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2月11日

電影業再次為一則訃告所震驚

韓國導演金基德

因新冠肺炎併發症

在拉脫維亞去世

作為曾經國際影展的常客,自90年代中期踏入影壇以來,金基德成為了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亞洲導演之一。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們見證了韓國電影行業的飛速發展,即便如此,在“百花齊放”的韓國影壇,金基德作品鮮明的個人色彩令他時至今日依舊無法取代。

今天,原本是金基德步入“六十耳順”的全新生命關卡。但最終以客死他鄉的方式,沒有等到自己的六十歲。

圖 | 導演金基德

在許多人眼中,金基德是一位難以評價的電影作者。對於人性,尤其是情慾的極致描摹,成為了金基德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提及這位知名的韓國導演,躍入人們腦海的第一印象不可避免地與他身上諸多“嗜血暴力”、“放浪色情”的標籤聯絡在一起。的確,不論是在用魚鉤鉤住女性的下體,還是母子之間的閹割與亂倫,金基德鏡頭下的情慾故事近乎個個“驚為天人”,讓人“目不忍視”。

但在一批人將他的作品描述為“走火入魔”之時,另一批聲音卻將他的作品供奉為“神片奇蹟”。我們不得不承認,韓國曆史上從沒有這麼一位導演可以引發如此巨大的爭議,也沒有任何導演有能力與膽量可以將人性最的醜惡與美像金基德一樣拍得如此極致。甚至,在那錯亂的情慾泥沼中,掩藏著極惡中綻放的佛性。這都使得這位導演飽受爭議。

驚豔亮相

“壞小子”的開場

金基德誕生在一個貧困的山區,自小在寒門長大。因為家庭原因,就讀了農業技術學校,最高學歷也僅為初中。由於背景清貧,學業上也沒有更多的機會,金基德自15歲起就開始在漢城的工廠做工。不過,打小對畫畫萌生的興趣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也沒有磨滅,這成為了金基德藝術之路的開端。

圖 | 年輕時的金基德

90年代,為了追尋藝術夢想,彷彿進一步挖掘了自己天性中自由“遊民”的一面,他去到巴黎街頭邊遊蕩邊跟著街頭藝人學畫畫。因為在法國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接觸到了藝術電影,金基德萌發了想成為導演的願望,隻身回到韓國開始學習電影創作。

在現今影壇,我們已經聽聞過許多非科班出身卻一鳴驚人的天賦型導演。即便如此,金基德的故事依舊難以複製。1996年,沒有經歷過傳統意義上“專業訓練”的金基德處女作《鱷魚藏屍日記》橫空出世,被譽為韓國電影行業的一朵奇葩。故事講述了漢江橋下居住的一家貧窮流浪者,並透過青年鱷魚的角色,直擊社會邊緣最底層人物的絕望之中的心緒。

圖 | 金基德導演處女作《鱷魚藏屍日記》(1996)海報

在這第一部處女作中,金基德便形成了自己獨具辨識度的作者風格,並對往後成為他創作主線的暴力、奇情、人性複雜程度等議題已有觸及。《鱷魚藏屍日記》當時在韓國影壇收穫了不錯的反響,也標誌著不走尋常路的壞小子金基德電影生涯的正式起點。

圖 | 《鱷魚藏屍日記》劇照

爆烈美學

奇情怪欲與暴力因子

對金基德的質疑與爭議,從他的職業生涯早期就成為了始終伴隨著他作品的一朵陰雲。2000年的《漂流欲室》講述了一個因情殺而逃亡至小島的警察,在企圖結束自己生命時遇到了島上啞女。她駐紮在島上以渡船為生,實際上用美色圍捕來往的男人。兩人之間漸漸生出一種怪異的情感,並陷入了情慾的深淵。

如同其片名“漂流浴室”一般,故事裡驚悚與情慾元素就交纏在一起,令人瞠目結舌。拋開人物關係不談,電影在上映時引起的巨大輿論紛爭中包含電影將青蛙與魚等動物進行了十分殘暴的剝皮與肢解,並一度引發了部分觀眾的生理反胃。

圖 | 金基德導演作品《漂流欲室》(2000)海報

只不過,到了影片結尾,我們發現在這些看似扭曲的行為之下,《漂流欲室》本質上是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人世間男女最本真的憤怒、恐懼、苦痛,與對愛的慾望。我們能以此為例,看出金基德創作的最顯著特點,即用一種極端化的情境,通常是在常人理解承受範圍之外的暴力與情色,逼迫、擠壓出人性最純粹的情感。這種特點在後續的《壞小子》(2001)、《撒瑪利亞女孩》(2004)中一脈相承。

