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週末,你是否去看了《少年的你》?
你是否坐在影院裡哭得稀里嘩啦?
你是否有過和“陳念”有過相同的經歷?
你是否,被霸凌過?
01
“校園霸凌”每天都在上演
周冬雨扮演的陳念,是個典型的好學生,成績好、不惹事,可因為對自殺的胡小蝶的同情,她成為了下一個受害者。
電影裡那些被霸凌的場景,看的讓人如此揪心。被拳打腳踢、被孤立、被剪光頭髮、被拍裸照……可是,這又如此真實。
是的,校園霸凌,每天都在上演。
我們總認為成年人的世界更加複雜混亂,可事實上,校園也是一個小型社會,有著同樣嚴酷的叢林法則,而我們的孩子身在其中。
保護他們的機會總與我們擦肩而過,當看到他們在“打鬧”時,我們認為,他們的小拳頭和語言攻擊更像是一種不懂事的“小胡鬧”,許多次,我們會一笑了之或者置之不理。
但在這“小胡鬧”之下,埋藏著殘暴的“霸凌事件”,受害者被擠壓被拉扯,嚴重傷害身體以及內心。
我們的態度決定了“校園霸凌”的繼續發生,許多孩子正在深受其害。是時候提高警覺並有所作為了。
如果,孩子的生命裡沒有“小北”來保護,那麼,我們就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02
關於“霸凌”你必須知道這些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霸凌”。
我們先來看看極其重視“校園霸凌”的國外是如何嚴格定義它的,挪威學者Dan Olweus將“校園霸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
百度詞條上補充,在國外,“欺凌事件”會被非常嚴肅的對待時,中國父母卻不清楚“校園霸凌”的邊界,有些事情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卻會被旁觀者認為是玩笑和打鬧,並不重視和麵對。
那麼,“霸凌”和玩笑又如何被區分呢?
如果孩子們在互動時產生的自然矛盾,不能叫做“霸凌”,“霸凌”是很明顯的一方欺負另外一方,而且有身體和語言上的巨大侮辱,才能叫做“霸凌”。
第二,不同年齡階段的“霸凌”是不同的。
不同年齡階段,出現“霸凌”的原因與情況不同。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出現上面這種霸凌會比較少。
但是孩子9歲以後,出現的霸凌可能會是起外號和語言嘲諷等等;
最容易出現霸凌的時期是在青春期階段,孩子們的周圍環境變得相對複雜,他們接受的資訊比較多,而這個時候,他們獨立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和意願也高了起來。
他們出現了兩類不同的情況,有一類是膽小、容易害怕的孩子,那麼,長期被別人取笑的狀態會出現在他們身上;另一類孩子屬於越來越強勢的孩子,所以,兩者中間會引發矛盾。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被被欺負了,他也不會願意告訴老師和父母,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很羞辱的行為。
但這個時候,父母對於孩子的了解越少,孩子就越是會刻意的隱瞞,而老師的觀察也沒那麼細緻,所以,“霸凌”通常是會在這樣一個無人知曉的環境中去發生。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霸凌”行為呢?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成就動機和社交動機都極具旺盛,而且我們會看到,這樣的“霸凌”事件基本上是以一個群體去欺負一個群體或者是某個個人,這更契合青少年在這個階段的群體心理需求,去欺負別人的群體裡可能有一個核心的人物,而其他的人,是在尾隨他的需求去進行這件事的。
等到12歲,這個情況就會比較嚴重,青春期的這個階段,孩子們又渴望去進入社會,所以他們整個的生存環境會相對來說更復雜。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受欺凌的孩子為什麼不會告訴父母和老師呢?
不告訴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父母的反應過激,過度的介入。
也可能是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了之後,他們會覺得被欺負是一個比較羞恥的事情,所以他們也不願意告訴別人,越到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所謂的羞恥心就會更強。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去應對霸凌,是否介入需要根據霸凌的嚴重程度來判斷。
03
父母們如何幫助孩子?
當孩子遇到“霸凌”時,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步,要認識到孩子被霸凌了,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回家說他被欺負了,父母切忌的迴應方式是:也許他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你下次就別理他了/你長大了,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自己處理!
無論是忽略,還是批評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來說都是雪上加霜。
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抱著孩子,或者找個安靜的空間,一起坐下來,讓孩子先把自己受到霸凌後的情緒發洩出來。
第二步,需要告訴孩子他是安全的。
這一步非常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會和他在一起。另外一定要告訴孩子,被欺負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他可以大膽的說出事實。
第三步,了解情況。
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以後,向孩子了解全部的情況,也需要向學校的相關部門獲取資訊,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就向派出所報案,通過有關部門來了解相關情況,不要只聽取某一方的資訊。
第四步,採取措施保護孩子。
根據上述收集的資訊,如果確實發現孩子是被霸凌了,父母需要做的是立刻保護孩子,選擇報案或者向學校申訴。
當然如果霸凌事件並沒有發展到不能被解決的地步,建議父母給孩子一個支援,讓孩子找到解決的方法,有時,父母強勢介入,反而會引發孩子群體對他更大的不滿。
第五步,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霸凌通常都發生在學校裡,父母又不可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怎麼辦?那麼,就需要教會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首先:安全第一。
不論因為什麼,如果欺負的方式是肢體行為,一定要率先保證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可以躲、跑、還手、大聲求助身邊的人。其次,是盡力使得對方的身體也不受傷害。
第二:勇敢說不
被欺負時,要敢於大聲說不,說出自己的態度(不要叫我外號/你不能故意推我)。因為沒有態度,就等於默許與縱容。
第三: 提出警告
如果說出態度後,對方沒有停止,需要給到一次警告,比如:你再……,我就告訴老師、告訴父母。
第四:採取措施
如果警告無效,就可以採取措施。對孩子來說,當他無法處理這種衝突時,只能尋求權威的幫助,權威無非是老師或父母,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傳遞給孩子“無助時刻去求助大人是無能的表現”。
第六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這實際上是一個未雨綢繆的工作,我們往往當事情發生以後才去保護他們,但是比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避免成為霸凌的物件,這意味著需要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04
關注霸凌者本身,才能減少“霸凌”的發生。
除了關心受害者,我們也需要關心霸凌者的內心需求。
上瀕的孩子在做一個採訪時說,霸凌者實際上也是一個被欺負的人,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空虛的。他們希望通過欺負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特別是有一些孩子,他們去欺負別人,可能是因為被別人慫恿,可能是因為想做老大,渴望被別人尊重和崇拜,才“霸凌”其他孩子。
我們試問,他們這樣的內心需求是怎麼造成的?為什麼非要用這種方式去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不可呢?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應該關注霸凌者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簡單的批判他們,我們要去了解他的成長過程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把這群孩子從迷失中拉回來,如果他們缺乏了關心和判斷力,也缺乏用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所以關注霸凌者本身,才能減少“霸凌”的發生。
最後,我想說,“校園霸凌”背後的原因是冷漠。
不管是我們是否有關注被霸凌的孩子,霸凌的程度是逐漸升級的,在最開始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沒有發現呢?被欺負的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從沒有被發現,慢慢的發展成一個“霸凌事件”,冷漠,是罪魁禍首。
教育應該是一件溫暖的事情,而不是相悖的冷漠。
電影中小北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如此溫暖而有力。
-
1 #
-
2 #
這部劇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看嗎
-
3 #
剛剛看了好像恐怖片
每天都給我家寶貝說:別人不惹你,你也不要惹別人,要是別人欺負你,那你也不要忍氣吞聲。能動口就不要動手,那別人動手了打過就打,打不過就趕緊去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