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迎來的2021年,將是追星女孩最繁忙的一年。
光是目前定下來的選秀綜藝,似乎就有六七個了:《青春有你3》、《創造營4》、《亞洲超星團》、《華彩少年》、《熱血沸騰的弟弟》.......
全網追星,請問這額度,明年該如何用?
競技偶像真人秀
今年,塌房的偶像愛豆多的數不勝數。
前有周震南,後有黃明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網友每天都有新瓜吃。
可這依舊沒能阻止,從年中追到年尾的追星女孩們。
感覺《青春有你》、《創造營》明明才結束,下一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選拔。
為喜歡的偶像打call,似乎可以做一整年。
(害~追星女孩們真是花心!)
2018年《偶像練習生》開啟了我國新的男團時代,這也是國內首個偶像競技節目。
當時,張藝興作為發起人,帶著超高要求來了,而蔡徐坤也帶著熱度重新開始,一瞬間讓節目話題都頗高。
那時候的女孩們,紛紛為自己喜愛的愛豆打榜投票。
《偶像練習生》讓男團有了歸屬,女團的節目自然也不會太遲,《創造101》立馬提上了日程。
在這檔節目裡,小姐姐們不再單一,女團也不再被定位。
有了像男團一樣帥氣的說唱歌手Yamy,也有了業務能力強的孟美岐,當然少不了幸運的錦鯉本尊楊超越。
今年,比熱度要說第一的,一定是《青春有你2》。
作為《偶像練習生》第一季冠軍的蔡徐坤,回到“孃家”成為發起人,開啟新的女團夢。
可偶像選秀,卻不再純粹,熱度、流量才是王道。
好好的選秀,變成了八卦集聚地,《青春有你2》很好的便變成了“歡樂喜劇人”,整季選秀下來就記住了“小作精”虞書欣。
但如今,國內選秀不再像以前那麼火時,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就已經給許多製作人敲響了警鐘,他們開始轉變了策略,開啟了偶像時代。
唱跳是這類節目最基本的要求。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偶像練習生》一期三個多小時,能有一半時間說些有的沒的,後期更是將公佈選手排名作為一期。
對於大眾,提起蔡徐坤就逃不了籃球,朱正廷是人好,陳立農笑容甜,尤長靖能吃。
然而,他們也有著各自的特長,有的是唱跳俱佳,有的是舞蹈出身,但這些都不能成為熱點,似乎職業素養不再重要。
楊超越啥都不會,節目裡靠哭出名,出道後連一句“燃燒我的卡路里”還走調,幾乎沒有什麼作為偶像的優勢,卻因為熱度,火到現在。
像以往的選秀節目,在海選時,導師可能就會無情的將你拒之門外了。
如今,靠著人設、緋聞、黑料......這一類沒有能力的選手,也能作為偶像成功出道。
目前偶像式選秀,其實已經不算是真正的選秀節目了,反而是一場類似於帶有一定競技的偶像真人秀節目。
在丟棄實力,開始走向顏值、人設、家境......的比拼道路上,對於他(她)們來說,不知這是否是幸運的。
李宇春曾看著,即將出道的女孩們說到:“為夢想努力的感受是值得被銘記的。”
但也請記住現實:不是所有的夢想,靠努力都能實現!
真正的選秀節目
以前我們沒有愛豆,有的只是明星。
選秀節目,選的都是在某些方面優秀的人,偶像卻更多代表受追捧,被崇拜,兩者本質就是有著極大的區別。
2004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正式打開了“全民選秀”的篇章。
第一屆的季軍張含韻,未滿18歲就帶著“酸酸甜甜”走向大眾,那時候的盛況,是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很多明星都奢望不來的。
一夜之間灌輸著: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明星,夢想不再遙遠的思想,這讓第二屆《超級女聲》真正的火爆了起來。
從各區海選開始,報名的人就數不勝數,那時候的導師們也“不懂”什麼叫客氣,沒有那些有的沒的,直接就是劈頭蓋臉的點評。
很好的詮釋了沒有實力,那就是沒有站在臺上的資格。
最讓人印象深刻必定是柯以敏:
“你很牛嗎?放下你的身段!你以為你是王菲嗎?我說你就是個P!別唱了G吧!”“你別裝了妹妹!不要做影印機!”
