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昆凌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件與女兒之間的趣事。
在晚餐時, 她和周杰倫分工, 爸爸負責兒子,她負責女兒。
沒一會兒, 周杰倫衝著她們說道:“我們Remeo快吃完了,你們呢?”
這時,昆凌就對女兒說:“姊姊我們加油,我們要贏他們!”
原本是想鼓勵女兒的話,沒想到小週週卻是這樣迴應的:“我們不需要贏,我們只要認真就好。”
聽了女兒的話,昆凌一時語塞。想不到女兒竟然化身為心靈導師,給她進行了一次心靈按摩。
就連我這個從事嬰幼兒發展研究11年的教育者,也不得不感慨,今年才6歲的小週週, 能有這樣的輸贏觀,真的令人讚歎。
因為從小被教育要考第一考一百分,不然就要捱打長大的我,太知道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了……
“輸不起”的孩子,贏不了人生
在《小孩的神秘生活》這檔節目中, 有一期是小朋友們進行拔河比賽。
小女孩任思涵這一組輸了兩次,她生氣地衝到場地中央,衝對面的孩子嚷道:“總是你們贏!”
接著,又對對方隊裡的一個女孩說:“你不許使力氣太大。”
在遭到拒絕之後,竟然開始上手打對方,臉上還帶著惡狠狠的表情。
進行單獨採訪時, 她又責怪起是風向的原因,才導致自己輸了。
三四歲的孩子想要贏,其實沒有錯。但是像思涵這樣,因為不能接受輸,就開始發脾氣,把憤怒發洩到別人身上,就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習慣了這種面對失敗的方式,要麼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失敗,失敗後會難以承受;要麼因為害怕失敗,養成了遇到事情就逃避退縮的個性。 在繪本《輸不起的莎莉》中,小女孩莎莉就是個勝負欲極強的孩子。 她不僅不允許自己輸,連她的團隊也不能輸。每次團隊遇上困難,她就會尖叫著表示不滿。
這種舉動讓周圍的朋友越來越討厭她,都不願意和她做朋友,還叫她“輸不起的莎莉”。
輸不起的莎莉什麼都沒有得到,還失去了朋友。當老師和媽媽意識到問題很嚴重時,他們分別向莎莉解釋了輸贏的意義。成績雖然很重要,但是快樂與朋友更加重要。一次失敗,不過就是一段經歷而已。
從孩子出生起,就註定了他們要面對風雨的捶打,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不經歷失敗。 而人生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由失敗組成的人生其實才是完整的。
許多父母,總是拼命催促孩子奔跑,贏得勝利,卻忽略了孩子既要有贏得資本,同樣要有輸得起的坦然。否則, 他們要麼因為一點小挫折就到處發脾氣,萎靡不振;聽到一點負面評價, 就失去了自己價值感。
作家劉震雲曾寫道:“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如何看待勝負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輸了一次,不代表輸了整個人生。
我家大寶跳跳,小時候學游泳,從小分在慢班,看著其他小朋友都遊得特別好,自己都忍不住著急。
可每次看到她著急,我就告訴她,不著急,你慢慢來,認真鍛鍊就好。
我深知每個人的天賦都不一樣,有的人天生就在某方面很厲害,所以我從不強求我的孩子一定要處處比人行,就像我坦然接受我不是一個完美媽媽一樣。
就是因為這份慢慢的鼓勵和堅持,經過兩年的鍛鍊,跳跳的游泳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連續跳兩級,一下子到了高階班。
而這份不和人比的慢教育理念也被我運用到了自己的紐諾保育園教學實踐中,多年來,在我的園區,我們的教育和陪伴,從沒有要求爭第一的習慣,而是鼓勵孩子要和自己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
輸不起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之所以這樣堅持,首先是因為我兒時不愉快的被教育經歷,造成了我從小的自卑,直到踏入社會,因為勤奮努力認真,幸運遇到了一個看重我,善於鼓勵的老大,才慢慢建立自信,而內心愛的空洞,對父親內心的怨恨,也是在自己當了母親之後,才慢慢和父親和解。做了母親,因為兩個女兒對我這個不完美媽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我才在女兒身上才學會了如何無條件的愛;
其次是因為身邊太多這樣司空見慣的只關注孩子輸贏的教育事件,讓我深知這種只關心孩子輸贏的教育的危害。
看過一則非常讓人窒息的影片。
在鄭州舉辦的一場兒童平衡車比賽中,一名2歲左右的小女孩因為在平衡車比賽中跑了倒數,被媽媽拽到一旁斥責:
“你有什麼臉好哭?全程在那遛彎,你想什麼呢?”
