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天聊乾貨。

都知道“摩西讓紅海分開”的傳說?

影史也有一部電影,曾被《時代雜誌》評為:

繼摩西開闢紅海之後,最為壯麗的120分鐘。

甚至不是電影,是流行。

多少代年輕人成長繞不開的,20世紀流行文化地標。

先不說片名,你猜故事。

背景:一個國度,因王朝更替飽經戰亂。

主角:一名少年,家境貧寒又天賦異稟。

起點:因一封軍情機要,他被迫結束平淡生活,走向波瀾壯闊的冒險人生。

成長:拜名師,結夥伴,獲傳奇武器,修內功心法。從一名普通學徒,成為失傳門派的一代宗師。

轉折:主角經歷挫折,領悟宿命,發現在戰爭與政治的棋盤上,再大寫的“俠”字,也不過是命運的小棋子。

而少年真正的身世秘密,也被一點一點揭開。

......以上。

有點武俠?

不,它其實是“洋貨”。

一句臺詞。

出場自帶BGM——“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銀河系......”

答案,《星球大戰》。

上面這張是經典款,Sir再給你看一張更潮的——海報設計大師黃海,最新作品。

《星球大戰》“MASTER·致敬”中國藝術海報。

這是首次中國設計師受邀操刀星戰海報。

所以啊。

星戰,就是這種“老不死”的東西。

冷不防,就能又流行一把。

客觀說,它早已超越電影。

所以今天Sir要聊的,當然也不是你熟悉的電影劇情或人物。

而是星戰積攢了40年的美學、歷史甚至是政治黑幕(青年影迷不就愛拿這些social)。

換言之,身為影迷,你得補課了。

01

我不再認識你了,安納金

先說個1999年的小八卦。

《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上映當日,大洋彼岸的美國,220萬人請假去看首映。

你問票房多少億?

這麼說吧……全美因誤工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3億美刀。

《星球大戰》就是這種,以“國家賠本賺吆喝”,開啟的好萊塢商業大片時代。

基本沒其他電影能做到。

業內,哪怕多少內行表面雲淡風輕,表示不太care。

可幾十年來,一部《星球大戰:新希望》,仍是無數大牌導演如邁克爾·貝等的創作啟蒙。

商業倆字的背後,是小清新、小文藝難以望其項背的文化影響力。

說到這個詞你就high了?

星戰文化,當然不止電影裡的安納金和光劍。

它已經創造了40年不褪色的流行潮,衍生文化從全民領域滲透到時尚、哲學、政治各領域。

然後。

它就順理成章,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Sir是在錄影帶上初次看的《星戰》。

那還是遙遠的80年代,導致童年的Sir一度以為,哈里森·福特演的片都是世上最吊的(當年還有《奪寶奇兵》)。

但正式引進中國大銀幕的第一部,則是90年代末,《幽靈的威脅》。

票房,3300萬。

什麼概念?

僅次於國民喜劇導演馮小剛的《不見不散》,位列年度票房亞軍。

說個年代梗。

在當年,“絕地武士”的中文翻譯,還是“齋殆武士”。

……又齋,又呆。

但,還是看得Sir老淚縱橫。

這是影迷的感受。而對大部分拖家帶口的週末觀影人群而言,這個“遙遠的銀河系”並不算很近,甚至。

一直都有點水土不服。

Sir認識的硬核死忠粉,硬核到能夠奉原力為信仰、背誦銀河帝國簡史、熟練掌握語法倒裝,尤達大師的身高體重的......從來都是少數派,小眾文化。

大多數觀眾看完片後的反應,堪稱“霧水問題大集合”:

“原力就是氣功吧。”

“倆人咋還是親戚?一家人打啥打......”

“那電棍咋充電的?”(不是電,是鐳射!)

“……那鐳射咋能互相碰到?”

