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午間,電視劇《拆案》正版影片平臺上線首播。該劇由董璇和谷嘉誠兩位演員主演,張雨綺和喬振宇等人,則在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客串了重要角色。該劇定位於民國探案劇。不過,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多集內容來論,《拆案》缺少劇情的豐富看點,懸疑性不足,而幾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商榷。
先說《拆案》的故事看點太少的問題。民國探案劇,本身就有題材缺陷。因為探案這個故事內容,必須要反覆強調,對觀眾構成洗腦,讓觀眾覺得故事講的都是真的才行。但是,民國題材的探案劇,本身的時代背景就容易出現一種虛假感。這種虛假感,直接削弱了劇情的真實性。因為,大量的破案類的電視劇作品,都是當代劇比民國劇好看,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當下背景的這類劇作,更具備真實既視感。
《拆案》定位民國背景,造成了劇情真實屬性的巨大喪失。這是該劇失敗的其中一點。其實,部分民國探案劇,也因為較為不錯的真實感追求,亦能獲得觀眾肯定。在這部《拆案》當中,主角炫技的內容太多,主角穩穩生活在地面上的內容太少,造成整部電視劇缺少真實感。這是《拆案》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從創作源頭上來講,就定位於虛假了,造成觀眾從審美情緒上,就認為它們是鬧著玩的,一下子就把移情途徑關閉了。
與此同時,作為探案劇,這部《拆案》在懸疑推理的敘事技巧上,嚴重不足。較為不錯的敘事技巧的懸疑推理劇,總是能夠用自己的懸疑點帶著觀眾走。這需要編劇嫻熟於胸的敘事節奏感,同時也需要給觀眾下鉤子的意識。所謂的下鉤子,就是懸疑點的層出不窮,而不是一個懸疑點結束之後,很久出不來第二個。像《拆案》這部電視劇,不好看的原因,重要的一項,就是懸疑點太少,且不密集,劇情節奏都“掉線”了,下一個懸疑點還沒有跟上。
尤其重要的,是破案的最終環節,需要一種意料之外,和有效反轉。從《拆案》前四集的劇情來看,第一個破案故事,並未帶來觀眾意料之外的內容。等於說,所有的“鬧鬼”事件,實際上都是在觀眾的意料之中。尤其最後的反轉,多少有些強弩之末、胡編亂造的味道了。案件本身也沒有啟發價值。這就造成整部電視劇的賣相不好了。
以上是該劇劇情看點、編劇創作水平等方面的問題。對於《拆案》而言,它的第一次敗筆出現,其實是在張雨綺登場之後。張雨綺聲音沙啞,這種特色,放在《白鹿原》或者《妖貓傳》當中,都是非常不錯的看點特色。但是,放在這部《拆案》當中,卻無法形成看點,反倒是成了槽點。這種沙啞的聲音,對觀眾造成了情緒上的摩擦劃痕。顯然,這種狀態的出現,與導演的現場排程和劇情的氛圍調動,都有直接關係。
《拆案》沒有用好“張雨綺”這張王牌。與此同時,該劇也沒有很好的調動董璇的演技。董璇不應該屬於演技差的女演員。但是,在這部劇作當中,她呈現了一種遇弱則弱的狀態,在和男主的大量對手戲當中,董璇的臺詞不過關,表演不過關,往往以一種面無表情的方式出現。這是較為奇怪的事情。
董璇臺詞上的問題,是斷句的錯誤和情緒感的缺失。很多演員在表演任何劇作的時候,都是一種於正式古裝劇的演法,尤其在臺詞斷句上。幾個字,就斷出一句來。這種臺詞表演,好處在於,總不至於氣口太弱。錯誤則在於,不符合真實的人物說話語氣。把這種幾個字一斷句的方式拿到於正式的古裝劇當中,本身就是求假。但是,拿到《拆案》這樣的探案劇當中,背景就已經假了,演員還望虛假了演,就屋漏偏逢連夜雨了。
再說董璇情緒感上的問題。演員發音吐字,沒有情緒,彷彿這個劇情跟她沒有關係一樣。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董璇在這部電視劇當中,缺少更好的表情,更是缺少更好的臺詞情緒感。一切的橋段,都是在一種近乎木訥當中進行。當然,演員給情緒,過猶不及,但您不給,就根本達不到劇情要求。
說董璇遇弱則弱,實在是因為,《拆案》的男主角谷嘉誠實在是太弱了。這位演員作為主角存在,弱到什麼程度呢?明明一個橋段的戲眼是他的,他竟然呆若木雞地表演,讓戲眼活生生被男二號搶走。不是男二多會搶戲,而是男主實在太沒演技了。谷嘉誠離真正的優秀演員,還有很大一段路走。他目前的表演水平,亦不必大費周章地去論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