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聽說你要開演唱會了,我可以去現場嗎?”

電影《擺渡人》劇照

《擺渡人》電影中的這一情景——校園歌手馬力和生病的小玉之間的約定穿過虛幻成真了。

鹿晗兌現了承諾。

微博截圖

回頭來看,當時那場電影情節,像是一個隱喻,完美地契合了現在。

電影中,剛出道的人氣校園歌手馬力,做客一檔電臺節目。生病住院的小玉,沒有什麼朋友,馬力的歌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撐。她躺在病床上,把收音機貼到耳朵上,聽得認真且投入。聽眾來電環節,小玉撥通了電話,發生了開頭那場對話。

演唱會當天,大雨傾盆。小玉趕到時,演唱會因天氣取消,她手裡拿著馬力的海報呆站在看臺。回頭的瞬間,馬力撐傘而來,“約定好的事情不可以反悔,我等你好久了”。

小玉獨享了那場演唱會。

回到現實,醫護粉絲們成了“小玉”。她們在疫情期間衝在一線,希望疫情結束時“可以去看你的演唱會”

時間過去大半年,當時微博上的那條資訊早已在資訊洪流中消失,人們都習慣了被接踵而至的熱點沖淡了記憶,而他們的偶像還記得這個願望。

在“貴圈真亂”的生態中,這樣一次沒有炒作,沒有宣發的暖心之舉,可以算得上是娛樂圈裡難得一見的良性互動。

“我可以去看你的演唱會嗎?”

沒有人不會記得這一年。2020年,不管對誰來說,都是值得銘記的一年。疫情在武漢肆虐的年初,整個社會都“後撤”,醫護人員反向行之。

危機的時刻,我們總有一種許願和實現願望的強烈衝動。2月份,“鹿晗超話”裡一位醫護工作者寫道,“離過年好久時就想好了2020年的新年願望,一是存錢,二是去看你的演唱會。結果後面疫情出現,我們科成為指定的發熱病房,我必須要上班……希望現在發還來得及吧,不過新年願望得加一些了,一是活著,二是疫情結束,三是存錢,四是看你的演唱會。”

微博截圖

還有粉絲說“來武漢第18天。我可以去看你的演唱會嗎?”配圖中,防護服把她包得嚴嚴實實,防護服背面寫著“我可以去看你的演唱會嗎?”

這像極了電影情境中,小玉對馬力的那句詢問,只不過現實的詢問沒有聲音,但現實中的“馬力”用行動做出了回答。

微博截圖

圖源微博

在這之前,鹿晗的公眾露面減少,粉絲們不明白正值年底各種頒獎、晚會的黃金期,他怎麼反而“消失了”。直到18日公佈了演唱會資訊和19日出現的熱搜,很多人才知道他在忙什麼。

正如一位粉絲所言“其實不明白,鹿晗圖啥呢,年底本來可以簡簡單單上幾個晚會,領幾個獎,唱首歌還可以增加曝光度。他卻消失好久,忙裡忙外沒人知道,終於在冬天給粉絲整出了一個巨大的驚喜——三巡演唱會。”

鹿晗是誰

“鹿晗是誰?”

鹿晗,北京90後小夥。18歲留學韓國,20歲被星探發掘成為練習生,2年後正式成團出道。2014年申請與韓國公司解約,回國發展。

鹿晗

在更多人的印象裡,他似乎是突然火起來的。後來,百度搜索市場部的人告訴經濟作家吳曉波說,“他是從大資料裡跑出來的。”

這個論斷無疑是正確的,但他沒點明的是,鹿晗“跑出來”所憑藉的大資料是他的粉絲們製造的。

中國娛樂工業發展遲,成形晚。彼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明星和粉絲間缺乏互動交往的技術和平臺,最多的聯絡就是演唱會、粉絲見面會這種低頻率的線下聯絡。此外,飯圈中女孩居多,但在早期,女性的力量和影響力遠沒有今日這般強大。因而她們對明星的“塑造”能力也遠不如今日。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粉絲和明星間的互動變得極度便利,粉絲可以全方位參與到明星的生活、工作中,儘管只是一種虛擬化的參與,但這也賦予了粉絲極大的參與感,從而增強了認同和歸屬。

