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Jasper又上熱搜了!

這次,他“被迫”洗碗。

媽媽應採兒聊著自己5歲獨自一人坐飛機從美國到臺灣的經歷,外婆趁機吐槽Jasper這麼大了還不會綁鞋帶。

外公在旁,也“嚇唬”Jasper小心不會做事,手腳退化成電影《機器人瓦力》的胖子們一樣。

被這麼一激,Jasper不甘示弱,表示自己不用別人幫忙,也能做好所有事情。

就這樣,Jasper的家務之旅開始了。

先是飯後收拾餐桌,把筷子拿到廚房的水槽裡;然後,在媽媽的引導下,拿著抹布上洗潔精洗碗。

Jasper獨自一人默默洗碗,洗完大家一看,發現他洗得真不錯。

應採兒因此有感而發:“父母越懶,小孩才會越勤快。”

彈幕區裡,有誇應採兒教育方法好的,有誇Jasper聽話懂事的,也有現身說法分享經歷的。

可見,在大多數人看來,孩子的勤快與否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高層次的父母,知道“偷懶”,讓孩子多幹點活,提升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

低層次的父母,恰恰相反,即便知道孩子要勤快點,卻總在不停幫孩子做事情。

其實,孩子懶惰,什麼都不會,真不能怪他;有時候,是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訓練和意識。

01

包辦孩子的一切,是害不是愛

不少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包辦他的事情,就能給他一個順利舒服的成長環境。比如——

孩子剛學會吃飯的時候,還不大會拿勺子,總把米飯食物弄得到處都是。父母就幫忙餵飯;結果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吃飯,動作比同齡人都要慢。

孩子上幼兒園,父母因為嫌孩子磨磨蹭蹭,就開始習慣幫孩子穿衣穿鞋。

幼兒園佈置手工作業,明明是孩子要獨立完成的,父母卻總是干預、提各種意見,最後講多了,就直接自己動手幫孩子做手工作業……

表面上看,這些行為都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指引和教育,是“為孩子好”的愛。

可仔細想想,孩子的事全部被父母幫著做完了,那他自己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這種所謂的愛,實際上是一種隱形的害。

生活中,那些從小就不懂得自理,不會獨立解決問題的孩子,日後的學習和社交能力往往都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類似的問題,就發生在神童魏永康身上。

當初,他以“2歲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修完初中課程,8歲上重點中學,13歲考上名校,17歲碩博連讀研究生”的驚人履歷火遍全國。

然而,他卻在研三時,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了。

追根溯源,竟然是母親為了讓他好好學習,從來都不捨得放手讓他幹活做事。

甚至,只要有媽媽的地方,就沒有魏永康動手的份。

慢慢地,魏永康成了學習的天才的時候,也成了生活的弱智。他缺少生活的基本技能,終於從神壇上跌落下來。

所以,怎樣做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

那就是什麼事情都幫他幹,讓他長大後退化成一個“巨嬰”。

02

孩子越獨立,未來越給力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日本篇中,有一個叫小花的5歲女孩令人印象深刻。

早上起床後,她自己搬椅子到衛生間洗漱。

把睡衣脫下來自己摺疊好收拾起來。

自己穿校服。

上學前的一些列動作,一氣呵成,全程不需要父母代勞。

到了幼兒園,像小花自己背書包拎便當的孩子比比皆是。就算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可沒有誰需要父母幫忙。

日本家庭教育的理念中,特別鼓勵父母要放手

孩子能做的事,讓孩子來做,就算有難度,只要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儘可能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機會。

如此教育,難怪日本孩子從小就體現出超強的獨立性和忍耐力。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好,甚至還能經常幫父母分擔家務活。

有調查顯示: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

一定程度上,這也意味著從小能積極參與到家庭事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孩子,未來取得成功的機會將遠遠大於習慣依賴別人的孩子。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後,堅定的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因為,他的母親就是這樣教育他,因此他在很小的年紀就會下廚,還經常帶自己做的飯給同學們吃。

《塔木德》有一句名言:“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在鏡子裡,那就是你自己。”

它背後蘊含的處世智慧是,孩子要從小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幫助到自己,靠別人來逃避責任的做法絕對是天真的幻想。

唯獨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在任何條件下,靠自己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憑藉自己的能力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社會中生存下去。

相信從小就懂得獨立自理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比別人差。

03

給孩子任何東西

不如教會孩子生存技能

我們做父母的,總想傾盡一切為孩子付出,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會毫不猶豫的出手。

這種“包辦式”的教育,很可能會成為孩子的絆腳石,阻礙他前進的腳步。

有時候,咱們不妨放手,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讓他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做這三件事:

第一,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給孩子做事的機會,不僅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也是提升孩子自尊感的過程。

當他透過動手,發現自己能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某些事情時,比口頭上誇獎他的成就感更大。

所以,讓孩子做哪些事情呢?人民日報曾發表一份《孩子學做家務年齡表》,可供大家參考借鑑:

讓孩子自己成長,是對他的未來最好的保障。

第二,允許孩子犯錯。

文章開頭的影片裡,應採兒建議由Jasper來洗碗時,外公一臉“不要吧”的表情。

他擔心Jasper做得不好,等下大家還要幫忙善後,特別麻煩。

這種態度,恰恰是很多孩子做事不積極的原因。

父母不給他犯錯的機會,甚至嫌棄他做得不好,越幫越忙,如此一來,他的動力就大打折扣,慢慢不願意再做了。

要知道,孩子始終不是大人,做不到百分百完美。

允許孩子做不好,是對他的接納和鼓勵。讓孩子知道,只要他願意做,不管做得如何,都值得肯定和表揚。

有了這份允許,孩子才有做事情的動力和信心。

第三,父母做好示範,尤其是爸爸。

孩子勤不勤快,願不願意做事情,跟父母的榜樣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傳統“女主內男主外”的家庭觀念中,“媽媽任勞任怨包攬家裡一切事務”似乎成了常態,孩子見多了,也習慣把事情丟給媽媽做。

然而,爸爸若是可以積極主動承擔起家務,有助於讓孩子知道“參與家庭事務,人人有責”,同時還能提升孩子的性別平等意識。

前段時間,一個男孩吐槽媽媽睡懶覺的影片傳遍全網。

每天媽媽在家睡到11點,他和弟弟卻要早早起床幹活,彷彿放假的是他們的媽媽。

然而,網友們卻紛紛站隊媽媽,認為這位媽媽太高明瞭,故意睡懶覺讓家裡的孩子們勤快起來。

所以,放開手,偷偷懶,不是“狠心”逼孩子幹活,而是把做事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在磨練中自由成長。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放手”中學會靠自己,掌握生存技能。

也希望每個父母,都懶一點,給孩子獨立成長提供捷徑,助力孩子茁壯成長。

25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68歲港姐冠軍被解僱: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