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摔跤吧!爸爸》是我最喜歡的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的代表作,這部在豆瓣獲得9分的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編,它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一位強勢的國家摔跤冠軍馬哈維亞,為了讓女兒幫他完成贏得世界級金牌的夢想,不惜剝奪了兩個女兒的快樂童年,讓她們日復一日地進行煉獄般的魔鬼式訓練,一路鞭策著女兒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走向人生巔峰。

這部電影裡被很多人打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籤:比如,“狼爸”、“勵志”、“控制型父母”、“鷹式教育”、“密集育兒”等。很多父母開始反思:作為父母,是應該讓孩子享受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還是該不斷地打磨孩子,犧牲童年快樂來換取孩子的卓越?

孩子的童年,快樂重要,還是努力優秀重要?

片中的父親馬哈維亞態度很堅定:比起快樂,讓孩子優秀才是排在第一位的。

他也是這樣堅定執行的。

當時的印度,女子摔跤並不普及,極少有家庭會把女孩送去學摔跤,馬哈維亞最初也想有一個兒子能幫助自己完成夢想,但當他的妻子連生了四個女兒以後,他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但當鄰居帶著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兒子來告狀,說他的女兒下手太重時,馬哈維亞發現了女兒的摔跤天賦,他像一個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女孩也一樣可以練摔跤,一樣有機會拿金牌。

馬哈維亞當起了女兒們的教練,開始了對兩個女兒的魔鬼式訓練,他讓她們每天5點就起床跑步,做各種體能訓練和摔跤訓練,除了飲食控制,還取消了孩子們的所有娛樂活動。

兩個女兒想出了各種辦法逃避訓練,比如,調父親的鬧鐘,反覆弄壞摔跤場地的燈,假裝受傷,但馬哈維亞並沒有要停止的意思,女兒抱怨說穿著裙子跑步太費勁,他就讓妻子用侄子的舊衣改了兩套方便運動的衣褲,女兒說經常在泥裡摔,她們的頭髮長滿了蝨子,他就不由分說地咔咔剪掉了她們的長髮,讓她們看上去像兩個假小子。

妻子心疼女兒,她質疑丈夫:“我們的女兒不該為了你的夢想而放棄她們自己的人生。”

馬哈維亞堅定地說:“給我一年時間,這一年裡,你不要插手我的事情,一年之後,如果是我錯了,我會永遠放棄我的夢想。”

村裡的人都在看笑話,說閒話,在他們看來,女孩只要學學做家務,以後等著嫁人就好,摔跤根本不是女孩該乾的事,也不可能成功。

但馬哈維亞並不理會這些,他創造一切條件來達成目標。

他跟妻子宣佈:“從今天開始,別再讓吉塔和巴比塔再做家務了,她們是天生的摔跤手,從今以後她們要做的只有摔跤。”

他嚴格控制女兒的飲食,不允許她們再吃辛辣和油膩的東西。家裡窮得叮噹響,米都快買不起了,他卻要給女兒買雞肉,從未下過廚的他,硬著頭皮照著食譜給女兒燒雞肉,只為給孩子增強營養和體力,此時,他儼然成了專職營養師和廚師

他想讓孩子進入摔跤場練習,卻遭到了拒絕,因為沒有女孩進摔跤場的先例。於是,他自己找了一些木頭、竹子、泥土和稻草,在田裡DIY了一個摔跤場地。這時,他是一個全能的建築師

當發現兩個孩子對練互摔,一直沒有提高時,他把自己的侄子找來當女兒們的陪練。

當女兒們能輕鬆摔倒侄子以後,他又開始給女兒物色更強的對手,他帶著女兒去報名參加男子摔跤比賽,即便遭到嘲笑,他也要力爭機會,甚至不惜揮拳頭,女兒終於如願參加比賽,雖說最後輸了,但也從此燃起了鬥志。

之後,馬哈維亞帶著女兒一路征戰,從初級組一路殺進高階組,從區冠軍到全國冠軍,兩個女兒先後進入了國家體育學院,向著國際冠軍的目標邁進。此時的馬哈維亞,就像一位盡職的經紀人,為自己的明星開疆拓土,不斷地提升她們的價值。

馬哈維亞是一位非常嚴厲的父親,他的決定,不容反駁。對於女兒們的搗亂心思,他心知肚明,但他絕不讓步,他像一個冷血教練,看著女兒不斷地摔倒和煎熬,他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他心裡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要讓女兒拿到世界級的金牌

大女兒入選國家隊,要代表印度參加國際比賽,為了給女兒提供幫助,馬哈維亞來到國家體育學院所在的城市,租了一間破房子,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陪讀生活。此時,他是一個陪讀爸爸。

為了更好地輔導女兒,馬哈維亞讓女兒們每天早上5點過去,在天台給女兒做單獨訓練,為了幫女兒分析對手,他把女兒跟對手比賽的錄影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幀一幀地做記錄,找對策,為女兒提供戰術指導。

在大女兒決賽的前一晚,女兒問爸爸:“明天該用什麼策略呢?”