另外,隨著90後一代女性性別權利意識的大幅提高,促成了粉絲將偶像移情為需要保護的物件的變化。“小鮮肉”審美風尚的形成,既有韓國潮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有了上述這樣一種社會文化支援。

EXO

鹿晗的外形符合這種審美風尚,因此在初期吸引了大批粉絲。所以很多粉絲談起“粉”鹿晗的經歷,都會說“始於顏值,終於人品。”

這些強大的影響力和粉絲的行動力,被稱為“鹿晗效應”。

幾年前,吳曉波這樣描述鹿晗的粉絲們——“他們很專業、很有組織、甚至商業化。”他們圍繞著鹿晗形成了一個鬆散且又緊密的組織。

但鹿晗和粉絲之間是相互的。他們之間已經跳出鮑德里亞消費文化理論中,粉絲和偶像之間企圖透過“消費”和“佔有”的方式獲得一種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模式。

鹿晗寵粉在娛樂圈是出了名的。時常回應粉絲的請求,演唱會門票堅持原價出售,拒絕黃牛票、為粉絲定製衛星,收集願望發射到宇宙、演唱會結束時包車送粉絲回家、鼓勵身處艱難情景中的伊拉克粉絲、為避免粉絲氪金關閉打榜通道、邀請醫護粉絲免費看演唱會……粉絲們看到的是,在他們投入精力和喜愛的同時,鹿晗沒有理所應當的享受,而是做出了迴應。

在粉絲和偶像的關係中,這可能算得上一個榜樣。因為,儘管粉絲會狂熱,但在這種關係機制裡,他們沒有表現出戾氣和狹隘。

社會互動

當代的“偶像崇拜”與視覺時代的興起分不開,隨著影象的泛濫,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從以往的文字為主,全面轉向了視覺化。因為它刺激著我們產生最敏感、直觀的感知方式,也符合人的認知惰性——相比於抽象的文字,視覺化呈現更容易讓人最快知曉某物某事的“模樣”。

跟以往粉絲們透過作品來錨定偶像不同,當代的偶像首先奠基於影象化的外形,然後再透過人格和作品來穩定和增加粉絲人群。

這種影象化的崇拜,容易導致非理性行為的出現,所以偶像能和粉絲、社會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互動極其重要。

回顧娛樂圈,反例並不缺乏。像今年鬧的沸沸揚揚的“227大團結”事件,就是個反面的典型。極差的社會互動導致網路戾氣充斥,許多無辜之人和平臺受到牽連。雖然不少人以“粉絲行為偶像不應該買單”辯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粉絲群體發動大規模的報復行動時,偶像及其團隊不可能毫不知情。作為被擁護的中心,理應對這場為自己而發動的“戰爭”有一定的利害判斷,而非坐視不管。

《檢察日報》此後對事情的發聲一錘定音——漠視自身社會責任的偶像,都是失格的偶像。

微博截圖

時常有人發問,為什麼對社會貢獻巨大的科學家和專家學者,得到的關注和經濟收入,沒有一個娛樂明星多?這是時代的特徵,過分計較沒有必要。但娛樂明星作為被社會大眾追捧的偶像,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示範作用,卻非常有必要計較。

偶像應該是榜樣的力量,人們喜歡偶像是因為他們具有自己缺乏的良好品質。不管追星行為本身出於什麼原因,導人向“好”,應該是偶像理應承擔的義務。

鹿晗這次兌現對疫情醫護人員的承諾,儘管只是對粉絲的一種迴應。但因為偶像身份和當下社會狀態的特殊性,這件事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前線的醫護人員是這次“防疫”中的英雄,對他們給予回饋,無疑是一次極具正能量的社會示範,也是一次良好的社會互動。

無意捧高誰和踩低誰,在影象化的“擬劇”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臺前”和“幕後”,已經很難判斷一件事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本身。我們不能奢求每一個偶像都真心誠意、全力以赴地承擔社會責任,但最起碼要進行正確的價值示範。

《擺渡人》中,馬力和小玉通話的結尾,馬力告訴小玉“時間一直向前,沒有盡頭,只有路口,千萬不要放棄啊。”

這句話也送給所有的偶像們,時間的路一直向前,希望大家不要走錯路口。

作者 | 何森

編輯 | 黃靖芳

排版 | 嗡 嗡

11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德雲四子”亮相《星光大賞》,角兒們的表現驚豔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