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前有沒有欺負過人,或者有沒有被人欺負過?”
這是電影《少年的你》中的一句臺詞,在接手一起校園暴力案件後,一位老警察向年輕警察發問。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沒本事被欺負的人,和有本事的壞人。”
這也是電影《少年的你》中的一句臺詞,面對剛剛遭受校園暴力的女孩,男孩對她說。
昨天,我去看了這部電影,就像這兩句臺詞一樣,這部電影直白而精準地展現了校園霸凌的食物鏈。
電影的開始,女主角為不堪忍受校園霸凌而自殺的同學蓋上衣服,還鼓起勇氣向警察揭發了校園霸凌的施暴者。
但是,她的善良和勇敢並沒有得到獎賞,也沒有讓校園霸凌停止。
相反,正是她的善良和勇敢讓她成為了下一個被霸凌的物件。
她被威脅、被辱罵、被毆打、被玩虐、頭髮被剪掉,衣服被扒掉......還被錄下了視訊。
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一個少女因校園霸凌而自殺,一個少女正在遭受校園霸凌,而她們的同學只是漠然,她們的學校只想息事寧人,她們的救命稻草——警察急於破案卻有心無力.......
在審訊間,女主角問道:
“被欺凌是我的罪過嗎?”
警察沒有回答。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想起了我的少年時代,那種被校園霸凌支配的恐懼。
我的初中曾經出現嚴重的校園霸凌,電影中的被威脅、被辱罵、被毆打、被玩虐的橋段,我都見過現實的版本。
在我的記憶中,曾經被校園霸凌吞噬的同學,遠遠不止一個兩個,而他們曾經經歷的校園霸凌,比電影中的更加真實,更加可怕。
但更令人難過的是,已經畢業多年的我,還是常常在手機、電腦裡看到校園霸凌的片段。
不是來自電影或電視劇,而是真實的,在學校裡發生,由旁觀的學生親手拍下來的霸凌視訊。
西安一中學數名身穿校服的學生手持木棍、皮帶在樓道里毆打一名男生。
柳州一中學女生遭欺凌,20秒被扇20耳光。
四川一初中女生被同學用皮帶抽打,並遭連續腳踹。
校園霸凌,太普遍了,太讓人痛心了。
據南方都市報,最高人民法院在去年9月釋出的校園暴力司法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7年,校園暴力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但近九成的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傷情,超一成案件受害人死亡,超三成案件的受害人受重傷。沒錯,引發關注的事件只是校園霸凌的冰山一角。
就連我經歷過的校園霸凌,也有另一個角度的故事。
在那所校園霸凌盛行的學校,很多人都彎下了腰,閉起了眼,在心裡默唸:我不想做捱打的那個人。
我也是其中一個,那三年,為了不成為下一個被校園霸凌的人,我努力地將自己的稜稜角角隱藏起來,我確實成功了,忍了三年,沉默了三年,終於可以離開去一所遠一點的高中,逃離了長達三年的噩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校園霸凌的展現形式並不一定是身體暴力。
那些看起來沒那麼暴力的霸凌方式,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可能才是最讓人絕望的。
我去年看過一部美劇《十三個原因》(13 Reasons Why),是用不帶快進和跳轉的方式看完的。
它用13集講述了少女漢娜遭受校園霸凌後,自殺的13個原因。
整部劇中你看不到很多青春傷痛文字中的撕心裂肺,它的展現方式即質樸又隱晦。
隱晦到看劇的時候,有許多彈幕跑出來,指責女主“作”:
“有必要嗎”
“就是女主自己作”
“女主太脆弱太玻璃心”
“多留點兒作業就沒事了”
刺眼的很。
我不否認,這部劇裡,除了強姦犯,其他人都不算是“壞人”。
那些“大多數”,或出於膽怯,或出於保護自己的私利,犯下了一些傷害漢娜的過失。
正是這些小的過失,這些出於私利而拋棄一些微小的正義的人,和施暴者一起,完成了女主的不幸。
最後一集,當我看見漢娜坐進裝滿水的浴缸裡,用刀片在胳膊上劃出一道口子的時候,我快進了,我不敢看,這是這部劇中我唯一一個快進的地方。
下一個鏡頭,已經是她媽媽開啟門,看到滿地血粉色的水和躺在深紅色浴缸中安靜的她。
之前看過一個詞,叫做“黑羊效應”。
它說的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
黑羊效應”中有三個角色:
無助的黑羊
——受害者,沒做錯什麼無緣無故就受到周圍人群的攻擊和欺凌; 持刀的屠夫 ——加害者,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自覺地加入到攻擊者的隊伍; 冷漠的白羊 ——旁觀者,雖然同情黑羊,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制止屠夫。它很好地詮釋了一起校園霸凌,不僅有主謀,有從犯,有受害者,還有沉默縱惡的大多數。
就像漢娜死後,兩個同學站在她的儲物櫃前,自拍了一下然後發推特,#NeverForget(永不忘記)。
就像《少年的你》中,受害者發出的一句無人應答的救助:
“他們都欺負我,為什麼你們不站出來?”
說罷,她從教學樓一躍而下,跳樓自殺。
她的屍體,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地面上。
而四圍的教學樓,每一層都圍滿了她的同學,他們紛紛拿出手機,旁觀、拍照、錄視訊。
就像那些發彈幕嘲笑漢娜“作”的網友,那些看完《少年的你》輕飄飄地來一句“拍得也太誇張了”的旁觀者......