圖 | 《壞小子》(2001)海報

圖 | 《撒瑪利亞女孩》(2004)海報

對於金基德影片更尖銳的質疑,則是認為他作品具有近乎法西斯式的“陽具崇拜”。進入2010年,金基德的作品愈發在藝術性上受到質疑,評分與口碑也開始走上下滑之路。雖然《聖殤》在威尼斯捧回了金獅獎,對其是否名副其實眾說紛紜,其中母親角色歪曲的女性觀也引發了不少觀眾的不適。

圖 | 《聖殤》(2012)海報,該片獲得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而將金基德更進一步推向輿論風口浪尖的,則是亂倫奇案《莫比烏斯》(2013),這部影片的奇情程度,即便在金基德的美學系統中也成為了一個異類之案。一家三口之中,幾度互相傷害,不止一次的閹割與自宮,以及母子之間變態式的亂倫之情。金基德用“莫比烏斯”這一概念,指涉人性醜惡與錯誤無盡的輪迴。雖然與前作在因果的哲學層面上有所思考聯結,但故事人性淪喪程度之深,一度使這部作品成為了金基德作品口碑的低谷。

圖 | 《莫比烏斯》(2013)海報

佛性與輪迴

業障中超度的可能

要說金基德的影片中沒有對生命客觀、細膩、平和的體察,卻也是不準確的。同樣以輪迴為主題,《春夏秋冬又一春》這部金基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褪去了他鉤織的無數畸戀外衣,回到最本質的對生命的思考。

圖 |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海報

影片中,山中雲霧繚繞,水氣氤氳,蛙鳴鳥啼圍繞著一方清澈湖泊,而一座寺廟孤坐湖中——說這部影片是金基德所有作品中禪意最為濃重的作品可以說非常公允。湖中央孤零的寺廟本身,便是一種對於生命況味的隱喻。找到自己的精神道場並不簡單,往往需要度過生命的春夏秋冬才能領悟生命的奧義。

圖 | 《春夏秋冬又一春》劇照

故事中的小僧,在春顯示出了頑皮的本性;夏時,受到紅塵與女色引誘棄教還俗;秋,因嗔恨與我執奪取人命後迴歸寺院;冬時,服刑完的男人真正成為了寺廟的下一任守衛者,洗盡凡塵回到了修行之路。

圖 |《春夏秋冬又一春》劇照

除了自己影片中時常顯現的對於輪迴的探討,金基德的故事中對於佛家所言的人生八苦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這些痛苦纏繞在他作品中每一個角色身上,這些自身的心性也是使他們墮入萬劫不復的根源。好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金基德給予了男人,也是銀幕外的我們,一個重生的機會:不論身上有多少斑駁的傷痕與罪跡,我們都還有雕刻心經與負重石前行的贖罪可能。

人性之惡終有望被超度,到達純粹至善的彼岸。

風波已去

清冷收場

在激進的作品之外,金基德本人生前的個人作風也遭受了巨大的爭議,圍繞著他的負面評價在三年前捲入女演員性侵案時達到了頂峰。

2017年,金基德被三位女演員揭發,被曝出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性侵犯與言語挑逗,金基德向法院提出的名譽受損的訴訟也已失敗被駁回而告終。這出鬧劇使許多喜愛這位導演作品的影迷心情複雜。重看他影片中的奇情怪欲的故事,甚至叫人不禁感慨電影拍攝背後的罪行或許早已蓋過故事中透過內省與反思贖罪的可能。

在紀錄片《阿里郎》中,我們得以窺見金基德的生活——他在山中苦修,用最簡樸,近乎流浪的方式度日。在影片中,他自對著鏡頭坦然地分享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人生對我來說,是害我,害他和被害。我們總是束縛在現實當中,痛苦、難受、仇恨。理解和饒恕是需要時間的。”

圖 | 紀錄片《阿里郎》海報

或許直到到此時,我們才讀懂了這位大導演所創作的一個個“駭人聽聞”的故事背後最脆弱失措的那一面。他儼然自己鏡頭下一個個受盡煎熬的角色,用拍電影來贖罪,卻也如筆下的那些角色,並沒有容易地找到一條生命的出路。

但這一切到此時都已不再重要。我們無從得知在臨死前那刻,身上同時凝結著人類純善與至惡的金基德腦海中浮現過什麼。這種突然降臨又戲劇性的死亡,讓金基德的人生與自己筆下的故事相互對應,最終融為了一體。無論我們對這個人懷以多麼複雜的態度,此般令人慨嘆的結局都或多或少能讓人重新思考他的故事,捕捉到人性中的另一抹光影。

圖 | 花甲之日卻已離開,人生如夢,聚散分離。

對金基德來說

留下這些

或許就足夠了

directed by

24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李雪琴吳亦凡同框,同時現身典禮,女方被贊“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