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雙子殺手》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目前的遭遇是呈現出了明顯的兩極分化,在中國內地的口碑尚可,但在美國市場卻是一片差評。

現在的電影導演在選擇劇本時變得越發小心翼翼,太深奧觀眾看不懂,太淺薄則觀眾又嫌無腦。在劇本與觀眾間搖擺的夾縫中探索劇本表達方式,成了現在每個電影導演不得不思考的課題。

李安這次​的“滑鐵盧”,從表面上來說,就是把努力探入到了觀眾不以為然的地方,技術革新沒有被重視,或者說觀眾沒有體會到技術背後的意義何在,覺得這部電影即使沒有那些硬體引數也依然成立。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李安退步了嗎?還是觀眾這次真的沒有get到李安的良苦用心?​

熟悉李安的觀眾應該清楚,李安的電影很深,如果只看故事本身,那就太浪費了。他的表達方式,他的技術革命,他的鏡頭語言,他的生命思考,當把這些都融入故事其中時,李安的電影才有了李安的味道。

眾所周知,在電影拍攝上,李安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有自己的一套特有原則,處理感情時在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滲透中有自己的一套獨特邏輯,這些都是李安的個人標籤。

那麼說了這麼多年的“李安式執著”,他的內源動力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推動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求變進步?一個電影導演為什麼偏偏要去死磕技術革新?如果觀眾能夠悟透這些,或許我們才能更清楚,李安在《雙子殺手》中做的這些,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①李安想讓電影更加接近真實

這部電影有三個數字引數非常醒目,“3D+120幀+4K”,每一項都在顛覆電影市場現有的技術水準,向著未來電影的格局邁進,能把電影硬體當宣傳賣點,可見李安對技術方面的自我標準是多麼的苛刻。

那麼說到還原真實,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劇本的層面,而是要放眼整個電影在視覺、聽覺、情感變化、語言交流等方面對觀眾呈現的總體效果。所以硬體配置的提升,在李安看來並不是炫技,而是他最大限度還原“夢境”的工具。

有了強大的技術基礎,如何表達給觀眾才能將他們的作用最大化呢?這本身就是一次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

比如說這次飽受爭議的120幀,這一項引數的提升,使得動作戲的細節變得更加清晰真實,每一處的變化都非常醒目,對於演員、景物、調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如何調配鏡頭,做到畫面的取捨,把視覺重心突出呈現給觀眾,就成了導演隨之而來的工作重心​。

三十多年來,李安就是靠著這樣自我迭代的方式不斷進步,並因此成名於世界。他對待事業的尊重,對待其他人謙卑的人格態度,都讓他能夠更好的與演員溝通,與各部門協調合作,使得多方意見儘快地達成一致,這保證了他自己的想法,能夠真正對映在演員身上,完美地呈現給觀眾。

②電影的未來時代,總要有人做

現在的2D電影已經非常成功了,但李安相信,這並不是終點,未來時代的事總要有人做,身為其中一員,不如自己先來吧。

這種責任感的催生,來自於他對電影行業不斷革新進步的相信,並敢於把自己投身到“不確定之中”,不追求電影的穩妥,不向現有市場的審美水平妥協,勇於做時代的開拓者。

引領創新的人,在各個領域​都極其珍貴,李安懷揣對電影的赤子之心,不斷跳出舒適區,用自己的聲譽做賭注,一次又一次投身到未來電影所需要的新技術新方法中,時刻準備去挑戰別人沒有嘗試過,甚至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比如《雙子殺手》這次用到的動作捕捉+CG特效來製作出的克隆人,很少有導演會這樣給自己“找麻煩”。但李安堅持認為,克隆人和男主是一定要相互獨立的兩個個體。

克隆人的身世定位,情感定位,功能定位,職責定位,都要有他區別於男主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如果單靠把演員化個妝,換個髮型,就立刻叫他年輕30歲,在李安看來,這是行不通的,自己不能認可,觀眾也不能信服。

電影發展至今才僅僅100多年,一切都還早,科技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多的注入到各種類別的電影中。以前導演用技術來營造科幻,現在李安用技術來還原真實。這就是李安不斷折騰、不斷​變化的原因所在。

就像這次《雙子殺手》被觀眾吐槽的“無用”黑科技,如果只站在現有階段來看,確實有些超前和激進,但如果站在更大更長遠的電影事業上來看,李安不過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早在電影拍攝時,李安就已經闡明了自己的開拓精神,他相信電影行業是不斷進步的,並且在探索的過程中要允許自己出現瑕疵和偏差,敢於犯錯,敢於嘗試,敢於取捨,只有不斷向前才能看到未來,原地圍觀只能是自生自滅。

對於這種表達方式,李安自己也承認,是受到了東方儒釋道的影響,一件小事也要看出個​道理,說出個所以然來,這就和西方好萊塢電影的昇華部分產生了內在的本質區別。

在劇本故事​的基礎上,角色自身一定要有一個探索自己存在意義的過程,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境遇,都有自己的生命價值和存在的意義,不斷探索和發掘這樣的內在核心,是李安對於電影始終保持痴迷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當我們縱觀李安的電影生涯,他在種類上的跨度​極大,東方西方,現代古代,不同身份,不同種族,不同遭遇,不同背景。

但萬物歸宗,在每個角色上,李安一定要賦予他們一次關於自我存在意義的思考。

即使是對於《雙子殺手》中的克隆人,李安同樣如出一轍,他的使命,他的身份,他存在的意義在電影的程序中一點一點地顯現,並讓他在和周遭環境的不斷接觸中潛移默化地隨之改變。

另外最重要的是,角色的自我思考過程一定是以一次重大突發事件為基礎,這會觸碰到觀眾的內心,勾起自我存在意義的思考,使得熒幕內外的兩者在生命本身的底層引起共鳴。

這就是李安所追求的,電影不能只是講一個故事就結束的深層原因。只有讓觀眾真正進入到角色的困境之中去掙扎,去救贖,去解脫,才能最大程度地催生出觀眾的同理心,電影才能從熒幕上演到觀眾的心靈中。

在李安的電影世界裡,電影與觀眾不僅僅是講述者與觀賞者的關係。他是把電影視做一種工具,把觀眾帶入到這個世界中,體會每個角色的人生思考,把故事作為渠道,用道理和觀念​將觀眾融入其中,從而產生天然的共鳴。這種天然,就是李安電影​的高階之處。

當我們知道了李安的“還原真實”、“未來使命”與“深層共鳴”,回首再看他的所作所為,折騰嗎、無用功、炫技,可能都無從談起了吧?

立足現在,探索未來,不被票房所束縛,不被市場所侷限,不被觀眾所左右,這才應該是電影本來的樣子啊!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成龍大哥的國際地位有多高?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