文章的最後,我還是想感謝這樣的影視劇,它讓校園暴力這個幽深黑暗的話題再一次被人們關注到。
人民日報說得好:
相比劇情,現實更殘酷。校園角落裡的暴力,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走出的牢籠。
在中國,關於校園暴力缺少系統的統計資料。浙江大學一項調查顯示:
超過80%的同學曾在學校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暴力傷害。
比數字更可怕的是,暴力的陰影像無法擺脫的疾病後遺症,跟隨受害者一生。
搜狐極晝工作室採訪了一群幫助校園暴力受害者的年輕人。
這群年輕人,在經歷過校園霸凌之後,勇敢地聚集在一起,幫助同樣遭受校園暴力的“黑羊”被害者——一邊救人,一邊自救。
在他們看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是從深淵裡走出來,又去凝視深淵的人。”
-
1 #
-
2 #
很多學生清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知道了學校不可以開除,出了事就督促學校整改整改,沒見前幾天被學生拍磚的嗎,校園凌霸,根源不在學校,十幾年前為什麼沒這麼多事。就是社會家長戾氣太重,取消未成年人保護法,讓人知道犯法的後果,該斃的斃,早晚是社會的禍害
-
3 #
世上永遠無法直視兩種東西,一種是太陽☀,另一種就是人心!
-
4 #
我哥初中時常期受人霸凌,後告訴父母。母親去學校找了班主任。班主任將主凶和我哥叫到辦公室,狠狠訓斥。主凶怒駁道:我爸是小隊長對(生產隊長)!班主任一聽,衝其猛扇耳光:小小屯官,縱子行凶,難成大器!再欺負人,我知道一次打一次!第二天,該小隊長來校興師問罪,可惜他沒有舌戰群儒的本事,被眾老師訓得狗血淋頭。從此天下太平
-
5 #
被欺負就應該鼓勵學生打回去,這樣就能警醒總是想欺負別人的小孩。如果總是教育孩子不要還手,捱打了報告老師,其實是鼓勵了校園欺凌,因為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跟老師啥話都說,他們對老師存在敬畏感。法律也是支援正當防衛的,不要說什麼孩子還手不知輕重,因為欺凌同學的小孩出手也沒輕重。
-
6 #
上初中時我因為身材瘦小經常被欺負,被打好幾次,也被敲詐勒索過錢物,我就開始暗下決心努力學習努力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後來考上了高中,本以為都是離家很遠的住校生不會欺負人,沒想到更厲害了,很多離家遠住校生星期天下午返校就得給那些壞孩子們帶吃的買喝的甚至每次都得交“保護費”,最後不堪忍受欺負中途輟學了,我就每天下晚自習去校外舉石頭,打沙袋,終於在一次七個人打我自己沒被打趴下後就沒有人再敢招惹我了,現在我兒子也是高中生了,也被打破過鼻子,踹過腳,我也鼓勵他鍛鍊身體,以暴制暴,告訴老師家長只會招來更嚴重的侵害,只有自己勇敢與壞人做鬥爭才是唯一出路!
-
7 #
小時候六年級,莫名其妙被初中學生攔住,打了幾耳光,都不知道咋回事。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第二天找到學校挨班找,找到了那兩個學生,問為什麼,她們說認錯人,打錯人了,我媽沒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教室邊上的笤帚,一頓打,打完告訴那兩個學生,學生就幹學生的事,不要走歪門邪道。
-
8 #
我是80後,那時候根本不存在校園暴力!學校是一方樂土,沒有手機,電視還是有限電視,都沒幾個臺,孩子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源老師,家長的口口相傳,尊師重道,是必須的!在學校家長是最放心的!現在是怎麼了?
-
9 #
好,對哪些故意犯罪的未成年人必須要按照刑法進行處罰,否則他們成人了會更殘忍的犯罪!贊成廢除所謂“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的請點贊,必須對哪些故意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修改刑法嚴厲處罰!否則這個社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該抓就抓,該判就判,該殺就殺!
-
10 #
上初中的時候,由於瘦小成了被欺凌物件,後來我聯合了另外三個被欺凌同學,一個捱打四個同時拼命,居然成了校園一霸,在鮮血和棍棒齊飛中結成的友情在四十年後依然牢不可破
-
11 #
還好我沒有欺負過別人,別人也沒欺負過我
-
12 #
很多學生清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知道了學校不可以開除,出了事就督促學校整改整改,沒見前幾天被學生拍磚的嗎,校園凌霸,根源不在學校,十幾年前為什麼沒這麼多事。
-
13 #
只要國家出臺了政策,這些校園欺凌才會消失。學校哪敢想辦法,老師們的正常管教都會招來家長的辱罵。
-
14 #
我上學的時候還好,班上有一個女同學被欺負,她家長直接找到欺負人的學生家長,據說那個欺負人的學生被她媽媽用皮帶抽的很慘!
-
15 #
我也被班上同學欺負過,沒有惹對方,就是那種看你不順眼就揍你,而且是好幾個人圍毆的那種。像極了電影《古惑仔》的情節。而事實上他們的確是從電影中學來的。別的同學也被收過保護費。
-
16 #
國家應該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把那些校園期凌別的同學的社會渣子送到專門的少年管教學校裡去。軍事化管瑆,好好改造。讓它門從新認識,從新做人。給校園一片淨土。還學一片安寧。
-
17 #
上小學的時候一個富二代欺負我,現在基本上家破人亡。
我小學時候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因為老是被表揚,所以也是被同學欺凌的物件,直到有一天把一個欺凌我的同學打進醫院為止。雖然對面五六個打我一個,我就按著一個往死裡打,結果他傷的比我重多了。直到這個時候學校才發現年級第一的孩子居然天天被人欺負,真是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