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01 不是所有人都能自我救贖

1994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即使放在26年後的今天,依然是無數影迷心中的經典之作,支撐了很多人走過人生的低谷。

這是一部關於主人公安迪身陷囹圄,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來完成“自我救贖”,走向嶄新生活的電影。

不少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后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安迪真的是太厲害了,竟然能花二十年的時間從森嚴的監獄裡面逃出去。”

很多人可能在為安迪成功逃出監獄,完成自我救贖而大呼過癮。但卻忽略了同在肖申克監獄幾十年,迴歸社會後,依舊過不了自己心裡那一關的人。

這其中就包括在監獄裡面呆了大半輩子的布魯克斯,對於別人來說,監獄是一種束縛和絕望。可在老頭子看來,這就是熟悉的“家”。

所以當他知道自己即將刑滿釋放的時候,你從他的臉上看不出半點歡喜,反而是一種深深的失落和無助感。

為了讓自己繼續在監獄裡待著,老布甚至不惜傷害獄友,只為了能夠被判刑。

而最終到了不得不出獄的時候,他卻選擇了最後的倔強——自殺。

電影裡另一位主人公——瑞德,在四十年期滿的時候才被批准了出獄。之後來到老布待過的賓館,又在同一個超市做著同一份工作。

原以為他的生活進入了正軌,但處處透露著渾身的不自在和不適應。就連上廁所,瑞德都必須要在跟老闆先打報告後才去。

“上廁所要先打報告,我已經報告了四十年。不報告的話,我是一滴都尿不出來。”

儘管這個獨白看起來有一點讓人哭笑不得,但這是瑞德的心裡話。在監獄裡的四十年,喊了成千上百遍的“報告”,豈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扭轉的過來?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瑞德沒有選擇老布的那條“死路”,而是勇敢地走了出來,追尋著安迪過上了自由的生活。

老布和瑞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當一個人屢次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再面對問題時,他就會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現象,我們還可以看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的實驗。

02 習得性無助

在實驗中,心理學家們找來兩隻狗,把這兩隻狗關在兩個不同的籠子裡面,然後給它們分別通電。通電之後,兩隻狗就被電得嗷嗷直叫。

其中有一個籠子裡面有一個開關,只要狗用爪子按到這個開關,電就會馬上關掉。但是,另外一個籠子就沒有這個開關,它就只能一直叫上半個小時。

連續一週,每天通電半小時之後,那個被關在有開關的籠子裡的狗,學會了一項新技能。只要一通電,它就會立馬按下那個開關。

那另外一隻狗呢?沒辦法,因為沒有設定開關,只能等著被電上半個小時。

一個月後,他們把兩隻狗放了出來,並在地上鋪了一張電網,然後還找來一隻新狗,而這隻新狗是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的。

給三隻狗通上電之後,你們猜結果會是怎樣的?

首先,新狗第一個就跑掉了。

那個找開關的狗呢?同樣也會在找不到開關之後跑掉,因為它看到周圍沒有東西阻攔它。

唯一留下來在那裡疼得直叫的,只有那個每天要被電半個小時的狗。

為什麼?

因為之前的生活告訴它,被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現在可以擺脫,它都認為自己不能擺脫。

這個現象就叫做“習得性無助”。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被電得嗷嗷叫的狗,以及前面說到的老布和瑞德,其實都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03 為什麼不想逃離?

看完《盲山》,你可能一邊會對被拐賣的婦女同情,另一邊又在憤怒為什麼她們就沒有想過逃離那個地方呢?

其實她們剛被賣到村裡的時候,何曾沒有想過離開?

只是在嘗試了多次的逃跑計劃無果後,她們迎來的是一次比一次殘忍的懲罰。這個時候她們才明白了,不管再怎麼反抗逃跑,也無法擺脫這樣的命運。

就像影片中,村裡有個小孩報了警,準備解救主人公雪梅,可是就連警察都遭到全村人的堵截,警槍在這個時候也嚇不倒這群“烏合之眾”。

再後來,警察走了,雪梅卻還只能留在那裡。等待她的將是什麼?可能只有無盡的深淵吧。

所以,她們才“認命”了,對現實低了頭,表示無能為力。

為了徹底打消雪梅離開的念頭,“買主”黃德貴還找來其他婦女來勸說雪梅,以親身經歷告訴雪梅她們都是被拐賣來的,一輩子也就這樣過來了。

雪梅好像也“聽”進去了這群婦女的話,雖然依舊想逃離這裡,但也不再強烈反抗。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群體能夠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事實上,早在他們的獨立意識喪失之前,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就已被群體所同化。

摧毀一個人的意志,比傷害他的身體更容易讓人崩潰。習慣了無助的人,就連生的希望也漸漸消失殆盡了。

04 寫在最後

可能有人會問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就是十有八九,難道我們就都要陷入到這種無助的狀態中嗎?

塞利格曼說,消極的行為事件或結果本身並不一定導致無助感,只有當這種事件或結果被個體知覺為自己難以控制和改變時,才會產生無助感。

這種歸因方式容易使人產生消極情緒,最終陷入“習得性無助”中。

要消除習得性無助感,最重要的是改變不良的歸因模式,不要總把失敗歸因於能力,嘗試把失敗歸於努力因素,使自己更加努力。

《肖申克的救贖》裡,主人公安迪有這樣一段自白: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這個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2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功夫》你不知道的幕後冷知識!“火雲邪神”第一人選不是梁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