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爆了!
明明上映前三天才官宣定檔。別說宣傳,據說片源都是發行方坐飛機親自送出去的。
聽著都捏了一把汗,夠懸。
結果,上映不到兩天,票房就突破三億,風評幾乎是一邊倒的叫好。
豆瓣開分高達8.7。
截止發稿,評價人數已經破了11萬,分數牢牢穩在了8.6,重新整理了近兩年來中國產青春片的新紀錄。
朋友先去看了一場,面色平靜地走進放映廳,出來的時候眼淚還掛在臉上。我在電影院看哭的時候,旁邊的姑娘也哭得排山倒海,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可能是年齡大了了!?看什麼都眼眶溼潤。。。
其實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大半個電影院的人都在偷偷抹眼淚。
沒看過的人可能會覺得玄乎:至於嗎?說到底一個青春片而已。
可它折射的,哪止是少年人的青春啊。
這一次,“校園暴力”的遮羞布,終於被不體面卻痛快地撕掉了——
《少年的你》撕開少年人的醜惡與傷口故事發生在高三。主角陳念(周冬雨 飾)是復讀班裡的好學生,柔弱,不起眼。
離高考只有兩個月的時候,陳唸的同班同學胡小蝶,跳樓了。
屍體被大喇喇地圍觀著,卻無人憐憫;而當警察對死因展開調查,所有人閉口不談。
“自殺”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深不見底的祕辛:校園霸凌。
胡小蝶
胡小蝶死後,陳念變成了校園霸凌小團伙的新目標。
影片對校園暴力的刻畫描摹極具衝擊,你永遠想不到看似天真的孩子能有多惡毒:往椅子上倒滿紅色液體,讓她當眾出醜;排球課上刻意的孤立、放學路上明目張膽的威脅;
然後猶不滿足,逐漸升級:
直接伸手把她推下十幾級的臺階,跟蹤到家裡進行欺凌和毆打,甚至是錄製裸露視訊以供取樂......
鏡頭並不避諱這“殘酷的天真”。少年凶猛,是來勢洶洶的殘忍,是不帶矯飾的狠辣。
因為太過真實,所以更加窒息。
而這一切的受害人陳念,逐漸變成所有人的“待宰羔羊”。
牆倒眾人推,少年世界的規則直接又殘忍:如果和別人不一樣,就會受到懲罰。彷彿是一夜之間,所有投向她的視線都帶上了惡意;
當陳念家的追債人把謾罵圖片發到了班級群裡,她迎來的是全體同學的編排和譏笑的狂潮。
惡意就像潮水一樣湧過來,讓陳念喘不上氣。
她唯一的幸運,就是有小北陪伴(易烊千璽 飾),一個在底層混跡、惹事人非的社會“垃圾”。
一場意外讓他們相遇。一個是好學生,一個是小混混。
他們像,也不像。都在“明媚”和“黑暗”的邊界遊走,南轅北轍,卻殊途同歸。
陳念身處被霸凌的地獄,卻一直掙扎著,想要向陽而生。
給胡小蝶蓋校服的是她,幫小北打電話報警的是她,面對曾經欺凌過自己的徐渺,說出“我陪你走回家”這句話的也是她。
還有小北。
他囂張、惡劣,渾身是刺,進警察局就跟吃飯一樣自然。
但是眾人看到的,是他對朋友的坦誠義氣,以及,對陳念豁出一切、全心全意的保護。
小北本是活在陰溝裡的人,只是偶然有一天望見了他的“星空”,於是再也忘不了——
陳念身上,有他想要卻無法觸及的美好未來。所以他和陳念約好:“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在陳念被威脅時,是他收留了無家可歸的她;為了保護她,每天上學放學都默默跟在身後;陳念遭受了巨大傷害,也是他忍著眼淚,為她撫平傷口。
而陳念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
也只有她,會向他承諾“我絕不會拋下你”。
他們的靈魂互相吸引,忍不住彼此靠近,互相救贖,跌跌撞撞地長大。
這是愛,但不只是愛。
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但,導演的野心不止於此。
感覺到了沒?
這個故事冷漠到了病態,人人自私。
胡小蝶跳樓後,幾乎所有人都跑到走廊,或興奮或惶恐地圍觀。有竊竊私語的、掏出手機拍照錄視訊的、在屍體旁邊看熱鬧的,唯獨沒有痛心惋惜......
