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以前性格比較內向的緣故,我選擇用來放鬆的電影一直都是比較“沉重”又“虐心”的題材,因為我覺得“大團圓結局”類的電影裡可以獲取“幸福”和“溫暖”的過程太過簡單。可是如能從苦難和困境中發現人性的光輝,我反而會覺得這才是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生活。

當然啦,對電影的偏好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忙了一天還被老闆各種挑刺,下班以後來一部輕鬆又不用動腦的肥皂劇或搞笑片當然也是很好的選擇。所以以下這些虐心的片子,建議大家在心情良好的情況下食用哈哈。

《竊聽風暴》

|01

還記得上次分享電影的時候我說過有段時間我很沉迷看納粹主題的電影嗎?那麼,這個邪惡的帝國在二戰消亡以後德國這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又會迎來什麼命運呢?沒錯,就是東西德分治的時代。

image:douban.com

電影講述東西德以意識形態被劃分成兩個政權的年代,東德(蘇聯在德國佔領區建立的國家)被高壓政權所領導。整個社會都籠罩在東德國家安全域性——史塔西高壓統治之下。為了掌握人民的思想無所不用其極的濫用監聽、審訊、拷問等手段監視著東德的人民。

image:douban.com

那麼當時這個史塔西安全域性有多神通廣大呢?到 1989 年解散前,正式供職的特工有 9 萬多人。也就意味著每 160 個東德人中有一個人就是史塔西的人。據不完全統計,最高峰的時候有 60 萬人為這個情報組織服務。

image:douban.com

也就是說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爸爸媽媽鄰居都有可能是正在監視你的人,這不是我隨便說的。當東西德合併以後史塔西的總部對公眾開放,每個人都可以去那裡檢視有沒有當年監控自己的檔案。而很多人就是在那裡發現親人當年監視過自己而崩潰。而他們口號則是——我們無處不在。

image:douban.com

好了,以上就是故事發生時的背景,是不是很壓抑。而這部片子的主角,特工魏斯曼則是奉命監聽一個劇作家和他的演員女朋友。

image:douban.com

而就在監聽的過程中,魏斯曼被這對小情侶的日常生活感動,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暗地裡一直幫助他們掩蓋罪行,設法保全兩人,最後因為被上司發現了而丟了工作的魏斯曼只能在地下室裡拆信封。

image:douban.com

片子一切都非常自然,沒有煽情或者用力過度的地方。即使主角幫小兩口掩飾時候的鏡頭也是波瀾不驚,非常剋制。而正是因為這種自然和剋制才能讓我看到了一個相信黑暗中總有光明、為了理想而捨棄自己光明的前途的普通人。

image:douban.com

《盧安達飯店》

|02

如果上面的《竊聽風暴》是根據時代真實情況創作的故事,那麼《盧安達飯店》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你無法想象這起恐怖又臭名昭著的盧安達種族屠殺事件發生在 1994 年這個現代文明的時代。在短短 100 天的時間有 100 萬人慘遭屠殺。

image:douban.com

盧安達是比利時的殖民地,當地人口主要由胡圖族和圖西族組成。無法想象因為圖西族的人長相和膚色更接近於西方白人,於是比利時就把占人口 15% 的圖西族培養成管理者,讓他們來管理 85% 的胡圖族人。

可是在盧安達獨立的時候,比利時又把管治權交到了人口占大多數人的胡圖族手上。果然西方殖民國家在撤離殖民地之前都會習慣性做個攪屎棍...是不是很熟悉的配方?

image:douban.com

1994 年在一次意外爆發下,種族屠殺開始。而片中的主角,一個平時對各國政要唯唯諾諾,滿足客人各種要求的盧安達飯店經理保羅卻在這場浩劫中成為了“救世主”——冒著被殺的風險暗中幫助受到屠殺的圖西族人,期間不斷向外界求助,直到屠殺結束。

image:douban.com

最終那些一天到晚打著人權和人道主義口號的強大國家沒有一個到這裡來幫助可憐的普通人,那些曾經居住在盧安達飯店的白人離開時沒有任何表情或關切。他們不會感受到盧安達人民的切膚之痛,也不在乎。

image:douban.com

由於保羅的善良和勇敢,最終有 1000 多條生命得以被拯救,或許對比起被殺的人這只是一個小“數目”。可是這個數目背後都是有血有肉的靈魂,都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所以真正的自由民主到底要靠什麼才能實現呢?

image:douban.com

《狩獵》

|03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相信你看完這個片子會有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image:douban.com

剛和妻子離婚的主角目前在一家託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對每個孩子都關心有加,所以很快的也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而其中一位稍微有點“早熟”的小姑娘單純地向主角表達了“愛意”,主角當然只能拒絕,並說清楚這樣的喜歡並不應該發生在大人和小孩之間。

image:douban.com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拒絕把他帶入了深淵。小女孩報復性地向其他人告發男主性侵了她,讓主角揹負了很大的罪名,而大家都知道這種罪名是絕對沒有辦法容忍的。

image:douban.com

而孩子因為天然屬於弱勢群體,所以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即使沒有真正發生),社會群體肯定會毫無保留地站在孩子的一邊,這也讓主角沒有任何反駁和解釋的餘地。故事恰好發生在北歐,在那樣冷徹又安靜的環境下,鏡頭同樣的剋制和冷漠。

image:douban.com

主角全程受到了周圍所有人的質疑或暴力對待,沒有人關心真相,也沒人去盤根問底。大家都把憤怒的情緒完全宣洩在主角的身上。最後小女孩說出了真相——其實我是騙你們的,他(男主)根本什麼都沒有做過。

image:douban.com

image:douban.com

片子結尾我們以為男主終於可以證明清白,可是一聲槍響使我打了個冷顫。人對人那深不見底的惡意終究不會這麼輕易就被抹去。一旦你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即使你沒有錯),那就再難以修復。

image:douban.com

那麼我們應該怪罪那個“無知”的小女孩嗎?我認為孩童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在於他們沒有建立起善惡的標準,而前面說到他們的天然弱勢也讓他們可以站在最安全的屏障之中。可是最可怕的應該還是那些“大人”,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不分是非對錯就對人評頭論足甚至施以暴力的成年人。

所以善與惡的標準到底應該怎麼制定呢?

33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老戲骨演技線上,劇情懸疑點十足,為什麼評分只有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