小女孩怯生生地保證:“我下次好好跑。” 沒想到罵得不解氣的媽媽還是不肯罷休,一下又一下拍打著孩子的頭, 推搡著孩子長達十分鐘之久。最後,還撇下孩子不知所蹤。 而小女孩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那裡, 不知所措。儘管身旁的人都在安慰她,她仍然哭泣不止。 這一幕真的讓我看得氣憤不已,一個才2歲的孩子,她人生的第一課就被告知:要贏,輸了媽媽就不愛我了。 這種有條件的愛,將會在未來時刻提醒她, 贏是用來取悅媽媽的, 她永遠不會從心裡對贏這件事產生什麼快樂。 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怎麼可能輸得起?她這輩子都不會接受失敗。因為輸,意味著被拋棄。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怕輸是一種正常現象,從2歲起自我獨立意識逐漸萌芽,總希望比別人強,獲得關注和讚賞,一不如人就傷心失落。 也就是說,孩子怕輸,喜歡贏是正常的心理發展規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能夠好好引導,讓孩子對輸贏產生莫名的執念。但焦慮已成了這代父母的標配。不能輸,要贏在起跑線上,否則人生就是一塌糊塗。推著孩子,要他們永遠贏過別人。 結果,焦慮被傳染給了孩子。他們從父母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無形的壓力。 這份壓力來自於父母,不是孩子輸不起,是大人自己輸不起。 之前杭州那位媽媽, 就因為兒子考了98分,所以患上了抑鬱症。
身為老師的她,從兒子5歲起,她就要求孩子必須次次100分。這次的98分,讓她陷入了深深的挫敗中:自己教的孩子都能考到100分,為什麼親生的兒子卻做不到?
輸不起的媽媽,只會讓孩子對失敗更加恐懼,對贏更加執著。
有人說:“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你要跑哪去?就這麼著急讓孩子到達人生終點?”
輸不起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更加輸不起的父母。
如何教孩子面對輸贏?
芬蘭的孩子普遍從四五歲起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因為,在芬蘭人的教育觀念中,孩子從幼兒園起,就應該學著接受失敗,從失敗中汲取正能量。
對於我們做父母的人來說,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輸,才是父母最大的贏。因為我們不是完美爸媽,所以我們也不應該苛求完美小孩。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1、在遊戲中引導孩子接受輸,改變怕輸的心態
大人有時候在和孩子玩遊戲時, 總是故意讓著他們,覺得這麼小的孩子,沒必要和他們在遊戲上較真兒。但是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習慣贏,喜歡贏。其實這是一種人為創造的贏的假象,當孩子以後面對真正的競爭時, 輸帶給他們的傷害會更大。
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在她的文章中曾提及,有一次和女兒玩大富翁時,女兒輸得特別慘,一邊大哭一邊抱怨著,為什麼自己不讓著她。
Sunny則告訴女兒,遊戲的關鍵不是輸贏,而是你要承認失敗。媽媽不讓著你不代表我不愛你,只是因為我認為你和我是平等的人,如果我讓著你,你還覺得這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在這樣的遊戲過程中,孩子就會慢慢理解一個事實:輸贏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
2、用正確的表揚方式,培養孩子注重過程、弱化結果的思維模式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一直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結果發現:孩子經常被誇獎聰明,反而更加接受不了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因此,我們在表揚孩子時,要避免用聰明這樣的詞。可以使用“二級反饋表揚法”,也就是告訴孩子表揚的是哪一點,為什麼會表揚, 自己受到了什麼影響。
比如孩子考得很好,我們可以這麼說:寶貝,我知道因為你這次考前複習地非常努力,所以才得了第一名,媽媽真的太驕傲了,希望你能一直堅持下去!
3、父母學會笑著輸,孩子才能放下對贏的執著
之前,有一個4歲萌娃嫌棄媽媽做飯難吃而大哭的影片,火遍全網。
影片中的小男孩果果,滿臉寫著委屈,不停地念叨著難吃。
換做別的媽媽, 大概就是一通操作猛如虎,逼著孩子把飯吃下去。 果果的媽媽雖然有點失落,倒也很坦然。因為自己確實不擅長做飯,不是鹽放太多和菜煮太爛,總之是令人難以動筷的程度。為了彌補兒子,轉天就帶著孩子去吃了烤肉。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要告訴孩子:媽媽也會犯錯,也有不擅長的事情,也會輸。這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不必畏懼更不用感到羞愧。理解了這一點,孩子也漸漸不會對輸贏產生那麼大的執著了。因為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就像,我常常對我的孩子說,“我不是完美媽媽,所以我也不期待完美小孩。” 因為我們沒辦法陪孩子一生,只能在他們尚未揚帆起航之前,教會如何看待輸贏。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就算輸,爸爸媽媽仍然會愛你,陪伴你渡過沮喪。 因為孩子所有的底氣都來源於父母的愛與無條件接納,那是他們立足社會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