現在,多了些“尊重”,卻少了些真話。
第二屆《超級女聲》讓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都走向了大眾,她們都是全民選出來的明星。
老人、學生、上班族都拿著破舊的手機,輸著官方資訊扣了多少個1毛又毛,只為在沒有網路的年代,給喜歡的選手投上一票。
不僅目睹了她們的成功,我們還真正參與了她們的成功,《超級女聲》實現了全民狂歡。
這種掌控自主權的選秀節目,在《超級女聲》之後,《快樂男聲》《加油!好男兒》都開始“復刻”。
但這一切,都沒有當時的盛況。
可選秀我們是認真的,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韓國男團、女團,我們有的只是本土化的明星。
實力代表一切,只有業務能力強,才會成為節目需要、觀眾期待的人。
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人們交流方式的轉換,韓流開始慢慢席捲而來,愛豆走向大眾,“流量明星”成為了時代的主宰。
從《超級女聲》到《創造營》,選秀模式的轉換,是屬於這個時代製作人新的進步,但實力似乎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全民選秀也變成了偶像養成。
處境尷尬的愛豆
今年偶像塌房事件一樁又一樁,是不是也代表著我們沒有以前選秀嚴謹了?
在人設的道路上,很多偶像還沒出道,就被公司安排的明明白白:你哪邊臉好看、你是富二代、你單身......
不光是公司,節目剪輯師也會為了熱度,給這些偶像來些不一樣的剪輯,這些都影響著大眾對於愛豆的判斷,也讓為了夢想的他們披上了枷鎖。
音樂不再是我們考量選手的標準,雖然都是歌手選秀,卻只是為了打造偶像而誕生。
《青春有你2》第一期堪稱大型選手茶話會,初舞臺我們記住了虞書欣的“哇偶~”,卻因為節目“一剪沒”,錯失一個了又一個實力唱跳歌手。
很多選手的演唱歌曲用不到四分鐘,但用了十幾分鍾講述自己的不容易。
像今年備受話題爭議的“緋聞女友”秦牛正威,網紅林小宅......都變成了節目組的熱點。
演唱不再重要,那些八卦帶來的流量似乎才是最重要的。
選秀模式的改變,讓受眾的群體也隨之改變,年輕人引領了時代的潮流,也改變了市場一定的偶像需求。
熱搜成為了這些偶像選秀目的,我們更多看到的不是實力的誇獎,而是誰誰誰吵架了,誰誰誰身材怎麼了。
不怪越來越多的明星吐槽:好事不出門,壞事上熱搜,還聽說是自己買的。
選秀為何還要看那些,真正該關心的不應該是選手的實力嗎?
這些偶像被帶偏,承受著很多尷尬的境地。
我們之前調侃:出道即失業!
國內的偶像很少存在團魂,有的是各自如何發展成功,明明是我們選出來的組合,團體活動卻少的不得了,合約到期分分鐘面臨解散。
這些團體因為業務能力不強,難以持續吸粉,被每年強力輸出的偶像選秀節目所替代,遺忘在大眾的視角里。
蔡徐坤就曾參加過《星動亞洲》,併成功出道,但因為組合沒有後續節目可上,合約又是問題滿滿,導致辛辛苦苦成團組員被“雪藏”。
這兩年國內組合因為合約糾紛、粉絲互撕的數不勝數。
相比較而言,韓國歸來的愛豆能力都要抗打的許多,像張藝興、孟美岐等,都至今火在大眾的視角里。
之前就有網友爆出,韓國SM的工作人員看了《偶像練習生》,表示:這要是在韓國,一個能出道的都沒有。
韓娛要的就是,多年前我們選秀追求的實力,但現在粉絲還會為,自己職業水平不高的偶像找藉口:“他很努力了!”
努力誰都會,但選秀又不是簡單的公益,觀眾都不是傻子。
多年前,我們有火遍大江南北的女團SHE,已經出道近20年了,仍舊人山人海。
我們也有著“五月天”、“蘇打綠”......這樣的男團,可現在能火十幾年的團體,少之又少。
這對於我們的樂團來說,是一種退步。
而那句響徹大江南北的歌詞:“想唱就唱,要唱的響亮,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只要我還能夠,勇敢的自我欣賞”,真的沒有變過。
如今,選秀不再是曾經純粹的選拔,出道也不再是成功。
不知國內那些尷尬處境的偶像們,以後的路該何去何從?
. END .
【編輯| 芷弋】
【排版 | 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