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第二期繼續爆話題,“張檬後悔整容”、“盛一倫稱自己涼透了”,兩位曾經火過又默默失去人氣的演員,各有各的傷心。
其中,盛一倫坦言“涼透了”所以才選擇登上《我就是演員》舞臺,很現實,也很坦誠,把過氣演員參加競演類綜藝的小心思搬上了檯面。
不過,對於演員事業發展,盛一倫的自我認知卻難讓人認同。
在舞臺上盛一倫原本想要選擇《一代宗師》,失去機會後轉選了與自己過往戲路接近的《香蜜》,他因此聯想到了自己的演員生涯。
在《太子妃》後他接到的角色大多都是同一型別,在他看來大環境會把演這類偶劇的演員與其他作品隔開,自己只能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市場商業導向的確有這種傾向,演員一旦在某個風格中定型,便容易不斷接到重複的邀約,想要突破會比較難。
但,這並不是演員停滯不前的藉口。
《偽裝者》之後宋佚、劉弈君也曾被定型到某一類角色,一個女特工形象深入人心,一個成了反派專業戶,皆有一定程度被定型情況。
中年翻紅的劉弈君完全不介意成反派專業戶,他有自己深厚的積累在,只要等到機會,隨時可以從反派形象中跳出來,所以很安之若素。
成長中的宋佚便不那麼淡定了,《偽裝者》之後她可選的劇本多是女特工,為了打破製作人的片面印象,不缺戲的她仍舊登上了《我就是演員》舞臺。
雖然最終宋軼輸給了前輩韓雪,但她的演技卻進一步受到觀眾認可,有實力證明自己可以勝任多種角色的演員,在競演類綜藝大多會有收穫。
而且,《我就是演員》之後,宋軼再接的新戲與她的規劃很一致,寧可在《慶餘年》裡出演女N號,也沒再接可以輕鬆拿到女主的偶像式諜戰劇。
雖然盛一倫求知的態度很誠懇,但當“涼透了”才想到來參加綜藝,到底是為了挽回流量,還是突破戲路?或許他自己都沒考慮清楚。
角色被定型的演員可以突破,偶像劇演員,更需要主動破壁。
在2010之前,正劇作品選角對偶像劇出身的演員其實迴避更多,電影資源也被多港臺明星分走,當時的偶像派想演電影比當下的盛一倫更加被動。
內地人氣偶像如果沒有資源強大的公司依靠,很難拿到好的電影機會,有《仙劍》打底的胡歌,也只能在馬楚成電影給演技更偶像的吳尊作配。
如果胡歌一直在市場給他定位的圈子裡吃老本,那麼大機率他會一直是唐人古偶作品裡的鐵打男主,以《仙劍》的國民度,35歲之前他不會“涼透”。
但,科班出身的胡歌明顯不想一直在古偶裡出演李逍遙、易小川式的英雄少年,他拿不到好的機會,便努力爭取打破自己的形象。
《大漠謠》裡他放棄了與以往角色風格相近、人設最討喜的霍去病,甘願給劉詩詩、彭于晏作配,《軒轅劍》他出演反派,把主角給了新人蔣勁夫。
拿不到正劇主角,他便在《四十九日·祭》裡給前輩張嘉譯、宋佳做配角,這樣的機會如今很多偶像派都在爭取,但五年前還是比較少的。
影視劇透過配角拓寬自己戲路的同時,胡歌也努力去爭取沒有太多利益回報話劇作品,拿到了賴聲川作品《如夢之夢》的機會。
而胡歌能出演《琅琊榜》,便是因為製作人侯鴻亮看了他的《如夢之夢》,偶像派向實力派轉型成功後,如今他已經成為大銀幕寵兒。
演員是被動的職業,他們要一直等待被選擇,但這不代表演員要在一直在原地等待,只有把自己的潛力展現出來,才能被發現,被選擇。
2015年後國產偶像劇井噴,比胡歌晚走紅十多年的盛一倫雖然沒有對方的超強國民度,卻吃了更多的偶像劇紅利,五年接到8部主演作品。
缺資源嗎?
從作品數量來看,他真的不缺,他缺的更多是跳出舒適圈的努力,是向觀眾、影視行業展現自己能夠駕馭更多作品的潛力。
缺選擇權嗎?
客觀來說,在盛一倫人氣最旺的時候雖然難拿到有張力的主角,但降低要求透過配角拓展戲路還是有機會的,如今加盟《理想之城》的楊超越便是典型。
不是沒有選擇權,而是曾經毫無壓力享受流量的演員們,看不上這些選擇權。
他們總在可選的空間裡,用藉口掩蓋實力。
盛一倫對自己實力的認知很正確“演技不好”,但很微妙,在他來看自己有天份,只是缺合適的環境、時機、人。
簡而言之,他覺得自己需要一個能讓他成長的伯樂/角色。
但演員被挖掘與普通打工人的晉升是有雷同之處的,當你現有工作沒有達到優,便難拿到晉升機會,正常情況下,只有優秀的員工,才能成經理侯選人。
盛一倫已播出的作品量頗多,但能夠讓觀眾記得的更多還是《太子妃》,《演員》舞臺上他出演自己經驗最豐富的角色,卻讓評委忍不住全員滅燈。
顯然,他沒有接住已得到的機會,透過這些角色讓自己在某一型別表演中達到極致,當一個員工本職的工作都沒有達標,又如何有晉升機會呢?
參加《演員》在盛一倫眼中是“涼透了”的選擇,這個上千演員都難爭取到的機會,在他眼中似乎與被動接受的“不喜歡”角色情況雷同。
但他忽略了,這些別人渴望卻得不到,他眼中“涼透了”才不得不接受的機會,也可以讓準備好的演員迎來質的飛躍。
與盛一倫共同出演《太子妃》的彭昱暢便是最佳案例,2018年,他在《演員的誕生》舞臺上透過一個小配角逆轉了自己的演員生涯。
真正缺少機會的好演員會努力把握住每一個機會,用角色與行業、觀眾對話,而盛一倫,卻把視線過度放在“機會不夠好、角色不喜歡”上。
不敢果斷拒絕不喜歡的機會,勉強接受後又不好好把握住機會,最終陷入惡性迴圈,自己覺得挺委屈,旁觀者卻看不到演員的優秀潛質。
希望《演員》之後,盛一倫能耐心聽取前輩張頌文的建議,早點從自怨自艾的誤區中醒來,從學習做起、從小角色練起,真正讓觀眾看到好演員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