馬哈維亞給了女兒最重要的指引。

“明天的策略只有一個,孩子,那就是讓人們記住你。如果你拿的是銀牌,你遲早會被遺忘,如果贏了金牌,你就會成為榜樣,而榜樣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看看她們,如果你明天贏,勝利將不僅屬於你,也屬於千千萬萬像她們一樣的女孩,屬於所有被認為不及男孩,只能和鍋碗瓢盆打交道,在相夫教子中度過一生的女孩。明天的比賽是最重要的一場,因為你的對手不只是那個澳大利亞人,還有所有看不起女孩的人。”

此時,馬哈維亞從一個鐵血教練變成了女兒的人生導師

在大女兒的決賽當天,馬哈維亞被別有用心的主教練騙進儲物間鎖起來,無法到現場支援女兒比賽,但大女兒最終頂住壓力,在最後的幾秒完成了完美的一摔,捧得金牌。遲到的父親說出了那句女兒已經等了十年的話:“你是我的驕傲!”

用快樂的童年,換孩子將來的成就,你願意嗎?

馬哈維亞改變了女兒的人生軌跡,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她們不用去面對多數印度女孩的宿命

“從出生起,就註定要與鍋碗瓢盆為伍,整天有做不完的家務,為減輕家裡的負擔,14歲就要出嫁,被送到一個從未見過的男子面前,為他相夫教子度過餘生。”

馬哈維亞把女兒的成材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這一路上,不斷地依據女兒的需要,切換著自己的角色和任務。

這位父親的故事,你會不會覺得既熟悉又親切?

馬哈維亞所做的,不就是很多雞娃的父母正在做的嗎:為了孩子的教育,花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砸儘自己所有可以利用的時間陪讀陪練,努力為孩子創造學習環境,為孩子規劃成長路徑,尋找學習方法,不斷地糾錯,不斷地整合各種資源,為孩子尋找提升途徑,只為讓孩子變得更強更優秀,在未來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即便是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也在所不惜。

這是我們熟知的故事,與鋼琴家郎朗的成材之路何其相似。

我們會傾向於把這種父親稱為狼爸,而把這種教育模式稱為鷹式教育

這種看上去有點殘酷的雞娃模式,一度受人詬病。

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孩子,雖說有一部分成為了優秀卓越的人,實現了人生的逆轉,孩子成年後也因此感激父母,但還有很多孩子,在這種模式下壓抑,甚至崩潰,他們對父母沒有感激,只有濃濃的恨意。

寫在最後

我們都希望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希望自己能從育兒的軍備競賽中抽離,像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芬蘭父母一樣,用自由的教育態度,不逼孩子學習,讓孩子從小沐浴在陽光裡,享受著愛、自由和快樂,充分地釋放天性和創造力。

但事實上,這很難。

孩子的童年呈現的狀態,跟一個社會的競爭程度是息息相關的。在競爭比較小的社會裡,如芬蘭和瑞典這樣的國家,父母多是放任式的,可以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而在當今,很多國家,如美國、日本和我們的國家,競爭激烈,這導致直升機式的父母越來越多,父母為了增強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多采用密集式育兒的方式,傾盡全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大力投入,這種投入,既有經濟上的,也有時間精力上的,這大大蠶食了孩子和父母的時間,也大大減低了孩子童年的幸福指數。

其實不論是放任型的父母,還是熱衷雞娃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成長,但眼前的快樂和未來的利益如何去權衡?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側重點,不論是放任模式還是雞娃模式,都無所謂對錯優劣,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片中爸爸馬哈維亞,他雖說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童年,但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建立在孩子們的天賦之上的,而且他給了自己和女兒們一年的期限去緩衝,用一年時間發掘女兒的潛能,而女兒也在不斷的進取和成功中將目標內化,最終走向成功。

44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大秦賦》之桓齮:多次率軍攻打趙國,最後被李牧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