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吧主播》是由楊天真發起,25名跨界女星加盟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因為浪姐的熱度,讓我一開始對這檔播姐期待滿滿。
堅持看完7期後,只想說:對不起,打擾了。
從優酷熱度第1降到第11,這群姐姐徹底整垮了這檔節目。複製浪姐的形式又融合自己的模式,這樣的“雜交”註定失敗。
首先、節目嘉賓不夠格。
來看看這次的播姐團:
高秋梓、李藝彤、林小宅、上官喜愛、許馨文、許楊玉琢,女團成員佔了6個位置。
她們是流量的代表,但自身能力不足以撐起綜藝,簡單來說就是缺少綜藝感,除了跟在“大佬”身後奮鬥,一個人基本上沒鏡頭。
幾期下來,除了高流量的李藝彤,賣衣服出身的林小宅和有個性的上官喜愛,其他三位早早淘汰。
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沒看點沒收益,留著幹嘛?
蔡少芬、陳法蓉、李彩樺,中國香港的演員佔了3位,其中2位港姐成節目的一大看點:蔡少芬的港普加上和陳法蓉的神仙友誼倒是可以吹一波。
至於李彩樺,本身賣貨能力可圈可點,可是突然缺席最新錄製,和葉璇一起“消失”,節目組也沒有給任何迴應,這剪輯真迷。
小道訊息說李彩樺因為離婚風波沒有來錄製,至於下文,誰也不知道。
當然內地演員也不少,黃奕、王琳、葉璇、麥迪娜、趙奕歡、宋美娜、許雅婷、宋芳園、劉美含、於莎莎,10位新老演員齊聚一堂。
裡面除了黃奕、王琳、葉璇有點地位,其它演員基本上沒流量。於是節目組強剪輯黃奕和葉璇的“衝突”吸引來一波熱搜。
可惜好景不長,葉璇退賽後這檔節目再無水花。
還有其他跨界明星:歌手何潔、喜劇人思文、主持人汪聰、司雯嘉、模特陳碧舸、女排薛明。
我猜節目本身的目的是想把各類觀眾都拉過來看,憑藉她們本身的人氣帶一波節奏,沒想到被反撲。
她們都不是什麼領軍人物,哪來什麼人氣?
何潔經常因為孩子負能量上熱搜,思文離婚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汪聰、司雯嘉在主持界咖位也不大,陳碧舸除了學歷在節目裡頻頻拉低路人緣,薛明遺憾一輪遊。
再看《浪姐》陣容,不僅有寧靜、伊能靜打頭陣,姐姐們背後的男人也不容小覷,黃聖依、張萌等等,哪一個拿出來不是牌面兒?
未開播早已期待值滿分,開播更是引來全國關注,每一個姐姐都是一個熱搜,這樣的火爆程度,不是一般節目能夠複製。
其次、定位人群太小。
什麼叫一眼看到未來,這個節目名字就是“一大敗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講直播,對於不愛直播的人群來說,根本不會點開,一下子丟失一群觀眾,那麼播姐的意義是什麼呢?
大概是節目發現了這個BUG,不知道什麼時候多加了一個小標題:能說會道的姐姐。不過播到現在才改名,未免為時已晚。
再來說說這檔節目的內容。
一開始我覺得是普及直播文化,後來我把它當成競技比賽,結果最新一期變成了扶貧。這樣的時間線把我整糊塗了。
把它當成直播文化的輸入,它似乎除了第一期解釋了一點點直播行業,後來完全不提。把它當成競技比賽,它的競技感不強,除了黃奕、蔡少芬有點人氣,其他人都是綠葉,毫無PK的懸念。要是把它當成扶貧,那麼前面幾期又在幹什麼?
做什麼就要專攻一點去做,這樣東弄弄西弄弄沒有主題,節目自然立不住腳。
就拿《極挑》《奔跑》這種IP,要麼做公益篇,要麼做主題篇,你什麼都取一點來做,就像一個大雜燴,反倒是失去了固定的觀眾群體,拉新就更難了。
總之,把握不好輸出節奏很難留住觀眾,要是把重心放在奮鬥那就都剪輯姐姐奮鬥的東西,好歹鼓舞大家去奮鬥,不是麼?
反觀《浪姐》,名字就夠霸氣,打著乘風破浪的旗號開始一場未知的冒險,從節目設定到姐姐們的表演內容,哪一樣不是讓人目瞪口呆?
為了讓節目的受眾群體更廣,她們採用了唱歌跳舞的表演方式,這是20+最愛看的表演型別,而30+、40+的姐姐能從中感受到女性的力量。
這樣的包容性早就甩播姐好幾條街,難怪它的熱度直線下降。
最後、揭露直播間的“黑暗”
如果說《浪姐》讓觀眾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那麼播姐讓我們看到了直播的“黑暗”。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節目組本意大概是想展現姐姐們直播背後的不容易,結果奮鬥的感覺沒展現出來,倒是消耗姐姐的名氣。
就拿選品來說,她們只能從固定清單選擇,為了競技成績,都在選擇利潤高好賣的產品,那麼它的實用度以及價效比呢?
這樣為了賣貨而賣貨,還想讓觀眾心甘情願掏錢包?未免把觀眾和粉絲當成傻子,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直播翻車其實不少見,連頭部主播薇婭李佳琦也無法倖免,而這群播姐毫無直播能力就想帶貨賺錢?拼命對著鏡頭讓大家買買買就完事了?這節目的bug有點大。
綜上所述,這是一檔不合格的“低配版浪姐”。
創新是好事,但是瞭解觀眾是前提。
我們在不斷宣傳女性力量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掌握這個度。《浪姐》的火爆是時代給予的,它是不可複製的,即使《浪姐》後傳打著浪姐IP也一樣撲街,何況創造新的節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