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提到馬思純,就會讓人想到她一戰成名的《七月與安生》,正是這部電影,讓馬思純一舉拿下金馬獎影,只是自此以後,馬思純的表現不如從前。

馬思純在節目中,爆出自己患有焦慮症,她說,如果自己不用藥物控制,身體就會變得很僵硬,雙腳發軟,眼睛慢慢的看不見。

馬思純多次因身材發胖上熱搜,其實都是因為她因為焦慮導致。說起來,真的讓人心疼,明明一個那麼好的演員,卻要被焦慮折磨到不成樣子。

現代人的壓力都很大,明星會因為身材發胖焦慮,會因為接不到戲而焦慮。而普通人也擺脫不了焦慮,會因為沒錢,買不起車房焦慮;會因為沒本事,升不了職而焦慮;會因為容貌焦慮…….

無論是明星還是個人,焦慮無處遁形,纏繞著每一個人,身處焦慮當中的人,就像一個落水者,身體慢慢沉入河底,感受到窒息帶來的絕望。

而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於無能的憤怒。

在看了《認知覺醒》這本書後,深刻明白為何在這個人人忙碌的年代裡,每個人都如此焦慮。作者說:焦慮的本質是自己的慾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當慾望與能力相差太大後,就會被焦慮控制。

01

人為什麼會焦慮?

前一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

內容是,360集團創始人兼CEO周鴻禕演講,他說“人醜就要多讀書。手機除了讓我們快變成睜眼瞎之外,每天從碎片化的閱讀理裡,我們真的得到了很多智慧嗎?我們每天閱讀都充滿緊張和不安,我們覺得手機裡,還有更多資訊我們沒有看到,我們老覺得生怕錯過什麼,資訊不等於知識,知識也未必等於智慧。

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我們每天沉醉在手機資訊當中,一方面口喊著我要改變的口號,一方面,等忙碌後,就發現自己根本無從下手,於是,再一次沉浸在手機裡,陷入焦慮的迴圈中

比如說,因為自己能力不足,下定決心要學習, 於是開啟學習影片,看了5分鐘,瘋狂截圖幾張,放到相簿裡,感覺自己學習過了,心滿意足的把注意力放在娛樂上去。學沒學到不重要,重要的是樣子做了。

可等幾天,工作要運用到這個知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無所知,恨自己不努力多學。

等到被物件嫌棄胖的時候,才感受到身材差帶來的壓力,責怪自己不節制,不早點減肥,陷入深深的容貌焦慮中

為了緩解焦慮,每個人都在瘋狂的用手機求多、求快,希望自己能夠一週閱讀5本書,一週能夠瘦10斤,一週能夠掙個5000塊……可是,回過頭來看,一週讀不完那麼多書,也不知道書裡講了哪些內容;也瘦不下來,更賺不到那麼多錢。

於是,又再一次被焦慮吞噬,整個人變得煩躁不安。

不難看出,我們總想同時完成很多事情,想最快的獲得好的結果,並且想透過不努力就獲得效果。

正是這急於求成的心態,才導致了真正的焦慮。

02

焦慮有哪幾種類型?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列出來了焦慮的型別。

第一種,完成焦慮。

我們對自己要求很高,總認為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對抗壓力。於是,每天把自己安排很多工作,同時想做很多事,卻總髮現時間很緊張,根本做不完。每天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壓得喘不過氣來。

第二種,定位焦慮。

自己還在處於零基礎階段,就和別人大神做比較。比如說,自己是個自媒體小白,看著別的大神月入1萬,每天感覺到心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感覺自己錯過了成為大V的風口,懷疑自己,“到何年何月才能做出這樣的成績?”把自己完全定位錯了,增大自己的壓力。

第三種,選擇焦慮。

有的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種負擔,比如說,時間太多了,想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不知道從何下手,一整天靜不下來做一件事,總覺得什麼事情都要做,但是卻不知道哪一件事情重要,哪一件事情不重要,也不知道從何開始。

第四種,環境焦慮。

當自己身處一種非常無力的環境下,個人無法突破環境的限制,有的事情想做,卻做不了,有的事情不想做,卻又要被迫去做。這種無力感讓人崩潰。

第五種,難度焦慮。

有的工作很難做,有的書很難讀,有的文章很難寫……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的事情,本能的讓人想要逃避,時間越久越焦慮。

03

怎麼樣才能緩解焦慮?

白巖松說,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焦慮,都來自於想的太多,而書讀的太少,這是楊絳老人給年輕人的回覆,都指望快餐,拿著手機就打算找到大力丸,怎麼可能?

《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提出人的大腦有三個區域: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

現在許多人焦慮都是因為缺乏耐心,在慾望上急於求成,導致自己在困難區受挫;在行動上趨易避難,停留在舒適區,導致在現實中一無所獲。如果我們學會在舒適邊緣努力,那麼獲得的收穫會完全不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焦慮,是因為看不到全域性,只看到事物的過程。複利效應揭示了價值積累的規律:前期增長非常緩慢,但到達一定的拐點後會飛速的增長。

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耐心,只有增加耐心,長遠的看問題,才能緩解焦慮。培養自己的耐心,可以這樣做:

第一,面對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

當自己做一件事情,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告訴自己,一開始,沒有耐心是正常的。

第二,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

我們都喜歡舒服的東西,但是沉浸在舒適區,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比如,我喜歡玩手機,但是工作沒有做完,這時候,就告訴自己先做完工作再玩手機。採用先做事後娛樂的方式,培養自己對於誘惑的抵制力。

第三,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

面對困難的時候,大部分人想做的就是放棄,這個時候,我們要轉變思考的角度,去想做完這件事的意義在哪, 而不是考慮事情的難度,這樣能夠增強行動力。

培養自己的耐心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一點一點實踐,慢慢的獲取改變。當看待事物有耐心,不急於求成,我們的焦慮也就沒有那麼嚴重了。

04

結語

《認知覺醒》是我本年度最喜歡的一本書,他立足於大腦的構造,從潛意識出發,教會人們如何刻意練習和深度學習,在深刻患有焦慮症的情況下,能夠從本書中,得到緩解焦慮的良方。

此外,這本書還著重講述應該如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專注能力,閱讀完這本書,將會習得自我改變的能力,獲得自我改變的動力,從而,變成理想中的自己。

在人人焦慮的時代裡,我們應該學會培養自己的耐心,去緩解焦慮,改變自己的狀態。

30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心疼杜淳~~戲裡情場失意,戲外舞姿被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