學校只想息事寧人,死了一個學生也只是草草了事。班主任更是擺設,對學生間的霸凌行為“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都只是個孩子。
——他們還有無限的未來。
——只是同學間的玩鬧過了火。
“未成年”變成了畸形的保護殼,責任被順手推舟丟給家長,家長卻說不明白,最後問題回到孩子身上,不了了之。
學生冷漠,學校不作為、家長不關心、老師無能為力......
正是這些冷漠的溫床,滋生了源源不絕的暴力。
而施暴的原因,卻可笑至極。
可能只是因為對方漂亮,可能只是看對方不順眼,可能是因為懦弱又好拿捏。
不是胡小蝶、陳念,也會是劉小蝶、周念......無法釐清的源頭、隨心所欲的規則讓人心寒。
連校園霸凌的三個發起者都各不相同:
霸凌的代表人物魏萊,家境優渥,嬌縱任性,是對於作惡毫無負擔的人;羅婷,因為自己飽受家庭暴力,所以把暴力施加到了同學身上;徐渺只是沒有主見的跟隨者,為了討好而去傷害他人......魏萊
校園暴力變成了一場一旦開始就無法喊停的遊戲,除了受害人,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樂此不疲,抑或事不關己。
面對胡小蝶之死,所有旁觀者(包括陳念)都在隱忍。
等到被霸凌的人輪到了陳念自己,她才聽懂胡小蝶生前的求救,她開始明白,原來旁觀者也是校園暴力的一部分。
被冷眼被作弄的時候,她拼命安慰自己:只要熬過這兩個月,去了北京就好了。
可是她的隱忍換來的是變本加厲的欺凌。
她忍不下去,卻求救無門。
給媽媽打電話,三番五次想要哭,卻都忍住——家人是永遠的軟肋,卻做不了鎧甲。
而胡小蝶的那句求救是——“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些什麼?”
這不只是對陳唸的質問,也是對所有觀眾的質問:面對那些你們曾經目睹過的、就在身邊的受害者,你們可曾站出來過?
正義可別再遲到了《少年的你》,有點無情。
它像一把刀,尖銳、鋒利、準確。毫不猶豫地切開校園暴力的一道口子,再把累累傷痕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
這不僅僅是一部拿得出手的“校園暴力”型別代表作,電影之外的意義同樣不容小覷。
過去,提起校園暴力總有些隔靴搔癢的意味:有想法,卻沒什麼態度。
現在,那層遮羞布被拿掉了。它終於被明晃晃地擺在檯面上,由不得避開,也不能再忽視了。
而我們也明了,電影裡的校園暴力事件,在現實裡其實更加觸目驚心。
導演曾國祥,正是藉由電影裡的陳念,大聲衝著世界質問:“你敢讓自己的孩子來到這樣的世界上嗎?”
右 曾國祥
看看,這都是什麼樣的世界啊......
少年不再是花朵,他們變成了沾血的劊子手,純真的臉龐後面隱藏著成年人都無法承受的“惡”;
老師不再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變成一心關注成績,卻徹底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失敗教育者;
家長沒有辦法照看孩子,輾轉在生計和日夜的奔波里,永遠錯過了子女成長中避無可避的傷痛;
角色都錯位了,一切悲劇都有跡可循。
而一旦捲進了校園暴力的漩渦,所有人都變成失焦的影像,沒有了完整自我,被困囿在三個選項裡左衝右突:施暴者,受害者,旁觀者。
某個結論已經呼之欲出:你一定扮演過其中一個角色。
要麼帶頭作惡,或者被動挨打。即使是隨波逐流,也不能獨善其身,對準別人的利箭下一秒就有可能紮在自己身上。
借一句馬丁·尼莫拉的懺悔詩來化用:起初他們肆意侮辱同伴,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並不在受害人之列;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那我們還能拿這個世界怎麼辦呢?
“長大就像跳水,閉上眼睛什麼都不要想,就往河裡跳,河裡會有沙子石頭,還有蚌殼,但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
依然用這種成年人的謊言,輕飄飄地蓋過去嗎?反正成年人的世界,不總是互相“放過”嗎?
《少年的你》卻憤然而起:不是的。
一個人的敲打只能淺嘗輒止,一群人的呼籲很難不被全世界聽到。但是,這些拷問總有振聾發聵的一天。
正如此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到”了冰山下的校園暴力,看到了麻木不作為的慘烈後果,看到了鮮血和眼淚帶來的警示。
那麼直面這場“惡”的我們,是不是該出手做點什麼了?
正如電影裡的那句臺詞:
“想活命就閉嘴,不要說出真相。”
其實應該倒著來看。
“想活命就說出真相——不要閉嘴”