這樣。”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也許,這才是真實的、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的張藝謀。
正如他所說的:“我不願做懸於天際的恆星,而寧願像流星那樣,雖轉瞬即逝,卻放射出它全部灼目的光芒。”
好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