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霸凌去拆解《少年的你》,顯得小了。
雖然片子裡不止一次地出現了符合霸凌這一定義的畫面,如陳念被打、被剃頭、被扒衣服、被錄影。
但霸凌並不是只存在於某一年齡段的行為,人與人之間基於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一直彌散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是弱肉強食行為的進化式延續。
只不過,相比於少年霸凌肢體上的暴力,成人社會的霸凌,被文明軟化過,被成功和失敗的社會學定義馴服過,早已經默契為一種不怒自威的人生潛規則。
《少年的你》好就好在拍出了那種倏忽急逝的少年感。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後的天真。
少年不僅僅是一種時間狀態,更是一種人生狀態,是孩子與大人的臨界點。
一些孩子式的東西,已經開始坍塌,但那些大人式的東西,遠還沒有建立。站在成人世界的門檻,少年人面對的是,一地瓦礫,一片荒涼。
他們曾經堅信的和他們現在看到的,不再是同一種東西了。成年人曾經用書本教育孩子應該相信的,在孩子成長為少年時,又用成人的行為以身作則地否定了。
如魏萊父母,用一個成功者的言行所示範的。如陳唸的母親,用一個失敗者的消失,所傳達的。
這不再是你們曾經允諾給我們的世界,少年人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善惡觀,撞擊到複雜的成人判斷標準,發生了扭曲、變形。
所以,躲避,是少年的常規動作。
有的躲避動作是有形的,如要債的人,在門外砸門時,陳念躲到了桌子下。有些躲避是無形的,如高考,“高考完了,就是大人了。”
再比如陳念總是戴著耳機,小北總是套著連帽衫。他們以為躲進自己可以躲進的世界,就可以避開成人世界的複雜,這是少年人負隅頑抗的天真。
他們以為煎熬總有收束的時間,比如高考結束。他們相信煎熬之外,有一個烏托邦,如考到北京去。
所以他們不情願又不得不甘願呆在上了鎖頭的學校的大鐵門裡,呆在安裝了鐵柵欄的教室的走廊間。他們和老師一起狂熱地呼喊“我們終將成功,我們必定輝煌”。
少年的天真,因為還佈滿著希望,而顯現出致命的絕望的光澤。就像小北製造強姦陳唸的現場,被趕到的警察摁倒時,流淌在眼角的那滴眼淚。
少年的迷惘,因為無法解釋的痛苦,而顯現出觸目驚心的幼稚的底色。就像陳唸對找上門的警察說,“我明天還有兩科考試”。
他們註定了失敗的勝利,千瘡百孔又光芒四射。
02
《少年的你》拍出了少年張望成人世界時的惶恐和渴望。
這是一個人一生中僅存於少年時候的生命之癢。
成人世界的複雜,令少年人頓住了腳步,鄭易就說,“特別愛睡覺,有些人,有些事,不想看見”,陳念則會想,“當大人會好一點,記性會變差。”
就像少年對性的恐懼和渴求,他們害怕那種慾望的湧動,但又為這種起伏的慾望而隱隱歡喜。他們覺得愛一個人,是一種美好的甜蜜,但又為這種甜蜜背後慾望的汙穢而羞愧,同時也為戰勝慾望而生出一種驕傲感,所以小北要陳念寫下,“陳念欠小北一次”。
少年面對人性的幽微,有如驚弓之鳥。
所謂霸凌,只不過是人性的一次次收緊與彈出。無論是在陳念那裡還是觀眾這裡,魏萊等人的霸凌都是人性的惡。
那些傳遞手機裡陳念母親資訊的同學們,不會真正地像魏萊那樣去霸凌陳念,但他們的交頭接耳和竊竊私語,已經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參與。
在人性每一個轉折處的明滅裡,霸凌行為的底色都不一定是純正的惡,也可能是一種從眾心理下的不自覺,一種情緒無法形成真正共振下的無意識。
可是,少年時,渴望獨處,可也害怕被群體拋棄。
那個被群體意識冷落的少年,就成了陳念和小北。
少年純潔,是大人的想當然。同樣,少年的邪惡,也可能是曾經是少年的大人們的偏見。
所以還站在少年尾巴上的警官鄭易和已經是成人的同事發生了如下的對話,“沒有人是會為了誰而背上強姦罪和殺人罪”,“我和你不會,但他們還是少年”。
所以,《少年的你》並沒有試圖去排查那些撕扯背後的原因,魏萊父親、陳念母親、小北的父母,因為不同原因而造成的社會教育的缺位,應試教育考核下秩序的灼熱和冰冷,是這些結果的原因,但遠不是根本原因。
或者說,只不過是那個永恆的原因,在時間作用下的再次彎曲。
所以,少年時,我們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
陳念高考,這是她改變人生的一次機會。小北入獄,也是一次高考,他們用不同的方式經歷自己的高考,上自己的大學。小北和陳念約定,“等你大學畢業,我就出來了。”
可是,會嗎?
陳念和小北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間裡接受訊問,對成人屢試不爽的離間,在兩個少年這裡失效,他們不可思議又不可動搖地信任對方。
陳念最終被鄭易所瓦解,不是因為恐嚇而潰敗了防線,而是為小北的安危而甘願獻出自己。
在探視室,兩人一句話都沒說,又好像已經說盡了這人世間的一切。
這是獨屬於少年的一種脆弱的堅硬,一種堅硬的渺小,一種渺小的偉大,一種偉大的脆弱。
03
《少年的你》中對少年的理解,仍然是成人式的。所以特寫和背影的鏡頭居多。
只有對臉的特寫夠多,才能讓觀眾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少年的你》說的是人,不是事。
這世界上事情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成人的事與少年的事,只是發作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每一個少年和成人都不一樣。他們值得被銘記和書寫。
少年的眼睛裡,還有未經馴服的野生的光,而成人的眼神,就像動物被殺之前,沒有表情。
或者說每一個少年都是一個少年,而每一個成人都是一樣的成人。
但這並不意味著《少年的你》沒有問題,相反,《少年的你》問題還很大。
比如,表演上的用力。
用力不是一個貶義詞,但一直用力,試圖從一個高點再製造一個高點的用力,就生出青筋暴露的觀看疲累。
一個好的表演不是一直繃緊,而是快與慢、柔與剛、收與放的有機結合。
比如,敘事上的散亂。
在電影的語境裡,需要將少年這個概念具化為某一種行為。概念可以抽象,但表達需要具象,但《少年的你》仍然是就少年說少年,所以作為一部電影,《少年的你》在霸凌、虐戀、謀殺幾個主題層面上搖擺。
就長矛指向的到底是教育還是人性,也曖昧不清,導致對影片的共振只能停留在各個片段的情緒上,而不是整體的主題表述上。
比如,表達美學上的撕裂。
《少年的你》裡,有很中國式的表達,如根據模擬成績換座位的畫面。但也有很文學化的表達,如共生共犯的設定。
兩者不是不可以共存一室,但不可以像現在這樣,在美學上如砂礫一般隔閡著。
可以給到7.5/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