(實際不是鐳射,而是被磁場約束成劍形的等離子體)

但如今,開始有點不一樣了。

當星戰從純粹的美國文化,變成了全球文化。

在中國,當它從美學角度,首先流入頂流設計師手中。

它,就長出了“武俠”因子。

理解它,我們需要另一把鑰匙。

一把由中國人打磨出的鑰匙。

02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黃海的新海報,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啥?

是不是……這海報不太“星戰”?

不華麗,不宏大。

一人,一劍,黑色牢籠中打坐冥想。

有逼格,但有點冷淡。

但你若放大,細看。

嘶,好傢伙……

情懷全在細節裡。

上方的眼罩,是從黑盔看向窗外。

說是眼罩,更似牢籠(的視窗)。

畫面上,飛行器各有不同。

帝國軍標誌性的“死星”、殲星艦,和叛軍方代表的X翼戰機,還有帝國/第一秩序的TIE戰機……型號、戰姿,都相當細緻。

(黃海老師說不定也是死忠粉。)

整張海報主題,一頂達斯·維達的黑武士頭盔,化作牢籠,捆住主角。

粉絲可以搶答了:

恩,中間的人,就是安納金·天行者,整張海報就是達斯·維達的第一人稱視角。

但若將思維放開闊——中間的人,又可以是所有“成長中的絕地武士”

是觀眾,你。

是身為中國觀眾的,你。

黃海在採訪中,聊到了海報的設計理念: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張外國人認為的中國元素海報,而是以一個中國設計師所理解的星戰世界。”

所以在這張海報裡面,我們融入兩個第一次:

第一次以“內部”視角去凝視原力的暗面;

第一次以東方哲學溶入星戰文化的視覺理解。

關鍵元素,黑與白。

對應原力設定的黑白兩面,也對應傳統文化的陰陽兩極。

關鍵點是——平衡,絕非對立。

的確,星戰系列總是少不了臉譜化的正邪對立。

簡單到從光劍顏色就能辨別,黑白之間不可調和的敵我矛盾。

分別黑白的關鍵,則是原力傾向的不同。

黑暗原力代表了恐懼、憤怒等消極元素,是原始的純粹力量

光明原力是正義、個性等積極元素,能延伸出治療甚至永生力(死而不亡,化身能量存在),就像內功心法

少一樣,你都只是學徒,成不了MASTER。

絕地武士的使命,不是消滅黑暗,而是完成平衡。

安納金,便是典型。

被預言選中的他(Chosen One),曾被各種老師父親,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其使命。

但宏觀上,安納金也實現了預言。

他用毀滅“創造”了新的平衡。

屠殺了絕地聖殿,投身黑暗勢力的同時,也成為父親的他,一樣留下了新的光明力量——正傳的主角盧克。

盧卡斯不止一次說過“星戰”世界的野心:

“我總想用一種新的方式來闡述早已存在的宗教,用新方式來講一個神話。”

有著如此哲學追求的絕地文化,被中國傳統文化消化後,便成了:

道。

一陰一陽,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廢。

多匹配。

(甚至更工整,精巧。)

對於一個絕地學徒來說。

尚武為陽,可以是去掌握以一敵百的戰鬥技巧。

自省為陰,又可以是警惕和抵抗原力暗面的引誘。

修煉原力,即,修煉平衡的力量。

(而僅有一腔熱血是無用而危險的,這多像對一代代空有理想者的提醒。)

盧克向尤達大師保證,“我不怕黑暗力量。”

尤達則回覆:

“你會怕,你會怕。”

預示原力黑暗面,是他必須汲取,也必須警惕的力量。

正如這次“MASTER·致敬”藝術海報。

創作初衷:凝視原力,凝視自己

學徒身下,倒映出一襲黑色長袍倒影。

是黑暗力量的化身,還是成為絕地大師的象徵?

沒有答案,只有凝視。

凝視,即是選擇。

說到這,你別急著high。

曾經水土不服的洋貨,最終被我們消化、同化,成為“道”或“俠”的全新代言。

“俠”字,也只打開了星戰的冰山一角。

在俠的“浪漫傳奇”之上,還應該有些別的。

比如劍,人與宿命以及……

政治?

03

願“俠力”與你同在

一個關於“星球大戰”的標誌性政治事件。

1983年3月23日,美國。

“星球大戰”演說

為了在冷戰環境下創造太空戰術優勢,美國白宮制訂了《總統戰略防禦倡議》。

可為了營銷……

一份冷酷的戰略部署,被賦予了一個很high的別稱……

Star Wars Program,“星球大戰計劃”。

△ 時任“明星總統”里根

這麼玩,足以見證“星球大戰”全民性的魔力。

然而。

最不高興的人卻是喬治·盧卡斯。

1985年,盧卡斯影業發起相關訴訟,希望撇清關係。

為啥?

這個借星戰包裝的政治(戰爭)行為,恰恰是星戰一貫反對的“戰爭政治”

來,重新回憶星戰的背景設定——神話般夢幻的冒險故事裡,穿針引線的,全是陰險狡詐的政治鬥爭。

反派代表,帕爾帕廷(幾乎是星戰全系列的最大反派)。

生動詮釋了上兵伐謀。

整個前傳三部曲,老頭就幹了一件事。

推翻民主議會制的銀河共和國,建立專制獨裁的銀河帝國。

與手下分別扮演戰爭雙方,自導自演,發起“克隆人戰爭”

收人心,揚威名,斷後路。

最後在掌聲中,收繳整個銀河系的自由。

這樣的文明浩劫,是電影中的神話,還是?

當然是人類歷史中一再重演的。

各種大悲劇。

而絕地武士團的悲劇底色,又代表什麼?

當這些實慘傻白甜死的死,藏的藏,反而開啟了星戰真正的史詩感。

在權力遊戲的棋盤上,老兵不死。

持劍衛道者,也許一時抵擋不過宿命與時局。

但人類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總在經歷挫折後,才能像冰山浮出海面。

終點,當然不是少年掌握了權力成為惡龍。

星戰會為他們留下最後一筆浪漫色彩,如武士道中櫻花凋落的隱喻。

絕地武士終點面對的,不是獨裁,不是死,而是。

迴歸原力

所以,你別誤會。

Sir想說,星戰不只是政治比喻。

而是人類的理想比喻。

是被殘酷擠壓後,類似絕地武士般死而無愧、死而無悔、死而不亡的信念。

這時你說什麼“原力與我同在”,或“俠力與我同在”。

都是一個意思。

況且,英雄們並不孤獨。

一個信念,匯聚著一片江湖

有反抗暴政的義軍、高舉反旗的貴族公主、放蕩不羈的走私犯、洗心革面的幫派頭目......

甚至是兩個機器人,一個不會說話,一個只會說話。

有了江湖,便有了無數故事的可能。

才有了開頭那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銀河系......”

盧卡斯這樣解釋這句話,它其實是說給每一個觀眾聽的。

因為“曾幾何時,在你的夢想之中......”

而這個幻想世界中,閃耀光芒的何止一柄光劍?

除了正傳系列。

外傳、劇集、動畫、遊戲、小說......

這片原力宇宙,總在不斷迎來新的俠者傳奇。

比如口碑甚好的電影,《俠盜一號》。

它開始,僅僅是首部曲中的一句序言。

反抗軍的間諜,竊取了帝國終極武器“死星”的設計圖......

卻被細細講述,成就了一個屬於草莽,最慘烈也最熱血的英雄故事。

當然,也包括最近大火的《曼達洛人》。

一個畫風迥異的星戰世界。

笨蛋死無全屍,強者刀口舔血。

主角“那個曼達洛人”(The Mando),甩開了非黑即白的道德束縛。

時而兇狠,只用子彈說話。

時而仁義,鋤強扶弱,義不容辭。

善惡混沌中,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英雄”一詞,再次擁有值得玩味的可能性。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

17
最新評論
  • 楊紫與李現領銜,《國色芳華》如何以實力演技碾壓「滑水劇」?
  • 吳京曬8000萬豪宅,裝潢簡潔樸實,與上億身家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